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对策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对策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进入老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客观且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直接后果就是他们渐渐丧失了部分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因而在其生活中会出现诸多困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有力实施,使得农村
关键词:农村,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对策,工业,经济论文,

贴身经理人,江西修水何市大鱼,zaozon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进入老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客观且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直接后果就是他们渐渐丧失了部分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因而在其生活中会出现诸多困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有力实施,使得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不断发生改变,“4·2·1”家庭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而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日益凸显。

一、农村老人的现实养老困境

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年迅速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一)家庭供养为主

由于深受“孝”文化以及沿袭千年的“家长制”之影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地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年长者向来都是一家之主,掌控着整个家庭的资源,因而具备家庭养老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的老人都是由其子女或亲属网络提供家庭供养,这是普遍且经济的养老形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增多。不过即便如此,农村养老形式主要还是以家庭供养为主,部分老人甚至处于自己供养自己的“自养”状态。家庭供养的弊端在于老人只能得到基本的供养,部分子女家境不佳的老人甚至连最基本的供养都得不到满足,这是导致农村老人出现生活困境的主要因素。

(二)生活水平不高

目前大部分农村老人基本上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然而绝大多数老人生活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零用钱。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来源多数是自己的种地所得,此外,部分老人还有少量的子女所提供的赡养费,国家每月还会发放80元左右的基础养老保险金。他们的处境正如斯科特所说,就像站在齐脖深的洪水中,一阵细浪就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三)居住环境较差

在居住环境方面,农村老人的相对来说比较差。农村普遍存在“新人住新房,老人住老房”的现象。在许多村庄,村子中的旧房、老房多由老人居住,这里基本成了“老人区”。部分农村地区的老人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当地人形象地将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撇爹街”。即使老年人跟子女住在一起,他们的居住条件也较差,大多住在空间狭小的偏房内。即使同住一室,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前,冬天老人大多住在炕头,儿童住在炕梢,因为炕头比较暖和。而如今在冬天多是儿童住在炕头,老人住在炕梢。

二、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成因

(一)传统养老文化的衰落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在传统农业社会,老人的经验非常重要,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掌控家中的资源,因而他们在家中的地位较高,家庭关系的主轴是纵向的父子关系。工业社会来临后,农作物的种植多使用机械与化学农药,老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相对而言失去了用武之地,因而老人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家庭关系的主轴开始转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此外,由于外出工作,青年的劳动价值能够以工资的形式得到体现,同时货币的工资形式使他们得以非常方便地支配自己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老人在家中的地位。由于工作的需要,青年可能会迁移到外地工作,这使得他们与出生家庭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这导致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老人的地位开始下降。现代社会里,传统养老文化对青年人的约束作用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孝道”文化也逐渐衰落,年轻人对于赡养老人的意识日趋淡化。[1]

(二)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

受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断增大。此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开始转变,独生子女家庭大为增多。一些地区出现了“4·2·1”家庭模式,在这类家庭里,养老负担非常沉重,一对年轻夫妇均为独生子女,他们有一个孩子要抚养,四位老人要赡养,因而他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即使不是“4·2·1”家庭模式,由于农民生育子女的数量大为减少,也使得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变得极为沉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大量高龄人口出现,许多低龄老人不能再与其子女共居,于是就有了两代老人的现象,此类家庭的养老负担非常沉重。尤其在老人患病之时,这种窘境就会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是老人可能要花费较为昂贵的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老人进行护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都要由青年夫妇独自承担,如果是双方老人同时患病,他们就会疲于应对。其次是青年夫妇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在不能兼顾赡养老人与抚养子女时,他们通常会优先选择满足子女需求,然后才会去满足老年人的赡养需求。

(三)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

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单从城乡角度看,我国基本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一直存在一种双轨制,即城市实行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实行另一套社会保障制度。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在农村进行养老保险的试点探索。1992年民政部颁布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即“以个人缴纳,集体补辅,国家政策予以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所说的“旧农保”。当然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以农民账户的个人积累为主,其本质相当于农民个人储蓄养老,因而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这一政策几近于无。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险体制的一体化,将会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养老境况。第二是基本养老服务设施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面临着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的严峻挑战,建立起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籍在内的全方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尤其是农村地区对于这一需求更为迫切。[2]

三、应对农村养老困境的对策

当前大部分农村老人缺少有效的社会保障,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家庭供给为主,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社会流动等因素更是使得原本较为脆弱的家庭养老雪上加霜。农村养老困境的破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

(一)弘扬尊老爱老的孝文化传统

百善孝为先,“孝”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流变。一些观念由于时代的发展而显得不合时宜,如传统孝文化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在传统农业社会,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然而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工作流动变得非常频繁,再用教条的方式去要求人们不能远离父母,则显得不合情理。因而孝道也要与时俱进,上述说法虽然显得有点落伍,但这种说法所表现的精神实质却永远不会落伍,即人们对父母应该关心并予以照顾。在现代社会,人们可能会远离父母,但是他们依然要关心并照顾父母,尽可能做到常回家看看,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这是孝道新的表现形式。应大力弘扬孝亲敬老这一传统美德,使子女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机制

工业社会来临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取代了子女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3]因而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为重要,即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等应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一体,覆盖全面,使国民不分城乡,都能够平等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资源。要破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双轨制,建立不分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切实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以此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此外,在养老基础服务设施方面也应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农村社区建立起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等内容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上的相关福利,住在城市的农村籍老人也可享受城市老人所享受的基础服务。

(三)完善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社会养老方面总体上缺少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统一立法的缺位,使得各种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碎片化的趋势,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直接影响执法效果和司法救济,影响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因而有必要在社会养老方面出台统一的立法,同时进一步深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用以规范相关的法律主体,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大多数老人并不十分了解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上中国传统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使得多数老人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会采用法律的渠道解决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农村老人信赖法律并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庆霞.当前农村养老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2] 吴红娟.浅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3] 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