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毕业论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小学语文实施和加强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同时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一浅析。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语文 创新能力 教
关键词:新课改,课改,语文教学,如何,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郑宜涵图片,木崎纱耶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小学语文实施和加强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同时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一浅析。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语文 创新能力 教学
  
  创新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产生。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下,创新教育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成为当今教育届研究的热点之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必然也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出来,在“创新”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探讨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论与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素质的人才。
  一、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依据
  1、从两方面看
  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教育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创造性劳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从个人发展来看:创新能力是每个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
  2、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事实上,对于发展创造教育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蕴含已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翻开课本:“万里长城”令世界叹为观止,雄伟壮丽的“紫禁城”堪称世界宫殿之首,汉代铜塑“马踏飞燕”巧夺天工,还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这些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竟达几十种之多。
  小学语文教材中讴歌了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张衡、毕?N、李时珍、李四光、茅以升……他们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凭着科学与勤奋,他们的踽踽探索为人类的发展和文化事业带来了福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记叙了大量创造性的“事”:司马光砸缸救人,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曹冲称象……等等,人类运用智慧与创造精神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这些创造性的“人”、“事”、“物”,势必对学生的灵魂深处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强烈的启发。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关于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特征
  对于人类发展来说,生命中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创造思维的参与,哪怕只是简单地从罐中取到泉水。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语文教学主要包括阅读与作文两大方面。
  阅读离不开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几种解释并存。这是一种十分正常且十分必然的现象。因为阅读是一种创造,它需要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与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阅读必然带有强烈的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否则就是“死读书”或“读死书”,我们要摒弃。
  作文离不开创造。这一点与阅读类似,作文者要经历构思、选材和表达的过程,以亲自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作文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即使有模仿也应只是仿其“形”,题材、思想、语言表达上都不应一样,好像我们说话的大忌就是鹦鹉学舌或人云亦云。
  阅读与作文,无论吸收还是表达,其过程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可以说,“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个性特征,此特征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精神。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具有独创性与主动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敢于质疑驳问
  教师要打破以往将教师和课本视作权威的教学模式,允许并鼓励学生放开“枷锁”,进行客观实际的质疑,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启发学生多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育的条件。
  2、展开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往往是源于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从更多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将改变他们的视野,激发出更多新的想法和闪光思维。通过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学生们在奇思妙想中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拥有知识与思想的快乐,求知欲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3、求异,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罗素曾经说过:“幸福乃参差多态”。世界之魅力在于其多彩纷呈、姿态各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其创新思维,还要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就在我们身边。鲁迅先生认为: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
  (二)、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追求课程的密度与强度,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却是“雾里看花”。题海战术、临阵磨枪,很难想象此种教育方式能真正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已经刻不容缓。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们大胆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大胆走出课本,探索更大的语文空间,同时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提问应是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应是打破思维定势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知识型”教授转变为“智能型”。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与老师的互动活动中得到激活。
  (三)、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创造的主体,教师则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协助他们发挥创新能力的引导者。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措施,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创新教育拓宽渠道;同时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和空间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解放,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人类社会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的历史。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今天,创新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它是一项系统的长远的科学的教育战略、措施。我们期待更多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加入交流和探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