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浅谈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及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历史学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及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摘要:浅谈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及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作者:未知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就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存在的差距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浅谈,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关系,技术创新,

密爱迅雷下载,绯色官途靠近女市长,kb2533552

浅谈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及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作者:未知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就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存在的差距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081-02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研究
  (一)泾渭分明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许多服务业必须依靠制造业而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型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型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需求量大增,同时也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率。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二)互生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生产过程、制造过程由直接的车间劳动延伸到如市场调研、研究与开发、采购、产品检验、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来。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各种服务外部化的结果,即企业活动外置。企业活动外置化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1)外置化使组织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外置化可以使组织减少成本。3)组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高,生产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好。
  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领域的作用由最初的辅导管理为主的润滑油作用,发展到90年以后以管理支持动能为主的生产力作用,直至现阶段的以战略导向功能为主的推进剂作用。
  一方面,许多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发达的生产型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值得提出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兴起后,消费性服务业并不会消失,两者共同构成现代服务业,但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增长逐渐放缓。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生产型服务业的增长。综上所述,在生产性服务业兴起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两者更是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发展。
  (三)渐次融合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这一趋势不断强化。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从两个方向进行的,即分别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化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服务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逐渐明朗,制造业对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渐次融合,其实质上是二者之间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只能是两者彼此关联更为紧密,分工更加明确。
  二、制造业的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已成为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以新技术为起点,最终目标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随着国家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的加大,特别是自主创新国策的确立,技术创新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一)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的差距
  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仍算不上制造业强国。具体表现在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利润微薄。面临的挑战是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是跨国公司大兴使竞争形式更加严峻。企业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免遭国际竞争力的侵入,同时还必须将自己的经营空间覆盖到整个国际市场,因为全球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制造业的态度是学习和竞争并举的方针,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不足之处:
  1.不重视开发企业的科研能力。多数大中型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发活动,虽然产、学、研的科研形式存在,但企业本身骨干力量薄弱,能拿出关键技术主见者较少,往往只侧重于施工。企业开发经营占产品销售比例很小,新产品所占比例就更小,高新技术开发经验不足,这是我国制造业 落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我国的科技力量从数量能力上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大型企业,问题的关键是组织措施和人力资源管理差,没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目前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中有25%靠能源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情况正好相反,我国不少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能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没有自主创新的投入,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不发生转变,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势必放缓,这将导致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3.我国制造业的专利数量、质量、发展速度、专利有效性性质与国外相比相距很远。专利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外的专利集中在发明上,中国的专利较多地集中在实用性及设计专利上。上述差距可以简单归纳为“三靠”、“三低”的特点;“三靠是:依靠加工贸易,依靠外资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三低是: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产品利润率低。因此近年来知识产权纠纷多。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这就给中国企业发展以很大的鼓励。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自主科技知识产权。自主科技产权的权威性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及推广速度所产生的效果。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我国制造业组织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起步很早,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作为重点行业优先发展起来。组织文化是决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一整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全面影响。目前大部分企业缺乏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组织文化存在着负面影响,它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同质性。企业内部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减少或失去了变化面的反应能力,压制多样化,对市场技术产品等变化反应不敏感,丧失时机,伤害了人的创造性。同质性另一个后果是陷入一种偏见的境地,特别是已取得成功的企业组织,易陷入这种境地,对此应引起企业领导,特别是那些经历时间较长、成就较大的企业领导层注意。
  (二) 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依靠技术进步使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作好几项工作:
  1.加大对技术创新人力、财力的投入
  因为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激励、薪酬制度改革、营造创新文化等方式,加强创建新型人才队伍,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家优秀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队伍的建设,充分激发他们能动性和创造性。
  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产出而且能提高科技人员的数量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大对制造业的经费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市场化工作
  新产品的产值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现在还相当薄弱,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小,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强化。一方面要加强制造业新产品的市场营销和产业化环节,改变低效益的‘贴牌生产’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并采取差异性、多元性的竞争策略,扩大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另一方面要在技术推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3.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要获得新的技术,一是靠技术引进,二是靠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走的是一条引进技术和外资的模仿创新型发展道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高。但资源可以引进,设备可以进口,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用钱很难买得到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形成我们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要注意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并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把技术引进经费更好地投向消化吸收环节,建立起产、学、研联动的消化吸收体系。
  4.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培养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提高制造业竞争力首先必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通过规划、资金、政策、立法、服务、协调等措施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政策引导的作用最为关键。当前,政府部门尤其要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人才资源,统一内外资税率、限制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组织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制定出台协调、配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采取有效的金融扶持措施,以鼓励和支持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