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论意识形态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操控
历史学毕业论文

论意识形态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操控

摘要:[摘 要]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Lady Chatterley's Lover两个中文译本的操控,揭示了以历史观点对译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意识形态 改写理论 操控 [中图分类号]H159?A[文献标
关键词:意识形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个,中文,译本,操控,

奥赛罗出自谁手,志明与春娇英文插曲,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教务频道

  [摘 要]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Lady Chatterley's Lover两个中文译本的操控,揭示了以历史观点对译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意识形态 改写理论 操控
  [中图分类号]H159?A[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20-02
  
  一、引言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其独辟蹊径的实现主义写法,其大胆露骨的性爱描写导致了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备受争议。无论是在英国、美国、日本,还是在中国,其出版和发行都屡次遭到查禁,由此引发的官司也是轰动一时。2004年1月,由赵苏苏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问世。在此版本出现以前,饶述一于1936年自费出版、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再版的译本一直在国内处于比较权威的位置。因此对于两个译本的比较成了评论界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细心的读者发现,这本被誉为“完整版”、“无删节”的译本与饶述一的译本相比,删节之处让人咋舌,尤其体现在对原文本中敏感词汇和性爱描写的翻译上。对此,评论界的观点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这样处理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读者的审美要求,有的则认为是对原文本及其作者的一种亵渎。本文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比较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文本的操控,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并揭示了以历史观点对译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二、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之下。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将翻译的研究方向转向对文化方面的研究。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中,勒菲弗尔提出了著名的“改写”理论(rewriting),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manipulation),即文本按操纵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
  改写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观(poetics)和赞助人(patronage)。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它决定了译者基本的翻译策略,也决定了他对原文中语言和论域有关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译者必须在目的语的思想意识和自己作为职业工作者的地位之间取得妥协。诗学则关注文学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赞助人指的是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
  三、意识形态对饶述一译本的操控
  1936年,饶述一先生根据未经删节的简装本英文版将Lady Chatterley's Lover译成中文,名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此译本的出版与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民国时期,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党专制,国民党极力倡导意识形态的一元化。虽然国民党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中宣称:“唯三民主义为救中国之惟一途径”。但实际上国民党一直坚持的是党治文化。所谓党治文化,是指一种形式上介乎专制与民主之间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体制化了的社会控制模式。而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并非一致。我国学者王友贵指出: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直到20世纪前半叶,一个突出的现象,乃是主流意识形态未必跟国家叙述一致,事实上,因为知识分子多半持与政府不同的立场,因而知识分子的言说与国家叙述往往存有根本差异。……譬如,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国民党制定“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然而即便到了国民党基本控制中国的头10年统治时期(1928―1937),亦不能说三民主义已经成为广泛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它理论上是当时中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他把中国意识形态分为五个时期。饶恕一的版本出现在第二时期(1915―1936)。在这个时期内(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仍在继续,但演变为各路更加激进、甚至彼此对立的改革思潮;随着令很多苦苦求索者为之振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启蒙思潮变得更加激进,且发生质的变化。与此同时,再造中华、再造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主潮。因此启蒙思想才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作为本书的译者,也是本书的赞助人,饶恕一也是这一意识形态的拥护者,这一点可以在从译者的言语中有所发现。他指出:“这本书之所以介绍到我们的蒙昧的中国人群里来,是很有意义的。”“这本书里面诚实而直率的性爱的描写,自然不会讨好世俗的恶劣成见的。但是如果我们用纯洁的心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便要发觉那些骚动不安的场面的背后,是蕴含着无限贞洁的理想的。这本书的贞洁的灵魂要用贞洁的心去发现”。
  因此,我们看到,饶恕一在翻译原文本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目的是将新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所以相对于赵苏苏的译本,饶恕一的译本要“忠实”许多。
  四、意识形态对赵苏苏译本的操控
  赵苏苏的译本是在2004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进行翻译而最终出版的。此次再版是将其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廊桥书系”中的一本,还包括《廊桥遗梦》等一系列欧美畅销小说,目的是反映当代外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欧美文学的现状、发展和成就为宗旨。出版社将此选题向新闻出版署上报时,新闻出版署第一次没有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说“NO”。这与当时意识形态的操控也密不可分。从时间上可以看出,1936年至2004年中间间隔了近70个年头。期间,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特别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性已经不再是一个隐秘的问题和肮脏下流的事情,性学研究开始登上科学的殿堂,性教育普及到了中学的每个课堂。人们认识到自己有权享受生活中的一切快乐,人们要做生活的主人。中国文学创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出现了私人生活的叙事视角。性爱的描述和歌咏是后现代诗歌和小说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在新生代诗中,对性征和性欲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
  可见,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上个世纪30年代相比更开放,更具包容性。意识领域出现了“不同性质、不同色彩、互相矛盾而又同时并存的各种意识形态”,但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很明确,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所以,赵苏苏的译本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但考虑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和读者的接受能力,赵苏苏在翻译原译本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因此,赵苏苏的译本“在不影响全书的风格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个别性描写之处作了适当的淡化和技术处理”,与饶恕一的译本相比显得“不忠实”。
  五、结语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对饶恕一和赵苏苏两译本的操控,可以看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而出现了所谓“忠实”与“不忠实”的争论。但这不能作为评价一部译作的标准,因为不同的历史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在分析译文时,应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进行评判,否则无论对于译本还是对于译者都是不公平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郭宇.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及其主要理论简论[J].读与写杂志,2008(7).
  [6]江沛.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期间意识形态管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英〕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5).
  [10]张海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
  [11]朱栋霖,丁帆,等.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10年3月26日
  [作者简介]王琴琴(1984~ ):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