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奥运会中外记者现场采访的文本研究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奥运会中外记者现场采访的文本研究

摘要: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各竞赛场馆一般都设有场馆媒体中心, 为注册记者提供混合区、新闻发布厅、看台媒体席、摄影位置、记者工作间等设施和服务。在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 现场采访是运动员比完赛后随即进行的采访, 是记录他们赛后最真实状态的采访, 是最精彩的
关键词:奥运会,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文本,研究,

切万顿,家电修理,优艺广告联盟

摘要

  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各竞赛场馆一般都设有场馆媒体中心, 为注册记者提供混合区、新闻发布厅、看台媒体席、摄影位置、记者工作间等设施和服务。在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 现场采访是运动员比完赛后随即进行的采访, 是记录他们赛后最真实状态的采访, 是最精彩的时刻, 有喜悦、有泪水, 有真性情、有人生感悟。里约奥运会后, 网上有很多网友“吐槽”中国记者的采访提问, 甚至还出现了标题为《体育界宿敌:10个中国体育记者问出的神问题》这样的文章。

  本文以近两届奥运会中外记者现场采访的文本为研究对象, 以语用学合作原则为切入点对中外记者体育赛事现场采访进行探讨。分析记者提问和被访运动员回答的话语是否符合语用原则, 以此为依据分析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方式、话语的异同, 总结体育赛事中现场采访需要注意的提问技巧和方式。

奥运会中外记者现场采访的文本研究

  一、体育赛事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概况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把学科立足点放在语用过程的动态研究上是语用的最大特征,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均能体现这个特征。” (冯广艺, 2009) 本文随机抽取大型体育赛事中外记者对运动员进行现场采访的文本材料, 共47次, 20816字。其中, 中国记者现场采访30次, 共计13647字, 外国记者现场采访17次, 共计7169字。

  如表1所示, 在随机抽取的30次中国记者现场采访中, 从单次采访时长来看, 1分01秒—1分30秒占比例最大, 共13次, 占比例43.3%;在随机抽取的17次外国记者现场采访中, 从单次采访时长来看, 1分31秒—2分和2分31秒—3分占比例最大, 共2次, 占比例47%。

表1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次数统计及分段时长所占百分比
表1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次数统计及分段时长所占百分比

  1. 里约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冠军曹缘领奖后采访

  记者:“我看你颁奖的时候, 还没报你名字, 你一只脚都踏上去了, 那种站在世界之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是不是特别的强烈?”

  曹缘:“额, 我以为他这个名字会连续说, 没想到报的时候中断了, 感觉就是……额……不是觉得抢了, 就是报的时候慢了一些吧可能。”

  记者:“我知道你就是特别激动, 就是想赶紧尝尝这个男子跳板冠军的滋味。”

  曹缘:“对, 就……也是……也努力了好久吧, 然后每次都差一点儿, 今天终于还了我一个大的吧。”

  记者:“赛前因为只剩下一个中国选手参加决赛, 自己有没有压力?紧张过没有?”

  曹缘:“额, 也有, 突然感觉就是有点像双人的感觉, 就是感觉突然没有了, 但是也得调节吧, 就算你双人跳还是单人跳, 也要把自己的跳好。我就是想尽量放下包袱吧, 按照领队说的吧。”

  2. Rio 2016:Interview with Tom Daley after not qualifying for the Olympic final

  Q:Commiserations Tom, we can see what it means to you.Great day yesterday, wasn't quite clicking today, what happened?

  A:I mean, I've worked so hard these past four years to get to this point today, and I mean, yesterday I got an Olympic record, like the highest score ever scored in an Olympic games.And today, it just wasn't meant to be and that's what diving does sometimes.But you know, I truly am heartbroken because I really do feel like I'm in the peak physical condition, and I could really go out there, and I could have won tonight.And it's, it's really really hard to accept how it went today.

  Q:Your teammates would argue that this is the most stressful sport, the most high pressure, add to that, you know, your profile and the expectation, what is going through your head when you get up on that board?

  A:I mean, when I'm up on the board, you know I mean, I'm completely present in the moment, enjoying each moment as I get to do it.It's just today just things weren't clicking, like I was giving it my all, and I was like so up for it today.Training beforehand was really good and it's just in the competition, it just fell apart.And you know those other guys today did absolutely amazing, and you know I'm so happy with the way that the whole of Team GB have done these Olympic games.It makes me so proud to be part of Team GB, and you know how everyone else has done so amazingly well, and you know I just wanted to be able to, you know, stand on top of that podium and replicate something last night.But, you know, it wasn't meant to be.So, another four years of hard work to try again next time.

  Q:Is there anything different today for you?

  A:I mean, there wasn't.It didn't feel any different like I felt good in myself, I felt good and everything, just, it just didn't.I guess my mind and body weren't connecting and I like I knew that I had a shot on the last dive, still if I really really went after it and gotI needed 102, I was working out which was basically nine-and-a-half and tens, and I gave it my all it just didn't happen today.

  1和2都是里约奥运会中跳水比赛的赛后采访, 中国记者的采访时长时2分57秒, 外国记者的采访时长是2分53秒。笔者各选取了其中的前三个问题, 对比1和2就可以发现, 中国运动员讲话的篇幅较少, 外国运动员讲话篇幅较大。

  在采访时长上, 外国记者单次采访时长普遍比中国记者要长30秒到1分钟, 甚至出现了长达近4分钟的采访, 这在中国记者是没有出现过的。外国运动员在采访中更积极、更愿意表达, 这是因为外国记者提问较中国记者来说, 问题数量更多, 内容更详细, 所以采访的传播效果更好。

  “采访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从记者流向采访对象, 又从采访对象流回记者, 形成一个个循环。信息沟通越顺利, 采访就越成功。” (李希光, 2011)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 (Harvey Sacks) 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理论,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 存在于很多社会交际活动中, 在某一会话结构中, 发话人的话语从开始到结束被视为一个话轮, 只要发话人改变, 该话轮随即结束。可以看出, 会话活动由发话人和听话人依次转换话轮构成, 因此现场采访由记者的提问和被访问者的回答一系列话轮转换组成。

  “话轮 (turn) 和话题 (topic) 是会话结构的基本构件, 前者是构件的外壳, 是一种外在的纽带, 亦称表层纽带;后者是构件的实质内容, 可看成是会话结构中的深层纽带。两者在会话结构中既有相对独立性, 也有内在联系, 同时也同其它构件发生关系。话轮转换 (turn-taking) 和话题转换 (topic-taking) 作用于会话结构, 是会话的变化形式和发展动力。” (丰国庆, 2000)

表2 体育赛事中外记者现场采访话题与话轮转换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表2 体育赛事中外记者现场采访话题与话轮转换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如表2所示, 在随机抽取的30组中国记者现场采访中, 中国记者共有话题126个, 话轮295个。中国记者单个话题占用的话轮情况, 占比例最大的是每个话题由2个话轮完成, 为71.4%;在随机抽取的17组外国记者现场采访中, 共有话题88个, 话轮197个, 单个话题占用话轮占比例最大的也是每个话题由2个话轮完成, 为77.3%。

  中国记者单次采访的话题总量占比最多为5个, 占23.3%;外国记者单次采访话题总量占比最多, 也是5个, 占47.1%。

  这说明在有限的现场采访时间内, 中外记者的提问话题都受到了限制, 以每次采访5个话题为主, 中国记者单次采访最多话题为6个, 而外国记者达到8个。说明在同等条件下, 外国记者的提问更加全面。

表3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单次话轮总数统计及占选用采访总数对比分析
表3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单次话轮总数统计及占选用采访总数对比分析

  如表3所示, 在随机选取的采访中, 中国记者现场采访共有话轮295个, 其中记者发起话轮153个, 占总话轮的51.9%;运动员发起话轮142个, 占总话轮48.1%;外国采访共有话轮197个, 其中记者发起话轮100个, 占总话轮的50.8%;运动员发起话轮97个, 占总话轮49.2%。其中单次采访话轮总数中国最高为6-10个, 占比例36.7%:外国最高为11-15个, 占比例35.3%。

表4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单个话轮转换时间次数及占总话轮数量对比分析
表4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单个话轮转换时间次数及占总话轮数量对比分析

  如表4所示, 从单个话轮转换时间来看, 中国现场采访0-5秒的话轮转换时间占比例最大, 共117次, 占比例39.7%;外国现场采访也是0-5秒的话轮转换时间占比例最大, 共69次, 占比例29.9%。纵向来看, 11秒-15秒到31秒-35秒这个区间内, 外国所占比例都比中国的高。

  虽然中外两国记者在采访中都占据较多的话轮, 但从采访时长占据程度和单次话轮转换时长的长度来看, 外国运动员的回答占据采访中的大部分时间, 且单次话轮转换时长较中国运动员来说要长。

  二、会话原则下的中外记者体育赛事采访提问技巧对比

  “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它是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 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 共同遵循的某些准则。会话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具体要求, 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 (H.P.Grice) 提出。上世纪50年代初期, 格赖斯就有了该理论的初步设想。1967年, 格赖斯于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作了三次演讲。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格赖斯 (H.P.Grice) 认为,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时,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 因此都在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原则——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

表5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合作原则符合情况以及所占百分比对比分析
表5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合作原则符合情况以及所占百分比对比分析

  格赖斯把合作原则具体分为四条准则:适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质量准则 (Quality Maxim) 、关系准则 (Relation Maxim) 、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适量准则即适切性, 要求语言与表达目的一致, 即能够充分表达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内容, 说话不多不少, 既不让人感到信息量的缺失, 又不重复啰嗦;质量准则即真实性, 要求表达的内容反映客观事实;关系准则即关联性, 要求所说的话要切题, 如果对方提出问题, 回答者不能避而不答, 或者答非所问;方式准则即正确性, 要求运用的语言、词汇精确, 避免晦涩的词语, 表达方式清楚明白, 避免歧义;说话简要, 避免赘述;说话有条理, 有逻辑性。另外, 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会达到反讽、幽默等效果。

  如表5所示, 在随机选取的采访中, 中国记者现场采访的295个话轮中, 有282个话轮符合合作原则, 占话轮总数的95.6%;有13个话轮不符合合作原则, 占4.4%。

  记者采访提问的153个话轮中, 有100个符合合作原则, 其中只有1例既符合适量准则又符合方式准则, 占比为1.4%。

  记者采访提问的153个话轮中, 有5个不符合合作原则, 占3.3%;其中不符合关系准则的有3例, 即提问不切采访主题, 占2%;不符合方式准则的有2例, 即提问产生歧义, 占1.3%。运动员回答的142个话轮中, 有8例不符合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即答非所问, 占5.4%。

  3.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颜妮赛后采访

  记者:“我总说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姑娘。”

  颜妮:“是……外界都是这样评论我。”

  此处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记者运用的成语容易产生歧义。对记者提问中用到的“大器晚成”一词, 笔者通过百度汉语查找到其释义为:“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 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将这个成语放到采访排球运动员颜妮的语境中去, 就有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赞美, 经过长期磨炼, 终成大器, 赞美颜妮打球打得好;第二层是安慰和贬低。

  4. 里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冠军陈艾森赛后采访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 十米台上今天是不是特凉快?然后自己在上面感觉爽不爽?”

  陈艾森:“感觉很爽, 狂风乱吹的感觉, 不过比赛的时候心静了其实还好了。”

  记者的提问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提的问题和采访的主题没有关联性。站在十米台上凉快不凉快和运动员夺冠有多大的关系呢?此处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设计为:今天风很大, 这是否增加了你做动作的难度?对你准备起跳时的心态有什么影响?

  5.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朱婷赛后采访

  记者:“当然了!是这样的, 其实你看, 从奥运会来了到现在我一直没有采访你, 因为我知道你是中国女排最主要的得分点, 我知道你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朱婷:“当然你也知道我不太喜欢采访, 所以你也可能不太叫我。因为我觉得我比赛中采访可能会有一点压力, 所以我会选择比赛结束后采访。”

  记者实际上想问的是朱婷背负了很大压力后如何还打得这么好?如何缓解压力?女排精神是否支撑着她?然而朱婷误解了记者的表达, 把回答的重点放在了是否喜欢采访上。记者的提问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表达方式不清楚, 导致了歧义, 使得朱婷产生了误解, 回答有偏差。另外, 此处朱婷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 朱婷的回答显得有些答非所问, 但是这主要还是记者提问表达不当造成的, 与记者采访提问的技巧有关。

  6.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郎平赛后采访

  记者:“OK, 最后一个问题, 1981年, 您和中国女排在日本起步, 有了女排精神。我不知道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 您会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吗?”

  郎平:“我觉得不管我在还是不在, 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此处郎平的回答明显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答非所问。记者想从此问题中得知郎平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是否还会执教中国女排, 郎平听出记者的意图后, 出于“无可奉告”或是目前还尚未确定的原因选择避而不答。

  7. 里约奥运会:射击女子50米步枪三姿银牌张彬彬赛后采访

  记者:“恭喜张彬彬啊,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下一枚银牌。然后我看你打最后一发的时候特别快, 是有什么特殊的战术安排吗?”

  张彬彬:“额, 没有, 因为我可能打枪也稍微比较快一点, 其实今天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个意外, 能够打这么好, 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好的, 决赛时最好的一次了。”

  此处张彬彬的回答很明显不符合合作原则, 但这是由于记者采访时的提问没有做好准备工作造成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它极大地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 (李希光, 2001) 记者想抓住张彬彬最后一发打得特别快这个细节提问, 殊不知张彬彬向来打枪快, 所以这个问题记者掌控失败。

  如表4所示, 在随机选取的采访中, 外国记者现场采访的197个话轮中, 所有的话轮都符合合作原则。其中, 记者提问的100个话轮中, 有2例符合适量准则, 即提问用语恰到好处, 不多不少又能充分表达相关内容, 占比例2%;有9例符合方式准则, 即说话简要, 运用短句, 简洁明了, 占比例9%。

  8. Rio2016:Interview with Wayde Van Niekerk, the Olympic 400m world-record breaker

  Q:well, congratulations!A gold medal (1) , a world record (2) , you still pinching yourself.

  A:Yeah, I'm really just grateful for what happened last night…

  9. Rio 2016:Interview with Kayla Harrison, Olympics Gold Medalist

  Q:Be a little bit nervous? (3)

  A:Yeah, of course, I think…

  1 0. London 2012:Interview with Andy Murray, After Winning Olympic gold

  Q:You are Olympic champion. (4)

  A:Yeah, amazing, yeah I mean I didn't expect that at the…

  1 1. 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傅园慧赛后采访

  记者:“58秒76!”[5]

  傅园慧:“哇, 太快了, 我打破了亚洲纪录了!”

  在8-11的中都是记者用短句提问的例子, 既简洁又充分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 还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对比中外记者现场采访符合合作原则与否的情况, 不难看出在记者提问方式上, 外国记者提问符合适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的比例更高, 即外国记者在提问时更喜欢用短语或短句, 且用词精确、语言简洁, 往往几个词就能充分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

  三、体育赛事现场采访技巧的启示

  大型体育赛事的现场采访记者都是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即兴口语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现场采访质量和传播效果。通过记者现场采访的语言表达, 运动员和观众会清楚地感受到记者的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外记者体育大型赛事现场采访的话轮转换情况、语用学原则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体育记者采访问题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心理状态的影响。即兴口语的组织具有瞬时性, 记者的心理状态、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被访对象的熟悉程度是影响即兴口语组织的主要因素。大型赛事往往是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传播, 记者免不了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语言表达, 出现语无伦次、结巴、语言啰嗦等现象。

  心理状态与记者自身的阅历和对采访环境的熟悉程度有关。记者可以通过多次参加大赛报道积累的经验有效提高提问水平和传播效果。除此之外, 记者应提前对采访提问的话语范围予以熟悉和确认。话语范围也称语场, 这里的语场指的是采访的话题和环境。记者往往在体育馆内给运动员做采访, 有些时候甚至只能在混合采访区见到运动员。

  混合采访区是赛后第一时间记者采访运动员的区域, 也是运动员在离开场地前必经区域, 混合区的每次采访仅限1分钟, 这里往往是各大媒体记者的必争之地。在这里选手们刚走出赛场或领奖台的复杂感受呼之欲出, 此时记者一个符合运动员口味的提问, 就可能引起运动员的注意。但也有运动员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情况。混合区往往十分拥挤, 噪声多, 时间短, 这就决定了记者提问的语言必须逻辑清晰、短小精悍、重点突出, 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运动员的心。

  二是采访前的准备。现场采访属于新闻播报的第一现场, 记者当场往往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因此必须在采访前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熟悉被访对象,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确定采访话题和走向的关键。体育赛事中的采访准备包括:运动员当场比赛成绩、历史成绩、背景、比赛习惯、有无伤病、赛前身体状况等;被访运动员的项目、技术动作、战术准备、裁判评分标准;此次采访的具体赛事。充分的准备可以有效避免紧张心理, 使记者有话可说, 这样就可以在采访中更好地控制话轮;提出更多的细节问题, 使得运动员从“必须说”变为“想要说”, 从而丰富采访内容,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 在语用学的视角下, 赛事现场采访技巧有以下启示:

  (一) 技术类等专业问题为话语焦点

  设置话语焦点是有效提问的关键。语用概念上的话语焦点指的是说话者在语句中特别强调的关键信息, 在体育赛事采访中, 即被访运动员以及围绕该运动员的相关话题。记者在现场提问中应该强调“焦点”部分, 即希望运动员回答凸显重点。

  在体育比赛现场采访的语境下, 有效提问的话语焦点集中于运动员, 那么问题设置首先要符合运动员的兴趣, 把对问题设置的思考由记者自身想问什么转换为运动员喜欢哪种问题?运动员乐于回答哪种问题?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发现, 运动员普遍喜欢的记者提问有技术类、胜负节点类、感受类三大类问题。

  技术是运动员比赛的核心, 多年训练的成果, 会提起运动员的兴趣, 使其侃侃而谈, 技术类问题既具有专业性, 又是受众这些“外行”想知道的。比赛中导致比赛胜利或者失败的转折点以及其产生的因素也是运动员想说的关键点, 对于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印象深刻。感受类问题在体育比赛采访中几乎每次都会问到, 赛后运动员往往情绪激动, 肯定有想表达的地方。

  (二) 提问避免歧义, 有效确认话语焦点

  在语用原则视野下, 有效提问的设置往往都遵循两大语用原则。合作原则要求记者提问客观公正, 不带有个人情绪, 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避免歧义。这里所讨论的“避免歧义”的表达方式是记者的角度, 但“避免歧义”的效果要从运动员理解话语的视角来看。

  运动员对话语信息焦点的确认决定着其对话语语用预设的理解。就拿文中的例5中国女排夺冠朱婷的赛后采访来说, 记者提问, “从奥运会来了到现在我一直没有采访你, 因为我知道你是中国女排最主要的得分点, 我知道你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就这个特定的话语而言, 对其语用预设的理解会随着朱婷对信息焦点位置理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朱婷的回答是“当然你也知道我不太喜欢采访, 所以你也可能不太叫我。因为我觉得我比赛中采访可能会有一点压力, 所以我会选择比赛结束后采访。”这是明显的焦点位置理解不当。记者的话语焦点是“你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而朱婷理解的话语焦点是“一直没有采访”, 所以朱婷就围绕着“记者为什么不采访我, 我喜欢什么时候采访”来进行回答。很显然这不是有效的提问。在合作原则下, 要根据运动员认定的信息焦点而设置问题, 不然, 运动员的回答就会违背合作原则。

  从合作原则入手, 赛事采访和交流会更加顺畅和有效。相信运动员将不再对记者说“不”, 相信记者将为体育、运动员和受众搭起桥梁, 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广艺.关于语用原则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 2009 (12) .
  [2]丰国庆.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
  [3]李希光, 孙静惟, 王晶.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以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J].现代汉语, 2003 (4) .
  [5]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 1995 (4)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