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手法研究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手法研究

摘要:Abstract: News commenta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soul of newspaper.The level of news commentary determines the height of medias thinking.Today, with the high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s comment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题的,修辞,手法,研究,

tippi的书,天尊重生无弹窗,网王同人后妈难当

摘要

  Abstract:News commenta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soul of newspaper".The level of news commentary determines the height of media's thinking.Today, with the high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s commentary to analyze the news and disseminate exclusive voice enables it to make speech as an important point for the media to carry out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 Reading the news means reading the headlines" and " 5 second effect" are also applicable to news commentary.Good headlines make it possible for news commentary to receive readers' attention in the first place.Although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language and style of theoretical articles, the use of rhetoric is still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vitality of the commentary title.

  Keyword:news commentary;headlines;the age of reading the seconds;rhetorical technique;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 一方面, 信息独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由此带来新闻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 相应地, 对同质化、表层化信息的容忍度也大幅下降[1]。与此同时, 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受众浏览信息的时间也随之碎片化, 深入阅读信息的兴奋点也在不断拉高。有专家提出, 现在新闻进入了“读秒时代”[2]。这些变化无形中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受众的视线, 摸准受众的兴奋点, 是当下媒体须下力气面对的课题。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手法研究

  新闻界有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的行话。此外, 还有“看新闻看题”“5秒效应”等提法[3]。说明新闻标题在吸引读者方面,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同样适用上述“定律”。评论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向被视为“报纸的灵魂”, 其水平的高下, 标志着媒体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其解析新闻、传播独家声音、张扬个性的特质, 使评论成为媒体进行个性化经营的重要着力点。文字生动新颖、观点独特、标题发人深省, 为新闻评论快速赢得读者青睐奠定了前提。在新闻“读秒时代”, 标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闻评论的标题作为文章的论点, 甚至可以越过文章 (无须阅读) , 直击读者心坎。

  新闻评论标题在拟制时, 虽然受观点、理论文章语言风格和思辨色彩的诸多限制, 但是运用修辞手法仍是拟出好标题的重要手段。好的标题, 必然是编辑在结合新闻观点的基础上,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调动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力, 匠心独运的结果。它让读者眼前一亮, 为之倾心, 甚至终生难忘。本文主要结合《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标题来谈谈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一、巧妙比拟, 打破言论惯有的沉闷

  在常规概念中, 评论文章都是板着面孔, 一本正经地论说道理, 尤其是政论文章, 更是滔滔不绝, 字斟句酌,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事实上, 随着改革开放和都市报的兴起, 尤其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 新闻评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少数政论文章外, 新闻评论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 参与者也开始大众化、平民化, 语言风格趋向活泼, 篇幅趋向短小。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就是优秀的小言论栏目。与内容相适应, 新闻评论的标题也越来越趋向生活化。

  比喻和拟人, 在评论标题中时常见到。通过比喻和拟人, 将比较复杂的事物表述得更简洁、更形象, 也将读者比较生疏的内容拉到身边变成熟悉的事物, 还将比较深层的、生涩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把好习惯的“方向盘”》[4], 把对习惯的养成和控制比喻成汽车的方向盘。党员干部将方向盘把好了, 就不会被坏习惯带着打滑、跑偏。《“短命政策”伤了谁》[5], 将一些地方政府决策不科学不慎重、火速发布又火速收回的政策, 比喻成短命政策。以上是运用比喻的标题, 再看采用了拟人手法的评论标题。《许可证减肥, 责任不能减》[6], 将国家取消和下放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拟人为瘦身“减肥”。《制假贩假就得一锅端》[7], 把捣毁造假和贩假的窝点拟物为“一锅端”。上述比拟, 就近取材, 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 通过比喻和拟人 (物) , 将要说明的道理生活化、形象化, 从而使评论摆脱望而生厌的说教面孔, 打破沉闷气氛, 变得轻松、亲切。

  在新闻实践中, 除了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比拟的事物, 流行文化、文学故事, 甚至工、农、医等各个行业中, 都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关键是要具备寻宝的眼力和取宝的能力。

  如《大学生“懒癌”得治!》[8], 引用了医学术语, 将大学生中普遍成风的怠惰、拖延、应付了事等懒到家的“症状”比喻成凶险的疾病癌症。《反恐不能只靠守门员》[9], 借用足球语言, 将欧洲目前单纯依靠精英反恐的被动防御模式比喻成“守门员”, 指出其已无法应对恐怖袭击新态势。《惠农款不是“唐僧肉”》[10], 借用文学名着《西游记》的故事, 批评一些地方将惠农款看作“唐僧肉”, 进行层层分流、抽头的贪婪无耻。而《别让创新水土不服》[11], 用动植物的“水土不服”拟人化表述某些生命力不强的创新, 严重脱离实际情况, 所谓“创新”不过是哗众取宠。《文艺作假就是自断经脉》[12], 借用武侠小说的语汇, 比拟明星在表演中作假, 如同练武之人自断经脉, 最终结果必然是自废“武功”。

  比喻和拟人的巧妙运用, 使标题变得形象生动, 轻松有趣, 更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需要指出的是, 运用比拟不能脱离评论的内容, 为吸引眼球而任意为之, 需遵循贴切自然的准则, 不夸大, 不缩小, 更不可牵强附会。同时, 要注意把握词语的分寸, 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分寸感。这也是新闻评论应遵守的底线。

  二、运用对比, 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新闻评论往往在对某一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论点, 边破边立。是与非在对比和辨析中愈辩愈明。新闻评论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 在标题中使用对比手法, 强化了两种观点的对立性, 让正确的论点更加鲜明。作者强调什么反对什么, 一目了然。

  新闻评论标题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对比。

  一是使用反义词。标题中的一组反义词实际上代表两个方向相反的概念, 或者两种对立的观点, 标题通过“厚此薄彼”, 使文章的观点、立场及作者的情感变得格外鲜明。

  如《新业态不可染旧习》[13], 用“新”与“旧”的对比, 警示共享单车、快递业等新兴行业在方便人们的同时, 也要“警惕浪费的旧习侵蚀”。《“前悔”之悟与“后悔”之哀》[14], “前悔”与“后悔”, 本来只有时间的差别, 但是分别搭配上“悟”与“哀”之后, 结果就千差万别, 由此提醒党员干部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活环境, 应有抵御腐败风险的“前悔”特质, 不要等到逐步变质堕落, 吞下无法挽回的恶果后才“后悔”。《高速时代别忘了“慢的权利”》[15], “高速”与“慢”, 也是明显的对立。在欢呼高速时代来临的当下, 铁路部门也应该给那些“不得不慢一些”的乘客多提供一种选择, 尊重民生的需求和权利。以上标题, 在简单的句子中分别采用了“新”与“旧”、“前”与“后”、“高速”与“慢”等对比强烈的词语, 通过对它们的选择或褒贬, 鲜明地表达文章的观点, 不含糊, 不拖泥带水, 表现出斩钉截铁地干脆, 显示出新闻评论明辨是非的风格。

  使用反义词的另一种情况是采用对偶句 (反对) 。如《平时多加力, 应急少争议》[16], 标题用“多”与“少”、“平时”与“应急”两组反义词, 凝练地概括出政府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 应以应急为镜, 只有把非常时期照出的监管短板在平时补齐, 才能把应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对偶句一明一暗地描述了两种状态导致的不同结果, 孰好孰坏, 何去何从, 读者一目了然。某网站在转载这篇评论时, 将标题改为《餐饮油烟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原标题的文采不仅荡然无存, 而且改变了评论的对象, 更像是一则消息的标题, 不足取。

  新闻评论使用“反对”的标题很多, 如《监管多找事, 安全少出事》[17]、《给培训降虚火, 为教育出实招》[18]。对偶句标题不仅语言精练, 节奏铿锵, 而且极富文学色彩, 犹如警句, 富有感染力, 读后很难忘掉。

  二是采用带“不”的反义词。标题放弃对应的反义词, 刻意采用由否定词“不”组合出的词, 来表示一种对立的状态。如《聪明莫过“不聪明”》[19], 聪明的反义词是傻、笨, 但标题避开了上述词汇, 刻意采用“不聪明”, 来表达与聪明相反的一种状态。又如《既要知足, 又要知不足》[20], 没有使用“知足”的反义词“贪心”“贪婪”等, 而是用了由“不”组合的反义词“知不足”, 提醒党员干部在个人待遇上要知足和知止。《不怕你了解, 就怕你不了解》[21], 再次采用了加“不”的组合方式。这种“不××”的反义词表达方式, 不仅加大了对立双方的强烈反差, 而且让同一词语重复出现, 还有一种回旋反复的韵律感, 以及加强情感的效果。

  如《申遗可缓, 保护刻不容缓》[22], 标题使用了“可缓”与“刻不容缓”一组反义词, 表达作者对张掖丹霞地貌申遗和保护现状的不同态度。仔细体会这个标题与《申遗可以缓, 保护不宜迟》的差别, 会发现两者在醒目度、语气的急促感和情感的强弱上, 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是采用“姐妹词”进行概念比对。“姐妹词”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部分字符相同的一对词语。“姐妹词”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度, 所代表的概念有相似点, 也有不同点, 形同姐妹。“姐妹词”与反义词不同, 并非完全的对立, 但绝不是等同, 其内涵与外延存在差别, 不能混淆。外形相似的“姐妹词”被有意安排到标题句中, 促使读者进行比对, 分辨二者的差别。如《做鲇鱼还是做鲨鱼》[23], 同样是“鱼”, 鲇鱼只能搅动沙丁鱼群, 鲨鱼却是挑战传统车企的领军“大鳄”。选择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要思考二者的区别所在。再如《境外不等于法外》[24], 同样是“外”, 含义不同。境外属于地理范畴, 法外属于法律范畴, 标题明确告诉读者, 境外亦在法内, 外逃的犯罪人员依然逃不出法律追逃的天网。又如《家庭作业不是“家长作业”》[25], 家庭作业与家长作业, 只有一字之差, 却有霄壤之别。学生的家庭作业变身为家长的作业, 便失去了家庭作业巩固孩子课堂所学的意义。“姐妹词”被有意安排在标题中碰面, 犹如电石火光相撞, 二者的差别, 瞬间被照亮放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在比对中, 易混淆忽略的地方, 得到显着辨识, 促使读者自然进行扬弃。

  运用“姐妹词”进行比对, 在近年来的新闻评论标题中较常见。当一种易被混淆的概念需要廓清, 或者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需要辩明时, 编辑常常使用这种手法, 苦心寻找“姐妹词”, 让两个概念进行“面对面”比对。其中一词, 往往对另一词起到解剖、衬托或点化作用, 帮助读者擦亮眼睛, 辨明是非。

  如《“驻点”别变成“挂点”》[26], 驻点与挂点同样在“点”上, 但行为的力度和实质却有差别。一个“挂”形象地揭露了某些驻点干部车来车去、蜻蜓点水的敷衍作风。

  三、化用成语、词语, 打破常规使标题更加醒目

  新闻标题有引用或化用成语、俗语、诗词等情况, 新闻评论标题也不例外, 引用读者耳熟能详的词语, 能使读者对评论文章产生亲近感。如《中超不差钱, 更得会花钱》[27], 就引用了风靡一时的春晚小品的名字“不差钱”。实际上, 新闻评论的标题除了直接引用, 还经常化用成语、词语, 将读者熟悉的固定词语, 根据评论的内容、语言风格等, 进行“改造”, 创造出与原词相关联但又不同的新词, 或者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原词。这个带着新面貌出现的词语, 熟悉中又有几分陌生, 自然引起读者的关注。

  一是拆分成语, 将成语拆开分装在标题的不同地方。如《“补牢”能否在“亡羊”前》[28], 化用“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的成语故事, 把亡羊补牢拆开, 原来一前一后的两个动作, 变成“补牢”在先, “亡羊”在后, 从而提出与成语不同的论点:先“补牢”, 以避免“亡羊”的后果发生。标题因为成语的拆分与颠倒, 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思维定式, 吸引读者的目光。再如《污染预警岂能“响”而不“应”》[29], 将固定词语“响应”拆开处理, 促使读者注意到, 响应其实包含两个动作:言语的赞同和行动的落实。标题批评一些地方治理污染只做表面文章 (响) , 并不真抓实干 (应) , 可谓一针见血, 展现了评论文章的辛辣风格和犀利刀锋。

  二是改动成语。一种情况是改动成语的部分字符, 让成语改头换面。如《高职教育要“眼中有人”》[30], 标题偷梁换柱, 将成语“目中无人”改成了“眼中有人”。眼中要有什么样的人?标题成功挑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另一种改动是暗中改变成语的意思。成语固有的字形不变, 意思却被偷换掉包了。如《办好老年餐桌, 需要“软硬兼施”》[31], 标题中的成语“软硬兼施”, 不再是含有贬义的“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起用”, 而是指办好老年餐桌, 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保证老人的用餐质量和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

  三是同音字替换, 以同音字替换固定词语的部分或全部。演化的新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生存, 对原词进行解读, 或嘲讽。如《书市, 莫以“钱景”论前景》[32], 标题从“前景”演化出新词“钱景”, 入木三分地抨击某些人以经济效益衡量书市, 其核心是将目光盯在“钱”上, 是无视文化给予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力量的短视行为。再如《脱贫莫成“拖”贫》[33], 由“脱贫”衍生出“拖贫”, 讽刺本应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某些干部, 使用外力“拖贫”, 目的是敷衍交差, 结果使农民陷入“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化用的新词醒目抢眼, 毫不留情地撕开现象的面纱, 直捣问题核心, 有一剑封喉之效。

  再如《莫让“口碑”变“水杯”》[35], 批评如今电影评论大量“注水”, 备受好评的口碑变为被人吐口水的“水杯”, 长此以往, 中国电影恐怕真的要“杯具” (悲剧) 了。“水杯”这个在特殊环境生存、有特殊含义的词, 是结合网络语言创造的神来之笔。口碑变水杯, 既荒谬, 又让人啼笑皆非。

  同音字的化用与“姐妹词”的比对, 有异曲同工之妙。“姐妹词”是本来就有的词汇, 制作者需要煞费苦心地找出来, 并列在标题中, 提醒读者比对二者的差别;而化用, 则是创新, 只存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在句式的采用上, 也有相同之处, 多为否定句:“A××不是B××”“莫让A××变成B××”等等。

  四是改变施受关系。多数固定词根据语言环境打破词组内部顺序前后颠倒使用, 并不影响词义。但有些词组如果改变顺序, 则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别等问题来“解决”你》[35], 标题不仅改变了“解决问题”的顺序, 而且改变了词语内部的施受关系, 人不再是行为的主动者, 而是被动的接受者, 问题成为了行为的发出者。当问题不是被人解决, 而是人被问题“解决”时, 问题就变得严重了!这个改变了施受关系的标题, 警示党员干部在整改工作中要认真解决问题, 警惕堆积问题的严重性后果。

  综上, 化用是比引用更高层次的语言升华, 需要制作者调动语言文字功力、文学修养、生活知识或专业知识等, 对引用的词语进行“点化”, 或无中生有, 创造出与引用词语有关联但又不同的新词语;或打破常规,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重组所引用的词语, 从而使标题具有石破天惊之效。

  四、同词语、句式反复, 强化论点使情感更加浓烈

  近年来还有一种修辞方式经常在新闻评论的标题中使用, 即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式或字, 以强调某种意思, 或者加重某种情感。

  第一种反复是词语的重复。如《嫌麻烦会惹出大麻烦》[36], 批评某些领导干部面对纪律约束, 嫌麻烦简而化之躲避约束, 最终反而惹出大麻烦。标题九个字两次使用“麻烦”一词, 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 抓早抓小, 方能防患未然。如《精彩中国需要精彩讲述》[37], 标题重复使用“精彩”一词, 既强调中国和讲述的精彩, 也强化了制作者对二者的赞赏之情。再如《精准扶贫, 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38], “非常”一词, 分别修饰“力”和“功”, 意在扶贫工作中, 只有拿出非常之力, 才能啃下深度贫困这个硬骨头。两个“非常”的使用, 强调了用力之大才能换来收效之大。

  第二种反复是句式的重复。如《教育怎样, 未来就会怎样》[39], 标题连用两个“怎样”, 既是词汇的重复, 也是句式的重复。前者怎样, 后者就怎样, 既点明了教育与未来的因果关系,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前提条件, 又言简意赅, 发人深省。

  第三种反复是字重义不重。这时重复出现的字, 相同的字形之下, 含义却发生了改变。如《人脸识别拒黄牛, 牛》[40], 标题中前后出现的两个“牛”, 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黄牛”, 不是黄色的牛, 特指倒卖各种紧俏票据的“票贩子”;第二个“牛”, 是口语化的称赞, 意思是太厉害了!有意采用了重复字“牛”的标题, 与《人脸识别拒黄牛, 厉害了!》这样的标题相比, 显然在视觉上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也更加口语化, 在韵律上也有绵长回旋之感。

  重复出现的词汇及句式, 如同钉子, 被一颗又一颗地钉进标题, 反复冲击读者的视觉, 最终“”进读者的脑海。

  需要指出的是, 在新闻评论标题制作中, 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手法, 有时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以达到吸引读者强调观点的最佳效果。如《农垦改革, 要肯改革》[41], 标题使用了反复的手法, “改革”两次出现, 强调改革势在必行;此外, 标题还特意使用了同音字“垦”与“肯”, 语气的着重点放在后面的同音字“肯”上, “肯”是整个句子语气最强的着重点, 强调改革的施行者自身要勇于改革, 勇于承受改革带来的阵痛。再如《做大做强不能靠做“霸”做“强”》[42], 批评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不得人心, 标题既有同音字与近音字“做大做强”的化用 (做“霸”做“强”) 和部分重复, 同时也有两个概念的对比。总之, 无论是修辞手法的单独使用, 还是复合使用, 编辑只有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加强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锻炼, 才能在拟制标题时触发灵感, 思如泉涌。

  参考文献
  [1]张新.网络财经专题传播影响力研究——以中国经济网“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专题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36 (4) :94-99.
  [2]陆地.新闻进入“读秒时代”[EB/OL]. (2018-06-06) [2018-09-10].
  [3]尹平.“秒读”下的新闻标题制作[J].人民记者, 2010 (6) :12.
  [4]纪东冲.把好习惯的“方向盘”[N].人民日报, 2014-03-07 (04) .
  [5]魏哲哲.“短命政策”伤了谁[N].人民日报, 2017-01-25 (19) .
  [6]丁怡婷.许可证减肥, 责任不能减[N].人民日报, 2017-06-26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