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原因
当代文学论文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原因

摘要: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德伯家的苔丝》 (下简称《苔丝》) 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小说创作精神的重要作品之一, 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先后受到两个男人的摧残, 成了堕落
关键词:解读,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剧的,原因,摘要,托马斯,哈代,世

上传网址,电子期刊,保镖孕夫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德伯家的苔丝》 (下简称《苔丝》) 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小说”创作精神的重要作品之一, 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先后受到两个男人的摧残, 成了“堕落”的女人, 最后为了复仇杀死了亚雷, 被送上断头台。苔丝的悲剧因素很多, 本文分析了苔丝的悲剧原因, 并以较大篇幅阐述了苔丝的性格缺陷, 强调了苔丝悲剧的主观因素, 旨在帮助读者更充分地认识苔丝这一艺术形象, 进一步全面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

  关键词:苔丝; 悲剧; 原因;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他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 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苔丝》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苔丝》中女主人苔丝是一位纯洁而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 她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外出打工, 因年幼无知而屡屡受害, 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为换取家人的生存, 她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 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复仇的利刃杀了亚雷, 被送上断头台。“像游丝一样敏感, 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终被完全毁灭。“任何悲剧……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1]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环境和苔丝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 是苔丝的性格与环境冲突的结果。我想这也正是哈代创作“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初衷。苔丝的结局是悲惨的, 其命运颇值同情, 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和思索。本文从苔丝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阐述了苔丝悲剧的客观性因素, 进而分析悲剧的主观因素——苔丝的性格缺陷, 进一步探讨《苔丝》的悲剧性。
 

苔丝
 

  一、苔丝的悲剧是家庭酿就的悲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2]苔丝的悲剧就发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 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直接造成了苔丝的不幸, 他们和苔丝的悲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 苦难的家庭

  苔丝出生在一个没落衰亡的贵族后裔的贫苦家庭, 七个姐弟妹摊上了愚昧无知、浅薄虚荣又极端不负责任的父母。家庭经济拮据, 生活苦不堪言, 一大家子全靠父亲做点小生意换取生计。父亲是酒徒, 常醉酒误事, 年仅17岁的长女苔丝不得不托起家庭的重担。一天深夜, 苔丝替喝得烂醉如泥的父亲赶车送货, 困倦中, 与一邮车相撞, 家中唯一的马被撞死了, 苔丝深感负疚。她是过早地担负起家庭重担而遭到厄运。后来父亲猝死, 一家人的生计基本上靠她外出打工维持。她去牧场做过挤奶工, 去葛露卑农场干过力不所及的牛马活计。嫁给克莱, 本想会有个美满的家, 不料因为曾经失身遭到抛弃, 重回娘家, 受到乡邻的非议和凌辱。是家庭的不幸早早地把她押上了悲剧命运。

  (二) 愚昧虚荣的父亲

  苔丝的父亲是贫穷的乡下小贩, 生性懒惰, 愚昧无知, 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他酗酒, 常常借着酒疯发醉梦, 希望有一朝能一下子富起来。他脾气暴躁, 动不动就骂人。一天, 父亲在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 借着醉劲, 飘飘然起来。他对佛雷德说:“现在, 你拎上篮子, 告诉村里的人立即给我派一辆马车来。这是给你的一先令。”[3]洋洋得意的样子, 出手大方的举止, 俨然自己一夜之间成了贵族, 尽管牧师劝告过他, 亚雷·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虚荣的父亲还是一再执意要女儿去亚雷家认亲, 希望攀上一户好人家, 然后趁机嫁给有钱人, 全家人好跟着去享清福。不想, 苔丝这一去遭来厄运, 德伯的儿子亚雷趁机诱奸了她, 好心的虚荣的父亲一开始就把苔丝推上了绝路。

  (三) 浅薄无知的母亲

  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工, 没有知识, 头脑简单, 浅薄无知。养了一大群孩子, 只知道喂他们吃, 不懂得怎样教养他们。她贪慕富贵, 一心想苔丝攀附名门望族。当苔丝受到亚雷侵害后, 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母亲, 希望母亲能给予指点和帮助时, 母亲却认为, 苔丝应该成为亚雷的爱人, 并最好能转换成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苔丝非常鄙视和厌恶亚雷, 对母亲说:“有可能任何一个女人都会这么做, 但除了我。”[4]母亲听后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 突然哭喊道:“那去那儿有什么好处?你为什么不能想想为家里做点儿好事, 而只想到你自己而不为我们考虑?”看, 母亲又把责任推到女儿身上。她考虑的是自己的小家, 一点也不顾女儿的感受, 她甚至还责备苔丝“如果不想嫁给亚雷, 你就应当更小心才是, 别使家人蒙羞。”苔丝去德伯家认亲, 母亲从未想过要叮嘱苔丝警惕小心, 现在出现问题, 她又撒手不管。母爱本是最无私和宽容的, 可苔丝一点也没有得到。面对完全失去的母爱和浅薄无知的母亲, 苔丝彻底失望, 这个苦果只有自己咽下去了。她也曾想过去死, 但全家生活的重负逼迫她不得不苟喘活着。

  (四) 两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苔丝一生中有两个男人——亚雷和克莱, 他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给苔丝极大的摧残, 是他们一步步地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亚雷是第一个闯入苔丝感情生活的男人, 如果苔丝生的小孩不是过早地夭折, 他还是小孩的父亲。他脸色红润, 厚嘴唇, 蓄着往上翘的胡须, 身体健康, 道貌岸然, 但肚子里淫邪不正。他认为, 女人本来就比男人低劣, 是供男人享乐的。一个人只要有钱有地位, 就可以无所不欲。他用伪善手段使苔丝失身, 并一再进行凌辱。他一直纠缠着苔丝, 但他并不是想和她过一辈子, 他只是想占有她, 玩弄她。他毁了苔丝的一生, 他是造成苔丝悲剧最直接的罪魁祸首。

  苔丝的丈夫克莱本是有开明思想的人, 但开明只是幌子。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 说苔丝是纯洁的天使, 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 改变初衷, 答应了他的求婚。然而, 当新婚之夜听到苔丝已失身, 马上翻脸无情, 虽然他也曾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过了四十八点钟的放荡生活, 却不肯对苔丝报之以同样的宽容, 他感到的是受到了“非常残酷”的愚弄。他不能接受现实, 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5]虽然苔丝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但是他把她看成是一个骗子了, 看成是一个外面纯洁, 心理淫荡的女人了。”[6]然后远涉巴西, 音信全无。虚伪无情的克莱在精神上、道德上极大地伤害了苔丝, 多年后克莱, 回来他和苔丝重归于好, 但为时已晚, 苔丝已走上悲剧的结局。

  由此可见, 亚雷和克莱均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元凶。

  二、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从某种意义上说, 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本质和性格, 所以, 哈代在小说中把环境和性格赋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苔丝的本质和性格不是她一个人所固有的, 而是和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 农业破产, 农民贫穷是当时英国农村的真实写照

  17世纪后期, 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踏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当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侵入英国偏僻落后的农业地区, 小农经济瓦解, 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宣告破产, 农村凋敝, 农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苔丝的故事, 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一个英格兰西南部偏僻落后的农牧地区里。它曾是苔丝祖先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家的采地, 可在十年前已衰亡没落, 破败不堪, 新兴的工业革命吸引了大批人涌入城市, 小农们自给自足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连年幼的苔丝也被逼外出打工, 农村开始走向衰落, 农民生活贫, 很多人流落街头。小说中苔丝的家庭境况及其坎坷的生活经历就充分地展示了这一点, 它是当时英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二) 维多利亚时期假正经的道德观

  苔丝所处的的英国是男权社会, 那时的社会道德要求相当严格和苛刻, 颇有假正经的味道。譬如规定:女人不能袒胸露臂, 衣服要长到遮住脚面, 与人交际, 说“腿”不雅, 讲“胸”粗鄙。同时, 男女社会地位不一样, 男尊女卑思想相当严重, 如女性在婚前必须是处女, 如果婚前失身, 则是对丈夫不忠, 会辱坏门风。妇女必须要顾全家庭, 顾全丈夫顺从丈夫, 永远跟在丈夫的“后面”。这种观念在苔丝所处的贫穷落后的农村更是根深蒂固。苔丝遭到亚雷的玷污和克莱的抛弃, 不仅未得到人们的同情, 反而受到讥讽和攻击, 指责她伤风败俗, 是“脏水”。被贬得无地自容。苔丝正是被这种所谓文明的道德风尚包围着, 禁锢着, 她始终不能跳出这个樊笼, 长期受着心灵的折磨, 也导致了其性格的懦弱的自卑。

  三、苔丝的悲剧是性格缺陷使然

  “只有性格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美。”[8]苔丝是一个性格丰满的典型, 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9]她身上既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和性格, 如善良、温柔、顽强等, 也有凡人所不可避免的性格缺陷, 如怯弱、自卑等。这种有多重性格的典型才是令人信服的、充满生气的, 才能真正体现艺术美。

  (一) 苔丝的性格怯弱

  家庭环境也往往决定着人的性格。苔丝的怯弱是从小习惯于脾气暴躁的父亲的淫威下养成的, 作为长女的苔丝时常受到父亲呵斥, 性格变得怯弱, 在父亲面前她从不敢正视他。父亲逼着她去德伯家认亲, 她心里十分不愿意, 无奈迫于父亲的威严和执意, 不敢反抗, 硬着头皮去德伯家, 结果遭来横祸。小说中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 无辜者, 她被亚雷玷污后, 遭到乡邻的白眼和非议, 她不能摆脱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束缚, 无力面对和抗争, 显得畏缩懦弱。面对恶棍恶少、流氓农夫的骚扰, 她怯怕至极。后来克莱弃她而走, 亚雷再来非法占有她, 她还是不敢大胆地义正辞严地反抗和拒绝, 而是任由亚雷继续蹂躏和糟蹋。

  另外, 苔丝婚前失身遭到丈夫不能容忍和百般谴责凌辱时, 苔丝任凭克莱的辱骂, 她只是忍气吞声, 木然呆对, 未有半句的反唇相讥。这些, 都表明苔丝的性格过于怯弱。至于后来她举刀杀死亚雷, 这是她确实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才做出的愤怒之举。

  (二) 苔丝的性格自卑

  家境贫穷, 生活潦倒, 没受过教育, 这些是造成苔丝自卑意识的主要原因。失身后的苔丝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这不仅仅是因为遭到乡邻的非议, 更多的是自己陷在里面不能自拔, 一方面, 她常自惭形秽, 自己看不起自己;另一方面, 她总是从传统习俗对自己的所谓“过去”做出道德上的批判, 给予错误的自我谴责, 从而扭曲正常的心态。苔丝的这种自卑, 是世俗谬见在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 说明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环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在和克莱的关系上, 苔丝也是一味贬低自己, 认为出身富家的克莱是高贵的, 自己则是低下的, 配不上他。她还畸形地认为, 克莱对她失身的谴责是自己应得的惩罚。苔丝正是这样处处压抑自己, 压得自己抬不起头, 以至于更加剧了她的痛苦。

  (三) 苔丝的性格缺乏自主性

  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 女性一直承受着比男性沉重得多的苦难, 因为女性往往没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和独立的人格, 因此在两种情感方面她们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自主性。同时, 从苔丝一生坎坷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发现苔丝的性格中随意性强, 十分缺少自主性。她经常考虑的只是别人的需要, 人家的需求和意愿, 而把自己忽略在一边。家庭中, 父母当家, 她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 只是听从吩咐, 由不得她做主;劳动中, 她总习惯于别人的指使和安排, 不敢坚持自己的做法;特别是在与亚雷的感情上, 她过于含糊和随便, 任由亚雷的摆布, 过分迁就人家。她先是被亚雷不知所措地骗到树林里而遭失身, 后又顺从着亚雷的纠缠继续与他同居。她真是太无主见了。她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 好像自己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哈代塑造的苔丝形象也显示出19世纪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 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

  综上所述,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环境和她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 这些主、客观因素揉合在一起, 把一个美丽的苔丝碾得粉碎。苔丝是在同命运、环境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 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 也不只是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 从这个悲剧本身可以引发我们更深刻的思索。

  参考文献
  [1]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2]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3]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 2007 (1)
  [4]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 2009 (14)
  [5]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阳师范学院。2005
  [6]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注释
  1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1]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2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2]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4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 2007 (1) [3]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 2007 (1)
  5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 2009 (14) [4]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 2009 (14)
    6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阳师范学院。2005[5]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阳师范学院。2005
    7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6]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原因相关文章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