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当代大学生人名调查与研究
历史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名调查与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人名调查与研究 作者:未知 摘 要: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出生年代大都是1987、1988、***年的研究生姓名(共2703个)统计,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音(人名用字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名,调查,研究,

南京奇缘服装租赁,遵义人流,杜文铎

当代大学生人名调查与研究

作者:未知

  摘 要: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出生年代大都是1987、1988、***年的研究生姓名(共2703个)统计,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音(人名用字字调、谐音)和语义(人名用字生僻字分类、文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对命名提出了建议,为今后人们命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名用字表》等宏观研究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人名 字调 谐音 生僻字 文化 建议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借助语言符号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区别开来的特定标志。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人名也有一个系统,内部它是音义的结合体,都有各自的规律性,外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社会语言学课题。
  人名是人们生活中一个极其常见而又重要的现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给人命名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命名时喜欢用什么字,喜欢用什么字调,喜欢用什么方式等等,都值得我们来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调查分析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西外”)、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南昌航空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2703个学生的名字。以这四所大学为调查对象,是基于它们分别位于我国的北部、南部、中部,且总的来看,四所大学男女比例平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我们对上述人名进行了统计,分别从音和义两大方面来对人名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人名语音调查
  (一)人名用字字调调查
  汉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属于韵律性声调语言。古诗词讲究平仄,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声调的音乐性。现今,人们起名对声调的音乐性也非常重视。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统称为平声调,上声和去声统称为仄声调。本文统计了2703个名字的声调使用情况,对其结果进行了语音层面的分析。首先,统计人名中末尾字(用字末表示)、姓与名即三字名之间的字(记作字中)的字调分布特点。如表1:
  
  从表1可发现,平声调和仄声调在人名中的分布基本均等,而在人名末尾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平声调人名占65.96%,仄声调人名只占34.04%。
  我们再来具体考察字调在全名(三字名只取后两字)中的分布特点。以三字名后两字为统计材料是因为:第一,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称呼时往往只呼其名,不呼其姓,姓和名同呼,会让人感觉很生疏。第二,两字名由“单姓+单名”组成,由于姓具有不可选择性,所以对二字名只进行最后一个字即名的字调分析,不进行姓名的字调分析。统计数据如表2:
  表2
  
  从表2可看出,上上调(26次)在这1566个人名中运用最少,其次是阴上调(36次)、去上调(44次)、阳上调(44次),分布最多的声调是去阳调(218次)、阳阳调(176次)、去阴调(156次)、阴阴调(143次)。
  人名用字在字调上表现出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命名原则:名字要具有音韵和谐、响亮悦耳的音乐美。下面分别对表1、表2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声”又叫高平调,“二声”叫高升调,两者相同的地方在于给人以高昂、响亮、开放、积极、明朗、飞扬的听觉感受,属于“扬调”类;“三声”也叫低曲调;“四声”叫作全降调,它给人压抑、收敛、下滑、封闭、低沉、暗淡的感觉,属于“抑调”类。中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二到三个音节组成,而最后一个音节作为结束音,显得格外重要,该音节往往在读说中要稍加夸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名结束音用“扬调”字(一声和二声),而不用“抑调”字(三声和四声),会使所有字音为之振起,大放光彩,使整个名字读起来显得高亢、响亮,声带也较松弛,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觉。这也就是表1中平声调字末占65.96%,仄声调字末占34.04%的主要原因。
  两个音节连着读是否有节奏感、音乐美,主要取决于两个音节声调在组合时发音是否容易、是否悦耳。阳声调又叫高升调,上声调又叫低曲调,去声调又叫全降调,所以,上上调、去上调、阴上调结合,发音较为困难、拗口、音乐性差,不符合人名命名的“音质”要求;而人的发音器官较容易发出去阳调、去阴调、阳阳调、阴阴调这几类字调的组合,使人在称呼时自然、不拗口,达到了和谐悦耳、朗朗上口、平易自然的听觉效果,具有了较强的音乐性,符合命名的“音乐美”需求,所以运用得多。
  (二)人名用字谐音调查
  对人名声调搭配规律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取一个佳名,但也要注重“谐音”这种常见的起名方式。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音近的条件,用同音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汉字有丰富的同音或近音字,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谐音起名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借助本音相谐取义,使人们透过字面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谐音词语的含义。如调查中的王勤?(往前冲)、胥加旺(胥家旺)、钱昆(乾坤)、杨威(扬威)、闵婕(敏捷)、韩洋(海洋)、吕程(旅程)、庞博(磅礴)、招娣(招弟)、韩旭(含蓄)。
  这些人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意蕴丰富、含蓄、不落俗套,新颖机巧、天然浑成,识记轻松、省力的效果,具有其他类型的姓名不可比拟的优势。不过,也正是因为汉字有谐音的情况,取名时要尽量避免让人尴尬、难堪的谐音。如,仇家强(“仇”在作姓时读为qiu,调值为35,但人们常把它联想为“仇chou家强”)、吴名(无名)、吴勇(无勇)、王远见(望远镜)、巫忠正(无忠正)、常婷(常停)、吴慧(无慧)、万琼(万穷),这些名字只注意了所选用字本来的意义,却忽略了与姓名谐音的词或词组可能带有贬义,这些含贬义的谐音名字,有时会给人带来心理暗示。
  可见,名字的谐音使用不当,会产生尴尬别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字单用含义不错,但一旦与别的字搭配,就会使人产生难堪的联想。
  二、人名语义调查
  (一)人名生僻字调查
  所谓生僻字,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或大众不熟悉的字。究竟哪些是不常见的字,哪些是生僻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如何确定人名中的生僻字,学者对此更是争议很大。我们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所统计的3500个常用汉字为标准,以2011级“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研究生人名为语料,对此2703个人名进行了分析统计。抽取2011级这四所大学的研究生人名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另一方面主要是鉴于他们的父母较之以前的父母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追求时尚,给子女取名时常使用生僻字。我们对上述2703个人名使用生僻字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表4:
  由表3、表4可知:
  1.这164个生僻字总共被使用588次,占整个人名的21.75%,也就是五个人名中就会出现一个生僻字,这说明人们用生僻字命名的现象已经很普遍。
  2.这164个生僻字中,有84个生僻字仅被使用了一次,有些生僻字的使用情况高达20次以上,如:娟、婷、磊、璐等。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将调查中出现的164个生僻字进行了分类,具体可分为:
  1.文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类词释义时都带有“<书>”标记,表明是书面语中的文言词,共92个。如:
  ?:鸟直着向上飞 澍:及时雨
  彦:有才得的人 ?t:美好(多用于人名)
  ?停呵? ?疲憾嗖? 斐:有文采 毓:生育、养育
  筱:小竹子(多用于人名)
  勐:勇敢 煜:照耀 钊:勉励(所用于人名)
  ?D:日出 ?F:秋天 ?R:明朗(多用于人名)
  2.连绵词
  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参与构词也只能出现在有限的一两个词语中,共26个。如:
  珑:珑璁/玲珑 萱:萱草/萱堂 萃:萃聚/萃取
  旎:旖旎 佐:佐餐/佐证 峥:峥嵘
  嗣:嗣后/嗣位 晖:晖映 亢:亢奋
  3.方言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类词释义时前面都带有“<方>”标记,表明是方言词,共3个。如:
  妮:女孩名,常见于河南方言。
  铮:器物表面光亮耀眼,常见于江苏方言。
  靓:漂亮、好看,常见于广州方言。
  4.异体字
  异体字,即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共5个。如:
  桔――橘 於――于 ?础?―哲 斌――彬 ?摇?―坤
  5.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山名、水名、星名、时间名词、姓氏,共17个。如:
  (1)人名
  鑫:财富兴盛,多用于人名或字号。
  莎:用于地名、人名。
  茜:人名用字,多用于外国妇女名字的译音。
  焘:多用于人名。
  聃:用于人名,老聃,古代哲学家。
  轲:用于人名,孟子,名轲。
  (2)地名
  荥:荥经,地名,在四川。
  筠:筠连,地名,在四川。
  祁:指安徽祁门或湖南祁阳。
  (3)山名
  锟:锟?,古书上记载的名山。
  (4)水名
  汶:汶河,水名。
  (5)星名
  奎:二十八宿之一。
  (6)时间名词
  寅:地支的第三位。巳:地支的第六位。
  (7)姓氏
  轶 芮 冉
  6.专业术语
  包括一些鸟名、树名、金属元素等,共6个。如:
  (1)树名
  荆:灌木或小乔木,种类很多,多丛生,掌状复叶,花紫色,果实球形。
  楠: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或长披针形,表面光滑。
  (2)鸟名
  鹭:鸟,嘴直而尖,颈长,生活在水边。
  鸢:老鹰。
  (3)金属元素
  镭: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
  (4)其他
  渲: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7.历史词
  历史词指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它们在日常交际中一般已不再使用,主要是名词,共15个。调查中所整理的这些历史词主要集中为:
  (1)古称谓词
  尧、舜、禹: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仕:旧指做官。
  丞:古代辅助的官吏。
  娣:古时妇人称丈夫的弟妇为娣。
  (2)古代玉器
  珩:古代佩玉上的横玉,形状像古代的磬。
  玺:古代帝王的印。
  ??:古代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h: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3)古代乐器
  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
  (4)古代植物
  枋: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树木可以做车。
  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5)其他
  桢:古代筑墙时所立的柱子。
  ?k:古代藏书的屋子。
  表4调查结果显示,在这2703个人名中,生僻字出现总次数为588次,出现率占到21.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第一,避免重名。为了避免重名的困扰,人们便在命名过程中寻找一些难字、生僻字,这是生僻字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避俗求雅,标新立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命名者大都认识到人名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主人的文化素养,因而在取名时要避俗求雅、与众不同。第三,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常赋予文字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力量,认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在取名时喜欢用那些能带来好运的字,如:“?S”表示有文有武有钱,还有许多和五行缺补有关的生僻字,如:五行缺水常用“淼”,类似的还有“??”“鑫”。
  (二)生僻字蕴含的文化
  Claire Kramsch在Languang and Culture一书中认为:“Languang express cultureral reality.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1](P3)(语言表达了文化现实。语言包括了文化现实。语言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了所属社会的文化,是所属文化的镜像。当今父母普遍使用生僻字来为子女命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僻字丰富的文化意蕴,不论这些生僻字蕴含了什么样的文化,最终都是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和祝愿。
  1.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至今,儒家思想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思想、行为、习俗、观念无不受其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概括起来为:仁、礼、中庸。仁,即要有仁爱之心;礼,即要遵循道德规范;中庸,即承认人性,根据人性进行自身的修养;核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汉语人名用字中也得到了折射。如,斌(同“彬”,文雅的样子)、彦(有才德的人)、怡(快乐、愉快),瑶、玮、瑾等玉字旁的字(指美玉,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这些人名用字都体现了人的自身修养。萱、蓓、芸、菁等草字头的字代表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这些香草的意象已经成了“忠君爱国”的代名词;迪(引导)、谕(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告诉),这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弘、皓等本身表示壮阔意象的字则是儒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另外,“轲”(孟子,名轲)用于人名本身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崇拜。
  2.“五行八卦”文化
  五行八卦文化对命名影响颇为深远。“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并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算命先生将其神秘化,用来解释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当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时,不少长辈便请阴阳先生给孩子卜算命运,遵从“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孩子起名。如果孩子五行缺水,在取名时便用缺水之字或用水作偏旁的字来补救。在调查出的生僻字中,有不少生僻字遵循了五行说,如:鑫、焱、淼、烨、炜、?摇㈧稀⒖隆㈣濉㈣省⒗亍?锟、镛、澍、汀、汝。
  3.“寻根”文化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归根”二字深入中国人的灵魂。寻根是一项国际活动,在华人思想意识中最为重要。寻根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可以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人名用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人名用字所折射出的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出生地及出生地山水名称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的目的在于,长辈希望子女以后不管身居何处,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记住自己的出生地。如:荥(荥经,在四川)、筠(筠连,在四川)、祁(安徽祁门)、汶(汶河,在山东)。二是以姓氏命名。“根”源自于血缘关系,是一种剪不断的情思,“根”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便是“姓氏”,姓氏在汉人眼里是一种很强的关系纽带,这种关系以亲情把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浓厚的亲缘意识。中国的姓名强调宗族,子女绝大多数都从父姓,而在现代社会中,用父姓加母姓的方式命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调查中的:吴轶、李芮宇等。一方面是因为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寻根意识的体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不再被看作父亲一方传宗接代的工具,不再被看作只是父亲家族的“根”,而是被看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根”。
  4.“天人合一”文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人们不仅把人类自己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将大自然的一切视为与人类同样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并进而从各个方面去赞美它,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山水文化、花草文化、玉文化、鸟文化等,因而人名用字也经常借助这些自然之物,来表达命名者的各种愿望。在所调查出的生僻字中,就有大量的生僻字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如,玉文化:瑛、琛、璐、琪、琦、瑶、玮、璇、?h、琨、??、琬;山水文化:汶、锟、嵩、峥、嵘;花草文化:楠、菁、茜、蓓、萱、芸、柯;鸟文化:鹭、鸢、枭、?、麟。
  5.仰慕贤明
  中华民族素有崇拜圣贤、仰慕贤明的传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圣贤、名人的名字才常被用来命名。如:尧、舜、禹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聃(老聃,古代思想家)、轲(孟子,名轲,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人们做人行事的准则;钊(李大钊)、骞(张骞),他们也是历史名人,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这些名人之名常见于当今汉语人名中。
  6.西方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多外族的习俗、观念、文化等无形之中影响了汉族人,体现在人名用字上便是借用译名用字,按照汉族人的语法规则和人名习惯,对其进行改造并使用。如:茜(露茜)、莎(蒙娜丽莎)、妮(珍妮)、婷(克莱曼婷)、汀(娇拉汀)、黛(黛芙妮)。
  三、对人名用字的建议
  (一)给生僻字留一些空间
  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它在人名中的出现,一方面减少了人名中的重名现象,达到了标新立异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给管理层面(如:上报户口、办理证件、入学升学、存款贷款等)和交流层面(如:应聘、社交等)带来了不便。
  本人将统计出的164个生僻字一一输入电脑,都输出了相应的汉字,这也就意味着至少这164个生僻字不会给管理层面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我们这代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认读这些字,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因而,这些生僻字可以进入人名中充实人名用字,达到独特、新颖、意蕴丰富的效果。从新式汉字建设的角度来说,命名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应该给人名用字留出一些空间,适当借用一些不会给人们带来不便的生僻字。
  (二)“形、音、义”同时兼顾
  一个好的名字,需要形、音、义三者同时兼顾,在保证含义丰富的同时,还要字雅音美。生僻字为大众不熟悉的字,它们的形体新颖独特,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能产生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因而,在不给人们带来不便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这些生僻字来命名。人名是用来让人称呼的,因而,一个好的名字同时还必须朗朗上口。一方面,命名要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要符合韵律特征;另一方面,在达到韵律美的同时,还要巧妙运用谐音,避免谐音带来的不便。
  四、结语
  本文统计了“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研究生姓名用字的字调、谐音和生僻字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一个好的名字,在语音上要符合字末字用“扬声”调,两个音节组合时,还要达到自然、朗朗上口的音乐性效果;同时,还应恰当运用谐音这一命名方式。在语义层面上,要适当借用那些文化内涵丰富,字形新、雅,且人们较熟悉的字来命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研究汉语人名,不仅给人们命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人名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
  注 释:
  [1][美]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3]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常用字表[S].1988.
  [4]余荣宝,魏红.从姓名看社会文化心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6).
  [5]朱圣元,周庆光.当代人名文化内涵的定量研究[J].长江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30).
  [6]齐俊.汉英人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07,
  (8).
  [7]范庆芬.汉语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内涵[J].科技信息,2008,(3).
  [8]郑淑花.汉语人名用字的统计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
  [9]郑燕萍.论人名用字规律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
  学报,2006,(6).
  [10]胡小梅,许之所.论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J].理论月刊,2006,
  (11).
  [11]钱兴.现代人名用字与文化心理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1,
  (14).
  [12]相琳.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7,
  (33).
  [13]李益德,李学杰.汉语人名用字管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22).
  [14]于芳,潘文.中国人名用字特征的调查――以福建东游人为例
  [J].衡水学院学报,2007,(9).
  [15]郑燕萍.姓名生僻字调查及生僻字范围界定问题[J].术语标准
  化与信息技术,2007,(3).
  [16]邱莉芹.关于人名用字中生僻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术
  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2).
  [17]孙和平,尹赛华.从“80后”人名用字看当今人名用字问题[J].
  咸宁学院,2010,(30).
  [18]刘晨曦.21世纪初大学生人名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
  (5).
  
  (张淑娜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