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全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全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

摘要:【摘要】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各省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从国际旅游竞争力、星级饭店实力、旅行社规模与收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技术人员培养这五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组成各省份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提取五个公因子,并结合因
关键词:全国,各省,旅游业,发展,多元,统计分析,论文,

ap豹女出装,阳新论坛,恋老社区门户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各省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从国际旅游竞争力、星级饭店实力、旅行社规模与收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技术人员培养这五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组成各省份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提取五个公因子,并结合因子得分给出了各省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排名,最后通过比较聚类结果,给出了中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评价与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其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兴旅游、旺百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明显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本文从五个方面选取了共14项指标对我国各省份2004年、2008年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分析4年来各地的变化特点。同时运用聚类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黎洁等(1999)在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时,根据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将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概括为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旅游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以及政府六大方面。本文主要分析各省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影响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相关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同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从五个方面用14个指标构建各省份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国际旅游竞争力:X1国际外汇收入、X2入境旅游人数、X3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

  (2)星级饭店实力:X4星级饭店数、X5国有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X6人均占用固定资产原价、X7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X8平均客房出租率;(3)旅行社规模与收益:X9旅行社总数、X10旅行社营业收入、X11旅行社资产总额;(4)X12旅游业从业人数;(5)旅游技术人员培养:X13旅游院校数、X14旅游院校学生数。

  二、因子分析

  1.基本思想。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数据的基本结构,少数几个被称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述基本数据结构。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从而简化数据结构,方便研究。

  2.实证分析。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将2004年、2008年的有关数据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从两年的输出结果来看,前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了85%,因此选取五个公因子。

  经过四次方最大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旋转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代表国际旅游和旅行社综合实力,第二公因子代表旅游业人员培养,第三公因子代表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第四公因子代表资产使用收益,第五公因子代表旅游服务行业数量规模。为给出综合得分,以各因子贡献率占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公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

  Wi=λi/∑λi(i=1、2、3、4、5)。得到各省综合实力排序结果。

  表1 2004、2008年指标公因子权重表(1)我国旅游业区域分布变化。从2004年、2008年的结果看,总体来说各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综合实力最高的是广东省,最差的是西藏。江浙沪等这些东部沿海省份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也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这种巨大差距可以从占权重最大的第一公因子所代表的各地区国际旅游综合实力指标来直观说明。从变化程度看,2004年到2008年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综合实力变化并不大,上下浮动的范围较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各地区的发展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各省份的发展犹如“溺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比2004、2008年各省份的综合实力得分,可以看到,中部地区一些省份加快发展旅游业,整体实力上升较快,如安徽、河南。这两个城市均在第二公因子代表的旅游业人员培养方面得分上升明显,这足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但也有例外,四川省旅游业的综合实力下降较多,这是因为2008年四川地区受到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2)我国旅游业重点区域分析。

  广东是我国旅游业规模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形成了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至粤东、粤西、粤北三条各具特色的旅游干线。各指标在全国几乎都是名列前茅。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北京旅游资源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是全国航空、铁路、公路中心。上海位于整个长三角中间位置,加上其便利的水路、陆路、铁路、航空优势,上海已经成为周围苏杭旅游区的集散地,旅游观光产发展迅速,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世博会的召开,上海以崭新的面貌、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04年江苏是唯一一个所有公因子标准化后均大于0的省份,说明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非常均衡“行、游、食、购、娱”这六大旅游要素较完善。2008年江苏、浙江省所有公因子数值都大于0,可见,浙江的旅游业发展有了全面的提高。这些年来,云南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省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为中西部地区之首。中西部的青海是2008年想比于2004年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的一个省份,虽然其综合实力得分仍为负数,这也足以见到了青海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3.聚类分析。通过分别对五个公因子和14个原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并将多种结果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分为8组比较合适。2004年结果:(1)天津、新疆、青海、内蒙古、吉林、上海、甘肃、贵州、宁夏、广西、山东、湖北、福建、广西、浙江、河北、江苏、安徽、河南;(2)湖南、重庆、江西;(3)西藏、山西、辽宁、四川、黑龙江;(4)云南;(5)北京;(6)山西;(7)广东。2008年结果:(1)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

  (2)天津、青海、贵州、宁夏、山西;(3)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

  (4)河北;(5)西藏;(6)四川;(7)福建、云南;(8)江苏、广东、浙江、上海。2004年的结果看,旅游业发达的省份和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差别很明显,从2008年的结果可以看到,区域性发展越来越显著。东北的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北京因其北方特点被归为一类。江苏、广东、浙江、上海这些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地区无论在旅游服务行业数量规模还是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远高于其他省份,发展水平优势明显。

  4.发展旅游业的建议。(1)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各种地貌都有,因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发掘和发展着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真正具有令世人感叹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多。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我们要有大旅游观,各地应有重点地开发当地最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而不是到处都全面开发旅游资源。

  国家需把全国旅游资源按区域重新整合,围绕开发核心旅游资源形成一系列旅游产品,游客才能在出行时思路清晰,重点选择。(2)旅游商品多样化。目前旅游商品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狭窄、开发模式陈旧,而旅游购物多年来又一直是我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所以发展多样化旅游商品是当务之急。比如,林区要挖掘林产品为旅游商品;沿海地区要挖掘海产品为旅游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要挖掘高新技术产品为旅游商品。在开发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上,思想要敢于创新,行动要更大胆,创造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3)重视旅游人员培养工作。导游工作是以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为直接工作对象,以指导参观游览为主要工作方式,以增进相互了解、友谊和为国家多创外汇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工作。合格的导游人员要有做好工作的愿望与能力。导游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起着协调和沟通上下、内外的重要作用。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将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传达给国内外游客。因此,导游业务是旅游接待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扬等.全国各省旅游业的多元统计分析[J].科技资讯.2009(24):207~208

  [2]汪德根.我国各省份国际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4(21)

  [3]中国旅游行业报告

  [4]江苏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jssb.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