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高校应对“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策略探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

高校应对“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策略探析

摘要:高校应对“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策略探析 作者:未知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策略,探析,

佩波任务,歌手 gai,杂志社投稿

高校应对“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策略探析

作者:未知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6-0150-02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90后”出生时改革开放已初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可以说“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2008年9月,年满18周岁的“90后”走入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力军。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走入了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密切伙伴。随着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激增,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网络道德问题表现及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不规范
  1.网络新语言――火星文
  火星文是“90后”广为推崇的一种文字符号,源自台湾,是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外来用语、方言以及注音不选字的综合体[1]。火星文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火星文存在很多乱造生字、乱用同音替代、乱用语言表达方式的现象,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影响了正规汉字的使用,长期下去将不利于汉字的传承,同时也对“90后”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使用规范语言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言辞不当,语言偏激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很多“90后”大学生以某种非真实的身份在网上进行活动。他们在进行交流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跟帖或网聊时,表现为语言粗俗浅薄、格调低下,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出现,有时甚至语言偏激,歪曲事实,诋毁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网络的交往环境。
  (二)网络依赖严重
  互联网自1994年接入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90后”大学生是随着网络的起步而成长的一代,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90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感人群,对网络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网络游戏依赖
  网络游戏依赖又称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是指因重复使用网络游戏而形成的一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状态。表现为进行网络游戏时精神亢奋,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往往超过计划时间,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有些玩家可以几天几夜奋战,不玩游戏时情绪比较低落,有时脑海中会出现游戏场景等。随着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大多从小就与网络打交道,网络游戏成为“90后”的伙伴。目前许多对“90后”上网目的的调查表明,玩游戏已成为“90后”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2.网络交际依赖
  “90后”大学生沉迷于利用QQ、MSN等聊天软件进行虚拟的人际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可以广交天下朋友。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可以暂时摆脱孤独感,体会到交友的快乐。但是有不少“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交际,他们常常把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还要重要,从而导致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
  3.网络色情依赖
  网络色情依赖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和色情聊天,并热衷于上网下载、观看交换色情作品。 “90后”大学生猎奇心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对性问题的封闭使他们对这方面有了更大的关注与追求。网络色情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90后”大学生对性的探究心理。但网络色情提供了一种非正常的渠道,使部分“90后”大学生沉迷于这些不良内容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他们被网络色情污染,沉迷于自我意识的幻觉中,伦理道德意识下降。
  (三)侵权行为严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加强,“90后”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有些学生为了个人撰写论文等的需要,利用网络随意下载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抄袭。有些学生甚至不惜重金,在网上进行学术造假。这些行为表现了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严谨治学的态度,破坏了网络环境建设,也反映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四)受西方消极文化侵蚀
  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传播的地理与时空障碍,西方文化趁机渗透到我国。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虚假外衣下,迅速迎合了“90后”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满足了他们反抗权威的叛逆性和摆脱束缚、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消极文化、不健康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就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一部分“90后”大学生,导致他们政治观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二、网络道德问题成因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
  网络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这使得“90后”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参与其中。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开来。在这个隐蔽性极强的虚拟世界里,舆论监督等“他律”因素作用的下降,必然导致一些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二)“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
  “90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相比“80后”及其父辈祖辈,他们与网络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多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表达自我欲望强烈,网络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此外,“9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单纯,自我控制力与约束力较差,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力。
  三、高校应积极应对,加强“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一)加强网络行为监控
  高校应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监控、隔离等技术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监督和检查。在校园中,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入网,或利用网络服务器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进行记录,不定期地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
  (二)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形式。首先,将网络道德教育引入课堂。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始终是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2]。教师要善于发掘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网络生活案例和教训,用鲜活的事例进行教学示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让“90后”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得到教育,从而有所启发。再次,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网络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明确网络行为的适度性,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转移大学生网络关注度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德育网站,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如网页制作大赛、网络道德演讲比赛等,或者利用BBS等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正确的网络舆论影响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如“计算机协会”或“电脑创意协会”等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学生社团,普及网络知识。此外,学生之间的教育是通过成员的活动与交往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同伴间的亲和性、相似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各种活动,如文艺表演、演讲赛、辩论赛等,这些不但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分散大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
  (四)教育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朋辈教育”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转变观念,以“理解”代替“管制”,充分利用BBS、QQ、MSN、人人网等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可以通过开通个人博客、空间等,与学生一起就某些事件发表评价与看法,参与其讨论并善于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澄清。多访问学生的个人空间,及时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真诚对待、尊重学生,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以求实现“朋辈教育”。
  (五)倡导自我教育,培养道德自律意识
  美国数字化时代的女先知埃瑟?戴森告诉我们“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取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或滥用权力的本领的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3]。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个体责任极其重要。
  道德自律是网络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成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动 [4]。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相对自由与隐蔽,道德他律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因此,要着重加强教育,不断增强“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网络的使用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还要求使用者必须掌握网络道德等人文知识,遵循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其次,倡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做到“慎独”与“内省”。在缺乏有效监督的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有违道德的事情。
  总之,在高校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90后”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高校要抓住新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进行恰当的网络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冯溪,刘玮.符号互动视野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2):123.
  [2]高鸣,成科扬.试论校园和谐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03-105.
  [3]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01.
  [4]曾黎.“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