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分析论文

摘要:【摘要】立足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旅游生产力相关问题,谋求旅游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对市、县域内等相对较小范围内的旅游生产力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是个新的视角。文章在分析泉州市旅游生产力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的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分析,论文,

日下绮罗,李北岳,大圣王漫画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要】立足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旅游生产力相关问题,谋求旅游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对市、县域内等相对较小范围内的旅游生产力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是个新的视角。文章在分析泉州市旅游生产力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要完善泉州市旅游生产力体系,必须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完善管理体制,要拓展旅游局的管理协调职能;二是打造旅游要素,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三是做强旅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四是实施人才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生产力;旅游产业;泉州市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著名侨乡,旅游资源丰富,富有特色。《福建省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做的普查分类表明,泉州市的旅游资源六大类齐全,拥有74个基本类型中的56个,基本类型覆盖率达75.68%。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相应的旅游生产力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旅游生产力缺乏合理的系统规划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系统归纳,以泉州市为例总结地方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更深入的分析相关问题提供研究线索。

  一、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研究,学者在关注度上并不是很高。从收集的相关文献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观点。刘峰(1999)站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分析我国旅游资源条件、客源条件和投资条件入手,提出了策划建设旅游生产力精品工程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和路径。郭鲁芳(2001)在分析我国旅游生产力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要完善我国旅游生产力体系,必须采取优化旅游生产力地区布局、深化行业管理、促进旅游要素均衡发展等措施。李红、韩力军等(2004)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河北省旅游生产力的现状后认为河北省旅游业存在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失衡,各地旅游生产力要素亟需整合等问题。史本林(2005)、毛笑文(2007)、詹培民(2008)和张素华、刘志平、涂建华等(2009)都从区域旅游发展出发,分别对河南省、黄河上游沿岸带、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带、湖北省旅游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出发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从这些研究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站在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旅游生产力相关问题,谋求旅游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已成为当今的潮流、趋势,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跟踪的热点。从本研究领域的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来看,明显偏重于大区域个省域范围内旅游生产力体系问题的研究,而对市域或者县域旅游生产力体系的构成、举措等方面的研究非常之少。

  二、泉州旅游生产业产力体系详解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是构成旅游产业生产能力各要素的总和

  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产品、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产业部门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杨森林等,1999)。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合理、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某一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水平。泉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借助先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效益上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旅游产业将是泉州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而且,泉州市旅游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生产力体系。

  (一)泉州旅游产业生产力规模

  2006—2009年,泉州全市接待游客分别为1 448.4万、1 702.8万、1 946.8万、2 162.7万人次;分别较上一年增加21%、17.6%、14.30%和11.1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分别为:83.8万人次、94.8万人次、106.9万人次、116.7万人次,分别较上一年增加20.1%、13.1%、12.8%、9.16%。

  2006—2009年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45.8亿元、172.4亿元、198.5亿元、22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18.2%、15.10%、12.28%;旅游创汇分别为4.2亿美元、4.8亿美元、5.6亿美元、6.2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加20.3%、14.3%、16.7%和11.6%。具体旅游市场规模与旅游收入指标如表1所示。(二)泉州旅游生产业产力要素1.旅游饭店。旅游饭店是旅游产业“三大支柱”之一,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外汇收入,实现货币回笼的重要载体。截至2009年,泉州市共有星级饭店8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23家,三星级酒店52家,二星级酒店7家,总客房数和总床位数分别达到了达到了4 426间和7 781个。其中绿色饭店11家,包括金叶级5家,银叶级6家。这些不同档次、规模和风格各异的星级饭店遍布了全市各个市、区、县,大大优化了泉州各地的投资环境,为当地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成为展示当地旅游形象的窗口和示范单位。在旅游饮食方面,除了上述饭店形成的供给能力外,一些社会连锁风味餐馆的餐饮水平和服务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包括各种风味、各种特点、各种档次体系餐饮企业。

  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集中度和开放水平,对市域内旅游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从酒店布局来看,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酒店数量较多,高星级酒店较为集中,而永春县、德化县星级酒店数量较少。此外,酒店集团化、国际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大型国际酒店集团酒店少。

  2.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外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旅游交通是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旅游交通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影响泉州的交通瓶颈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泉州旅游可进入性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在公路方面,泉州现已经开始执行“一环两纵三横五联”高速公路网建设的规划,总里程约710公里,这个规划将实现所有县级行政中心约15分钟就可以上高速公路;铁路交通方面,福厦高铁已于2009年建成通车,厦深高速铁路也开工建设;在航空运输方面,泉州晋江机场自通航以来,先后引进9家航空公司开通了20多条国内航线,并多次开通临时口岸执行了泉州至香港、马尼拉、澳门、日本冲绳的包机航班;在港口建设方面,南安石井港区2006年被国台办批准为对台客运往来定点码头。2006年6月,泉州—金门客运航线正式开通,成为继5年前厦门—金门、马尾—马祖两条航线启动之后的第三条客运航线,必将为泉州台湾两地旅游产业合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泉州市涵盖水上、陆地、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形成极佳的交通区位优势还有待时日,交通网络建设指向性(即主要面向目标客源市场)不强。

  3.旅行社。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产业,旅行社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将决定一系列行业的兴衰,影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泉州共有旅行社87家,虽有五家国际社,但均未能进入全国百强国际社;在福建省获得特许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的组团社中,泉州仅有1家———福建省惠安天马国际旅行社,与泉州市对台旅游“五缘”优势以及对福建经济的贡献率很不相称。

  随着国务院颁布的新的《旅行社条例》的实施,尤其是“条例”中关于设立旅行社的“门槛”的降低,具有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会越来越多。目前,泉州市境内旅行社主要是规模偏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差的中小旅行社,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不明显。鼓励发展集团化大型旅行社、专业中型旅行社、网络化小型旅行社,充分发挥旅行社龙头作用刻不容缓。

  4.旅游产品。旅游景区(点),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主要载体,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饭碗”。泉州市辖区内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吸引力的A级旅游景区(点)和旅游活动项目。形成了包括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清净寺、清源山景区、安溪清水岩、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妈祖文化工艺馆、泉台戏棚工艺馆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区(点)。目前,泉州现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分别为开元寺、永春牛姆林、安溪清水岩、清源山、惠安崇武古城),3A级景区9个,是福建省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数最多的地区。

  在发展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方面,打造了一批包括“海峡两岸和谐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闽南文化节”、“南音节”、“木偶节”、“花灯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节庆,提高了泉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热点地区要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或者旅游吸引物,也要有世界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目前,泉州市没有一处国家5A级景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对比中,在3A级景区数量较多共有9处,缺乏形象突出,体量大,竞争力强的知名景区品牌和文化娱乐品牌,对境内外游客没有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5.旅游购物。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食、住、行、游、购、娱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提供丰富的旅游购物资源,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已成为某些旅游目的地最具吸引力的内容之一。

  在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购物的收入应当占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在泉州,旅游购物却一直是旅游产业中的“弱点”,远没有达到这一指标,差距比较大。泉州市坚持走“一地一特”的旅游发展特色化道路,发展特色购物旅游,如德化的瓷器,安溪的茶叶、蓝印花布,惠安服饰,永春的漆篮、老醋,鲤城的木偶头,丰泽的树脂制品等。但是,地域分割势必造成旅游商品的集中程度不够,产业内部竞争混乱,相关资源的整合度不高,缺乏大的企业集团的支撑,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6.旅游娱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旅游部门转变了“娱乐活动可有可无”、“夜生活等同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真正把“娱”当作旅游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形成了以旅游饭店为基地,大型娱乐设施、文艺表演与就地取材的民风民俗表演相结合的初步格局。

  笔者曾对泉州会议旅游市场做过一项调研,调研表明,在旅游偏好上,受访者的偏好主要集中在运动康体项目和休闲度假村,占63.6%,这与游客追求健康和休闲度假的诉求相关。为了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泉州市着力开发文化旅游项目,除了泉州文化艺术中心、大众戏园、展览城,还兴建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并规划建设木偶剧院、泉州歌剧院等文化场所;编排了大型歌舞剧《光明之城》,推出了木偶戏、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歌剧等戏剧。但是,在体制机制上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各类娱乐活动缺乏实质性的创新,缺乏大手笔策划、缺乏大型主题乐园,游客兴致不浓,部分旅游娱乐企业经营惨淡。

  三、完善泉州市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政策建议发展泉州市的旅游产业生产力,要着眼于整个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提升,提高泉州市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创新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做强旅游企业,实施人才计划为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关键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受益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是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上拓展旅游局的管理协调能力,具体可由泉州市主要领导负责,组建包括旅游、工商、无价、城建、坏保、公安、消防、卫生等职能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塑造泉州市旅游总体形象,建立新型的旅游运作网络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等等,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泉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打造旅游要素

  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包括国际交通、城市间交通、市内交通,三者构成立体的交通网络。泉州市的未来交通网络应实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第一,形成具有极佳的交通区位优势的区位优势;第二,打造海西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第三,交通网络的建设要有指向性,主要面向目标客源市场。

  在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应从单一的旅游形态调整为包括商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等为代表的多种旅游产品复合的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旅游产品结构,侧重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增值旅游产品。泉州市旅游产品应将城市旅游、商贸会展旅游、滨海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联动开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谱系,将这些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相互补。

  在购物品的开发上,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提高设计水平与生产质量。旅游购物品的制作需要旅行社和生产企业根据游客的需求来设计构思,注重产品的创新,将泉州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商品的生产、设计与销售中,使购物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旅游商品宣传促销,突出泉州城市旅游商品的整体形象。

  泉州市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娱乐设施,积极规划建设改造娱乐咖啡酒吧街等特色街区,丰富夜间的娱乐内容,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的需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展示泉州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休闲娱乐内容。

  除了上述传统旅游要素以外,为了适应和把握旅游者的需求,需要不断开发旅游新业态。要开发旅游新业态,前提是了解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倾听旅游者的声音。要突出泉州区域特点,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泉州市的区域特点是“工、农、蓝、绿”。“工”就是工业旅游。可以打造出以工业旅游为主调的旅游新业态,大力加强特色工业旅游区的升A工作,使游客体验到服装、鞋帽、石雕、茶叶、瓷器等的制作过程,感受各种商品发展文化和企业生产文化。“农”就是以农村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引导以安、永、德为代表的农村地区积极开展乡村度假、农家美食和温泉休闲疗养等旅游项目。“蓝”指泉州的滨海旅游,其海岸线之长、滨海沙滩品位之高,在全中国屈指可数,发展以游艇为代表的新业态有潜力也有基础。“绿”指以山为体、以林为衣、以绿为本的良好生态环境,可打造出诸如房车露营地、高尔夫等具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新业态。

  (三)做强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要素企业、相关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或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旅游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可以完善旅游功能配套、产生商业吸引力、促进旅游企业创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使产业升级和企业运行成本的降低。

  旅游企业间的恶性削价竞争不但不会促进服务质量的改善,反而会导致服务质量被忽视,无法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以旅游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同时也解决了旅游企业在地区间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抓住“调结构、促效益”的有利时机,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先行产生一批国有旅游饭店集团、旅行社集团和旅游汽车公司,同时加大旅游景区的项目投资力度,待条件具备时组建区域性国有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实现规模经济、集聚效应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实施人才计划

  人才是提高旅游产业生产力的智力保障,是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的主体。针对各类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紧缺,培养速度慢,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的现状。在实施人才计划时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研发投入;二是建立起有效的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增强旅游人才的自主创新动力,特别是要加大对导游人员收入保障的投入,使得导游服务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三是构筑起完善的旅游行业人才结构体系,特别旅游战略管理人才、旅游项目策划人才等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大力提升旅游人力资源,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合理开展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

  四、结语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未来海西的发展有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泉州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泉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也具有优先发展的条件。从旅游产业生产力体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其旅游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详细分析,可为泉州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