> 法律毕业论文 > >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文
法律毕业论文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文,

学习廉政准则心得体会,灵寿新闻,mp5游戏免费下载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基础”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入手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以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

  自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在新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这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课程、新挑战

  随着“基础”课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开设,“基础”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内容,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广大“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内容的整合性

  新课程由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为主体,插入部分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与原有课程相比,现在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既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又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的内容。

  (二)鲜明的实践性

  “基础”课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其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程强调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三)知识的综合性

  从知识内容来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综合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水准。

  (四)理论的前沿性

  作为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又涵盖了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任课教师要及时掌握“基础”课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五)理念的创新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方式停留在知识的传输上,虽然教学目标容易达成,但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通过在课堂中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现实与需要的巨大反差

  教师素质如何,事关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成败。遗感的是,目前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知识结构“旧”,不能适应“基础’’课的新要求

  由于教材内容涉及广泛,大大超出了原有任课教师的知识范畴,担任“基础”课的教师要么缺乏“法律基础”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要么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无法准确把握,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

  (二)教学模式‘旧”,不能适应“基础’,课的新形势

  由于缺乏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仍然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仍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的层面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较少,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将课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最后以课程考试成绩来检查教学效果以及核定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可以说,这与课程所要求的“外连社会实践、内连学生心灵”的功效是完全相悖的。

  (三)专业化程度低,不适应“基础”课的新发展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基础”课的教师队伍专业跨度最大,兼职比例很高,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人员。这些教师对新课程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的现象。新课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新课程更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内涵与使命,没有得到自觉的领会;新课程在品质、目标、模式等方面的显著突破,没有引起普遍的共鸣。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的、浅层次的对课程管理政策、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变化的把握。

  (四)实践经验缺乏,不适应“基础课的新目标

  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书生气重、不了解社会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为此,授课教师应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实际,利用自身学习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实践知识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相当一部分“基础”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基础”课所涉及的内容仅限于书本和媒体,授课时只能照搬书本上空洞、抽象的理论。这种情况在“基础”课法律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教师从未到过法庭、看守所,法律实践经验近乎空白,造成从书本到书本的授课严重缺乏说服力、感染力,使学生感到上课十分乏味,大大影响了“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都依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摆脱困境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

  教师发自内心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础”课内容,才能在内lf,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真学(认真学习不走过场)、真信(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真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真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问题上下工夫,进一步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得力的措施,帮助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二)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教师的迫切愿望。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应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一方面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实践活动,建立教师到相关单位实践的固定渠道,方便教师学习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情况、新观念、新方法。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等具体情况,丰富教师实践知识,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平台。

  (三)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高贵品质的师表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人们通常称之为“导之以行”。“基础”课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同时使学生乐于上思想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

  (四)严把“进口”关,逐步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各个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针对“基础”课教师制定任职条件,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法律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师资选拔上严格执行标准,坚持贯彻“德才兼备、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综合考核,把政治素质好、道德水准高、思想作风正、知识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爱高校德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队伍。

  (五)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

  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意发挥离退休专家、学者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经常、主动地将富有实践经验的外校教师请进来,或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搞专题讲座,以此充实教学实践内容。

  (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中国政法大学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效仿,他们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等外校的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与该校学生一起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不仅成功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获得了学生对“基础”课教学的普遍认可。各高等学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体系。考核重一fi,放在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上,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宗旨。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通过制度促使教师积极进取,在竞争的浓厚氛围中不断提高素质,多出佳绩。

  “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基础”课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