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学论文 > > 广惠寺花塔的结构与建造技艺
建筑学论文

广惠寺花塔的结构与建造技艺

摘要:广惠寺花塔 (图1) , 因塔内供奉多宝佛故而又名多宝塔, 旧制称定县华塔,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燕赵南大街路东原来的广惠寺内。岁月变迁, 如今寺院殿宇早已无存, 唯有花塔孑然耸立。广惠寺花塔和凌霄塔、须弥塔、澄灵塔合称正定四塔。广惠寺花塔平面布
关键词:广惠寺,花塔,结构,建造,技艺,

莫洛西亚共和国,陈坤cos张起灵,恋老 相册

摘要

  广惠寺花塔 (图1) , 因塔内供奉多宝佛故而又名多宝塔, 旧制称定县华塔,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燕赵南大街路东原来的广惠寺内。岁月变迁, 如今寺院殿宇早已无存, 唯有花塔孑然耸立。广惠寺花塔和凌霄塔、须弥塔、澄灵塔合称“正定四塔”。广惠寺花塔平面布局别具一格, 外部装饰繁复精美。清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 清高宗曾6次驻跸正定, 并多次驾兴广惠寺拈香礼佛, 登塔赋诗, 并亲赐匾额“妙光演教”, 更是“御制七言古风”以纪之。1933年, 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考察, 后来在《正定调查纪略》里记述:“若由形制上看来, 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1961年, 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花塔作为花塔代表名列其中。

图1 广惠寺花塔
图1 广惠寺花塔

  1、历史背景

  根据塔的外部造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亭阁塔、覆钵塔、金刚宝座塔、花塔等几大类型。广惠寺花塔, 顾名思义, 当属花塔这一类型。花塔, 亦称华塔, 因塔身上半部分的圆锥形塔冠上满布着精美的浮雕, 装饰华丽, 宛如盛开的花束, 故而得名。花塔卷杀曲线明显, 带有浓郁的印度色彩, 盛行于两宋及辽金时期, 到元代基本绝迹, 仅存在二三百年, 可谓昙花一现。

  广惠寺花塔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 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花塔建筑中建造年代较早的一座。佛教自传入中国后, 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也完成了其中国化进程。唐开元年间 (713—741年) 印度高僧先后到汉地传持密教, 古印度佛教中的密宗自此传入中国。

  密宗为汉传佛教的8个大乘宗派之一, 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才出现的。开元八年, 印度僧人金刚智成为大唐国师, 并积极地弘扬密宗之法。在密宗僧侣们的大力弘扬下, 密宗盛极一时, 甚至可说是占据了主流地位[1]。《宋高僧传》记载, “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 (1尺≈0.33 m) 。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可知, 唐大历年间 (776—779年) , 自觉禅师在正定城西南建大悲寺并铸造高四丈 (1丈≈3.33 m) 九尺的千手观音像。千手观音像是随着密宗才传入中原的。由此推断, 贞元年间密宗或已传至正定。

  在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扶植下, 各地都积极修建寺庙, 正定也不例外, 据统计, 自唐天宝至贞元年间, 正定修建的寺院和古塔不少于8座, 广惠寺及花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建造完成的。“一部千年文化史, 千年佛教史在正定 (余秋雨语) ”, 自后赵建武年间 (348年) , 西域僧人佛图澄及其弟子将佛教传入正定, 而后几百年佛教在此发展并逐渐走向兴盛, 成为北方重要的佛教中心。正定地处要冲, 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腹地的咽喉, 唐朝时南门外有较繁荣的“市”, 各族之间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这期间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文化、技艺的交流, 不同的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呈现出多元性, 造就了正定包容并蓄的文化性格。这样的历史背景为广惠寺花塔这一极具古印度密宗特征的古塔地出现创造了条件。

  2、历史沿革

  广惠寺花塔位于正定八大寺院之一的广惠寺内, 始建于唐贞元年 (公元785—805年) 。1992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组成的考古队对广惠寺建筑基址进行了勘探发掘, 发现广惠寺原有建筑有天王殿、前殿、花塔和后殿 (地藏殿) , 如今仅遗一座花塔。

  清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广惠寺一名华塔寺, 唐贞元中建, 明景泰二年重修, 杨鼎撰文, 弘治八年指挥吴玺新其塔座, 嘉靖二十七年重修, 万应间重修, 许守谦撰文。”现存广惠寺内的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 的碑文《镇州广惠寺多宝塔记》记载:“正统丁卯 (1447年) 有关西通诚禅师……发心重修佛殿僧廊焕然一新, 景泰二年工就。翰林学士杨鼎作记, 有敕赐广惠之名。弘治八年 (1495年) 挥使吴玺重修塔座。十四年 (1501年) 僧慧春恐孤塔势, 后建地藏殿以为塔之羽翼。嘉靖十五年 (1536年) , 郡人李怀、画工董廷瑚修补”明万历十二年 (1584年) 郑贞撰《重修华塔记》记广惠寺:“创于赵, 修于唐, 既毁于金之皇统, 复修于金之大定也”[2]。由此可知, 广惠寺初建于唐贞元年间, 历史久远, 金、明、清历代均有不同程度重修维护, 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广惠寺之名为明代皇帝敕赐, 备受尊崇。清后期, 广惠寺已经废弃, 但是花塔却得以保留下来。近代以来, 花塔四隅小塔不幸毁于战火, 主塔也因年久失修, 破败不堪。1961年, 广惠寺花塔入选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开始对花塔实施加固修复, 1999年6月工程顺利竣工。

  3、总体布局

  佛教并非产生于中国的宗教, 佛教建筑也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建筑, 而是舶来品。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 。当时宫廷崇信佛教, 曾铸造黄金浮屠。随着出家僧人的增多, 民间逐渐兴起建寺造塔之风。可以说, 佛寺佛塔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与媒介。

  1992年考古队对广惠寺建筑基址进行了勘探发掘, 发现广惠寺原址范围南北长约239 m, 东西宽约196 m[3], 占地约47 000 m2。建筑学家张驭寰先生在《佛教寺塔》一书中写道:“中国的佛寺是矩形的, 南北长150 m, 东西宽度80 m, 一般的寺院方位向南, 这是一个平均的概略数字”。参照张驭寰先生总结出的中国佛寺的规模数字可知, 广惠寺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寺院兴盛时期建筑由南到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 (俗称倒座殿) 、前殿、花塔和后殿 (地藏殿) 。

  花塔位于广惠寺南北轴线后部, 属于典型的前殿后塔的布局方式。据文献记载, 明弘治十四年 (1501年) 僧慧春恐孤塔势, 后建地藏殿以为塔之羽翼。由此可知, 广惠寺的建筑格局并非寺院初建时就已形成, 而是历朝历代多次修建增补, 其规模才日趋扩大。

  现如今广惠寺格局远不及其兴盛时期 (图2) 。整座寺院坐南朝北, 正南边入口处修建了一座硬山顶的山门, 作为寺院的售票处。穿过山门, 进入寺院, 便是主体建筑花塔。花塔北边为砌筑的原广惠寺地藏殿基址。再向北为寺院保存的碑刻, 有《广惠寺多宝塔记》《重修广惠寺塔殿记》等。寺院的西侧整体稍稍高出院落地面, 种有树木和绿植, 摆放着石桌和石凳, 供游人休息。

图2 广惠寺现状图
图2 广惠寺现状图

  4、建筑形制

  《镇州广惠寺多宝塔记》中这样描述花塔:“寺 (广惠寺) 中有浮屠高数十丈, 巍然可观, 屹屹乎如中流砥柱。檐楹巍, 镇恒山, 雄绝天下”。花塔为砖结构, 主塔共四层, 其一、二、三层塔身均为楼阁式, 平面呈八角形, 各层檐下施以砖制斗拱;第四层为花束状。《正定府志》记载花塔高十三丈五尺, 约45 m, 1999年6月修缮完后高33.35 m。花塔由中心主塔和底层四座附属小塔组合构成, 四隅小塔对中心主塔合围环抱, 形成子母塔之势, 高低错落, 形制异常奇特, 且四隅小塔对主塔下部一二层塔身能自然地起到加固保护作用。花塔虽经历代修葺, 主塔仍为宋、金遗存。

  4.1、平面

  广惠寺花塔为我国古塔体系中花塔与金刚宝座塔两种古塔类型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其五塔呈十字式的平面布局方式 (图3) 颇具印度曼荼罗图式的意味。萧默先生曾道:“正因为中国的‘九宫’与印度的‘曼荼罗’如此相同, 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那种来源于印度的、以塔为中心、十字对称的布局, 就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阻力, 便顺利地在中国被采用了”。

图3 广惠寺花塔平面图
图3 广惠寺花塔平面图

  曼荼罗, 梵文Mandala的音译, 意为坛、场, 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具有中心扩展性与对称性, 以中央为点, 向四周扩散 (图4) 。曼荼罗体现了古印度的宇宙观, 尤其流行于密宗文化。在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五方佛”正是曼荼罗图式的立体式体现。根据唐代密宗祖师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 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 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 毗卢遮那佛 (大日如来) 居中央世界主掌佛部, 其余四佛分居四方。五方佛组合在佛塔建筑中, 四方佛多以雕塑形式分置于塔外四壁的佛龛中[4]。在建造壁塑四佛的佛塔过程中, 将四方佛物化成小塔, 逐渐演化出五塔, 形成立体式曼荼罗。

图4 曼陀罗图示
图4 曼陀罗图示

  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菩提迦耶的佛祖塔 (图5) 和建于公元5世纪古印度的笈多王朝的那兰陀寺佛塔 (图6) , 平面均为十字对称, 中央一座大塔, 四隅建四小塔。唐代高僧玄奘曾不远万里到此求法, 并写下着作《大唐西域记》 (成书于646年) , 对其建筑布局及特征详加描述。

图5 印度菩提迦耶塔
图5 印度菩提迦耶塔

图6 那兰陀寺佛塔
图6 那兰陀寺佛塔

  广惠寺花塔建造的时期, 来源于古印度的密宗在全国风靡一时。《开元释教录》记载, 禅师金刚智“广弘密教, 建曼荼罗, 依法作成, 皆感灵瑞”。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记载不空禅师“译佛经, 兼开灌顶, 演瑜伽教, 置曼荼罗, 使幕官僚咸皆谘受五部三密, 虚往实归。”曼陀罗被多次提及。另外, 与广惠寺建造的同一时期, 吐蕃王朝时期的桑耶寺也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密宗影响如此之广, 可见广惠寺花塔的平面形制可能是受到了密宗曼陀罗的影响。

  4.2、结构

  (1) 塔基。“柢固则生长, 根深则视久”, 一座古塔存在的长久与否最关键的是基础。考古队经过对花塔地基的勘探发现:地基的构成成分为素土, 构筑形式为“覆斗式”台, 花塔位于其中央。经过近千年受压沉降, 此基础反而更加稳定牢固, 可谓历久弥坚, 这也是花塔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花塔的台基部分早前已经损毁, 现为1999年修缮时依照原制复原的。其台基形制为不等边八角形 (正面边长大, 四隅边长短) , 高约55 cm, 外围一圈阶条石, 下有散水。台基的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垂带式踏跺, 拾级而上可以到达主塔一层。

  (2) 塔身。主塔的首层平面为正八边形, 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有扁六角形单层小塔与之回廊相连, 构成亭榭式的套室。主塔一层地面与小塔塔心室地面齐高。塔身四正面均开有圆形拱门, 拱门左右两边做直棂假窗。檐下是砖制的仿木斗拱, 檐顶覆以青瓦。四隅小塔毁于战火, 仅存遗址, 如今所见为依据史料复原的。小塔高度基本与主塔首层檐部同高, 为单层单檐亭阁式塔, 正面辟有圆形拱窗, 两层斗拱承托檐部, 塔顶覆以青色筒瓦。塔刹为覆钵式上承以方形束腰平座, 结顶为宝珠。

  主塔二层平面仍为正八角形, 但相较首层平面略有收缩。下面设有平座, 上有砖仿木之斗拱与檐瓦, 每面又分为3部分,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面中间部分为木门, 其余两侧皆用砖刻假方格窗棂或直棂假窗。

  主塔三层亦为八角形, 但相对一、二层, 其塔身骤然缩小, 正南面为供人出入的木门, 正东、正西、正北三面为假门, 其余仍为砖刻之斜棂假窗。三层平座甚阔, 出塔门登平台, 一览古城风貌。清高宗曾登塔写到“千年窣堵高切云, 景概近远资葆检;大茂峰姿在眼眦, 四禅天乐鸣轩槛”。

  主塔的第四层为花塔的壁塑部分, 精巧绝妙, 巧夺天工。其外观为圆锥形, 形如花束, 高度约为全塔的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与主塔一二三层楼阁式的建造形制迥然不同, 带有浓重的异域风情。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 (华塔) 琢石为虎、豹、狮、象之形, 饰以五彩势凌霄”。第四层塔身通体为砖体泥面塑成的多种艺术形象, 有力士、吼头、狮子、方形小塔、大象、佛像、仰莲和菩萨, 共计8种造型, 以八角八面的垂线上交叉分布,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佛教传入后, 塔就被当作佛来看待, 将这些佛教题材的图案雕刻在塔上, 不仅体现了信徒们对佛的虔诚和崇拜, 而且也装饰了塔身, 这也契合了印度佛教向来重视雕刻艺术的特点, 从而创造出一种结合了印度佛塔的形式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佛塔形式。遗憾的是, 曾经的花塔应是“饰以五彩势凌霄”“上下高低、四维四旁施五彩以妆成其间;八菩萨用金箔以贴就……致使天花缤纷, 琼香缭绕”[5]。而现存的主塔壁塑彩绘斑驳陆离, 只能凭借史料想象其曾经精妙绝伦的模样。

  主塔将其外壁、塔梯、楼层结合在一起, 采用了“壁内折上”的结构方式, 增加了塔的横向拉力, 使塔坚固耐久, 增强了抗震能力。自主塔北面拱门入塔, 可沿砖质台阶登至第三层塔心室和平座, 登高远眺, 俯瞰正定古城全貌 (图7) 。

  (3) 塔刹。四层为主塔之顶层, 檐下施斗拱, 其上为八脊青瓦屋面, 塔刹早年坠毁, 式样无从考证, 1999年修复时在顶部做了临时性砖制宝顶。

图7 广惠寺花塔剖面图
图7 广惠寺花塔剖面图

  5、结束语

  广惠寺花塔结构合理、建造技艺高超, 独特的造型和繁丽的装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是花塔这一中国古塔类型中的上乘之作。广惠寺花塔既结合了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式, 又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其中。其造型试图摆脱中国传统砖石类塔仿木构形式的束缚, 脱离了世俗性, 追求宗教意识, 具有神秘色彩。

  参考文献
  [1]李妃德.唐密宗装饰艺术研究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贾轲.正定县城寺庙建筑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正定广惠寺遗址试掘、勘察简报[J].文物春秋, 1994 (3) :9-14.
  [4]吴庆洲.曼荼罗与佛教文化 (下) [J].古建园林技术, 2000 (2) :30-33.
  [5]刘清波, 高亚利, 刘智敏.正定广惠寺华塔维修实录[J].古建园林技术, 2001 (4)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