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学论文 > > 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的特点、价值及保护
建筑学论文

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的特点、价值及保护

摘要:1、漳州市传统村镇环境典型景观特质分析 近些年来, 随着乡村建设的日益发展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各地富有地域文化或民族特色村镇旅游产业的兴起, 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的价值逐渐为世人认知, 而其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紧迫和严峻
关键词: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特点,价值,保护,

镇赉二手房,唯美签名,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

摘要

  1、漳州市传统村镇环境典型景观特质分析

  近些年来, 随着乡村建设的日益发展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各地富有地域文化或民族特色村镇旅游产业的兴起, 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的价值逐渐为世人认知, 而其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紧迫和严峻。传统聚落空间是传承村落文化和村民感情的载体。漳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每一个古村落和古街古巷, 都散发着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走访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 漳州市现有17个重点传统聚落空间分别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 (村) 、传统古村落等类别。通过对漳州市传统聚落空间走访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 总结出其若干现状共性问题。

  1.1、建筑问题

  传统建筑是构成传统聚落空间的基本单元, 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漳州市传统民居多采用砖石、木材、生土等当地材料, 这些建材不仅容易获取、造价低廉, 还有着适应本地自然气候的优势。因此, 传统聚落空间还在使用传统技法建造空间。然而,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聚落空间正面临着质量、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是当下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的关键所在。

  传统聚落空间建筑因质量差、功能落后, 大量被空置或粗犷处理。

  调查漳州市村镇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木构架支撑, 以生土夯筑或砌筑砖石作为围护墙体, 在经历长时间的环境腐蚀下, 很多传统民居虽有较好的风貌, 但质量已经很差, 甚至已成为危房, 被主人空置;另有一些民居风貌质量均尚好, 但因其采光不足或储藏空间不够等功能问题被粗犷改造, 与建筑原有风貌极不协调。

  新建民居缺乏管理引导, 与传统聚落空间格格不入, 建筑文化传承无从谈起。

  为提升建筑的坚实度, 改善居住条件, 漳州市在很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镇 (一般位于交通要道或风景区周边) , 村民大多使用水泥、黏土砖和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建造房屋。但由于缺乏对村镇传统风貌的整体管理, 村民自建房屋随意性很强, 其造型、体量、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与传统聚落空间大相冲突, 原本承载民族文化传统聚落的村镇, 而今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1.2、规划问题

  调查发现, 随着漳州市传统聚落空间新区的发展和民居的随意建造, 很多与自然环境协调呼应的村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目前漳州市已经组织开展“村镇规划全覆盖”的工作, 但却没有针对保护传统聚落空间的发展规划。而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恰恰就是梳理村镇的价值特色,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利用策略。

  1.3、村镇发展问题

  偏远村镇风貌好, 生存条件落后, 发展更新能力有限。由于地处偏远, 道路交通条件差, 很多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青壮年外出务工后, 大多选择留在外地城市发展, 村镇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很多这样的村镇保留了较好的传统聚落空间, 有大量传统民居, 但留守村民仅限于维系基本生存, 自我发展更新能力非常弱。

  区位条件好的村镇, 缺乏对保护发展的引导, 展示利用方式简单粗略。在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交通有一定优势的地区, 很多传统聚落空间形成了初步展示利用的意识, 并已完成部分建筑的修缮和民俗文化展示工作, 但其修缮方法和展示形式不规范, 偏简陋, 跟不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殊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景观未被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通过调查发现, 漳州市内的传统风貌村镇大多拥有一些特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但未得到充分认知发掘, 也没有为村镇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例如, 有些村镇是古代重要的交通驿站, 有些村镇拥有风貌完好的古商贸街, 还有些村镇周边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景观, 均未加以挖掘整合, 并立足于生产经济的视角予以展示利用。

  1.4、观念认识的问题

  由于传统聚落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传统建筑质量较差, 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部分生活在里面的村民并不会认识到传统风貌村镇的价值, 没有维护村镇风貌和传统建筑的意识。此外, 大部分传统风貌村镇的领导也没有形成传统价值资源来发展产业经济的战略思想。

  2、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价值评估体系

  2.1、价值评估体系评价原则

  2.1.1、公平性原则——全面覆盖不同层面, 类别的价值要素

  漳州市内地形地貌类型丰富, 各区县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因此, 市域范围内传统风貌村庄的价值要素类型多样, 其保护程度均不相同。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尊重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镇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价值要素统筹评估, 并根据不同类别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合理的分值, 尽量使评估结果做到公正和客观。

  2.1.2、可操作原则——以定性评估为主, 辅以合理的定量评估

  本次实际调查村镇的具有地域的代表性, 个别调查村镇的基础数据不全, 甚至完全没有数据。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以定性评价指标为主, 辅以合理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的描述要尽量细致准确;定量指标则要基于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其目的是让定性指标的界定范围更为清晰。如图1所示。

  2.2、价值评估体系综合创建思路

  通过对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的资料整理和现状分析, 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的价值评估认定体系主要由村落格局、总体风貌、文物建筑及生态环境等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和历史地位、历史职能、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以及政府保护措施评估指标三部分构成, 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指标分为基础项评估指标和加分项评估指标。其价值评估体系量化总分为200分, 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130分 (基础项80分, 加分项50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20分, 政府保护措施评估指标50分。

图1:价值评估体系逻辑框架图
图1:价值评估体系逻辑框架图

  2.3、价值评估体系分值认定指标分类

  2.3.1、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 (总分130分)

  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基础项评估指标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加分项评估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

  2.3.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 (总分20分, 代号C)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如表3所示。

  2.3.3、政府保护措施评价指标 (满分50分, 代号为D)

  政府保护措施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2.4、价值评估体系保护名录分级认定标准

  通过对漳州市传统村镇环境典型景观特质分析, 结合“漳州市传统风貌村镇评价指标体系”认定标准, 特别对典型村落实地调查情况调研论证, 评估分数为70分以上 (含) 的村镇, 其传统风貌及综合文化价值极高, 被列入“漳州市传统风貌村镇保护名录”;评估分数低于70分的村镇, 其传统风貌及综合文化价值一般或较低, 村镇建成区内并无构成传统风貌分物质性价值要素和非物质性价值要素, 不入选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价值评估体系名录。

  2.4.1、一级传统风貌村镇认定标准模型示意

  一级传统风貌村镇指认定标准分数为140分以上 (含) 的村镇。该类型具有很高的综合文化价值, 村镇建筑及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呼应, 村落格局完整, 整体风格较为统一, 并拥有多处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商贸街巷等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要素。如图2所示。

  2.4.2、二级传统风貌村镇认定标准模型示意

  二级传统风貌村镇指认定标准分数为70分到130分之间 (含70分) 的村镇。该类型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价值, 村镇建筑及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呼应, 村落具有相对典型的地域文化, 传统风貌建筑及村落格局虽部分倒塌破坏 (破坏率不超过40%) , 但“骨架”尚存, 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 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完整性, 或拥有多处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商贸街巷等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要素。如图3所示。

表1-表4(略)

  3、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3.1、不同级别传统风貌村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认定为一级传统风貌村镇的为重点保护对象, 应以保护为主, 结合发展促进保护。部分已经获得国家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的村镇, 应结合国家政策再接再厉, 同其他一级传统风貌村镇一起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村镇等国家及省市级称号, 提高村镇知名度, 对村镇进行整体保护, 同时积极寻求适合的发展模式, 实现动态保护。对于二级传统风貌村镇, 将其放入旅游体系中发展, 实施整体发展, 内部点状保护的策略。

  3.2、一级传统风貌村镇的保护发展策略

  认定为一级传统风貌的村镇, 除了要加强传统保护, 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外来资源外 (即“输血”的保护救助模式) , 还要调动村落自身积极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寻求最适合的保护发展方式, 在保护中创造增值空间, 从而反哺长久的保护事业, 达到自我更新的目的 (即“造血”的自我更新过程) 。

  由于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镇分布较广, 资源特色差异较大, 因此, 若期望沿用某种既定的“保护模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同类型传统风貌村镇的保护发展问题并不实际。比较贴近现实的保护发展思路是将一级传统风貌村镇按不同特色进行归类, 因地制宜, 分类选取合适的保护发展方式。

图2:一级传统风貌村镇理想评估结果模型示意(图略)

图3:二级传统风貌村镇理想评估结果模型示意
图3:二级传统风貌村镇理想评估结果模型示意

  对于调查中具有区位交通和文化资源双重优势的一级传统风貌村镇, 宜采用综合发展利用与特色加强的保护发展策略。此种村镇可综合利用其优势资源, 重点加大在特色文化建立上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 积极做好对传统文化梳理、挖掘、继承、发扬的工作。一方面通过修缮、维护村镇内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建筑及历史文化要素等物质文化, 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非物质文化, 营造加强整体文化氛围;另一方面, 可通过部分民居的功能提升, 改变原有建筑的用途, 积极开展文化体验、民俗展示等活动, 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如特色餐饮、旅游住宿、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植入, 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专题市场、民族艺术画廊等服务周边区域的功能空间, 实现空间再利用的增值, 也可以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历史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于具有较好的文化资源但交通不便的一级传统风貌村镇, 宜采用外部环境改造与发展带动的策略。此类村镇通常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 但村内整体风貌、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因上述原因保护情况较好。

  实际上在区位交通的约束下, 通过孤立的传统风貌村镇的特色形态与有限的资源环境的营造来发展, 往往不太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与此类传统风貌村镇的发展机制单一、区域交通不便以及得不到大区域资源的支持有关。而就目前情况而言, 漳州市域中发展情况较好的村镇基本都得到了外部大区旅游资源的支持, 或在区域旅游游览线上, 或与其他特色旅游产品相互补充, 构成特色旅游景点或补充景点。因此, 区位条件一般, 但有较好文化资源的传统风貌村镇, 其保护方向是改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后, 再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

  3.3、二级传统风貌村镇的保护发展策略

  对于二级传统风貌村镇的开发, 宜结合《漳州市总体规划》《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上位规划, 将各级村镇放在建设、旅游体系中实施整体发展, 内部点状保护策略。这些村镇正在或已经进行新农村建设, 保留了部分传统风貌建筑或仅保留个别较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 若将其进行功能再造和特色植入, 吸引投资或外来人群, 利用城市或风景区的辐射机会与创新潜力, 充分发挥优势, 在保护原住民的基础上, 引入社会资金, 采用灵活运营方式, 将村镇的生活居住功能与城市、景区服务的生产及消费场所相结合, 如特色产业种植、加工、销售等, 还可植入此类过程的体验活动, 在提升其再利用的价值与丰富村镇功能的同时, 实现对传统风貌村镇的积极保护。同时, 保留的部分或个别的传统风貌建筑, 可结合村镇发展加以保护, 形成特色文化区或点, 提升其村镇的整体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津玉.平潭乡村风貌价值评价及保护利用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5乡村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12
  [2] .孙晶陈志宏费迎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洪坑村为例.中外建筑.2013.04
  [3] .宋绍杭张扬徐鑫.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规划师.2011.27 (05)
  [4] .李志新高朝暄陈磊.试论传统文化村镇规划中价值特色评价的意义.南方建筑.2015.04
  [5] .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中国建设报.2013.01.29
  [6] .陈虹吴敏兰燕一波张力帆.漳州传统村落价值特色评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