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词汇层面上的象似性与词汇教学
历史学毕业论文

词汇层面上的象似性与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层面上的象似性与词汇教学 作者:未知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开始,象似性原则开始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在词汇方面的
关键词:词汇,面上,象似,教学,词汇,面上,象似,教学,作者,未知,

熟e女a大集合,杨爽 非你莫属,启功字体

词汇层面上的象似性与词汇教学

作者:未知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开始,象似性原则开始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在词汇方面的表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形、词义及词源四个方面。本文主要运用认知学领域中的象似性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象似性;理据;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人们能够表达的东西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词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水平的高低。然而,在我国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多采用机械记忆背单词,而不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使得学生词汇学习效率普遍偏低,词汇能力不足。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出发讨论词汇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象似性理论
  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C.S.Pierce)提出的象似性原则是对索绪尔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语言任意性理论的巨大挑战和补充。皮而斯于19 世纪末提出了符号三分法:象似符(icon) 、标记符( symbol) 、代码符(index) ,首先使用了“icon”一词并用“iconicity”来指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自然关系, 即语言的象似性。他认为,每种语言的语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象似性是语言中所指和能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即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赵艳芳,2001)。
  二、词汇象似性
  Householder(1946)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的词汇都是有理据的”(杜文礼,1996),这里“有理据的”就是象似性。王寅(1999)教授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的相似的现象”,这种映照性的相似现象投射到词素层面就是词汇象似性。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包括正确的拼读、书写,还需要恰当地把握词义,把握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的演变。这四个方面在词汇象似性方面的表征即为语音象似性、词形象似性、词义象似性和词源象似性(陈伟,2001)。
  (一)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指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声音象似,或者音素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许多自然的象似现象。词汇的语音象似包括语音直接象似和象征象似两个方面。
  1、语音直接象似
  语音直接象似指的是词汇的发音与其所指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如:拟声词,狗叫的bowwow声音,猫喵喵叫的mew声音,甲虫嗡嗡叫的drone声音下,或者时钟的tick-tock声音等。在语音系统的规约下,拟声词随着语言不同而变化,但他们在发音上还是很接近的。
  2、语音象征象似
  英语中某个语音或一组语音与某个意义相连,如:以gr-开始的词多表示一种“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 grumble(怨言),growl(咆哮)等 ;以fl-开始的词多与“光亮”有关,如flame(火焰),flare(闪光)等。
  语音象征象似不仅只存在于英语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有些英语单词的发音与其对应的汉语词语相似,比如一些人名或者地名之类的专有名词,如:Atalanta(阿塔兰特,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形象),Laos(老挝),Mekong(湄公河)等。还有一些普通名词也存在语音象征象似性,如:fine(罚款),bar(棒)等。
  (二)词形象似性
  词形象似性主要指词的拼写与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在形状上相似,这在汉语中尤为典型,因为汉语多是象形字,如“火”、“山”等。
  1、直接象似
  英语是表音文字,其形态与词义的联系不像汉语等表义文字明显,但英语中还是有一些词的词形与词义之间存在明显理据。如:用delta表示“△”(取D字母词形与“△”相同)。字母D的写法,在罗马以前是“△”。现代形态“D”是由“△”演化而来的(庄和诚,2000)。有些字母的缩写与所指代的内容相似,如“SOS”(紧急呼救), “Z”(转弯处) 等。
  2、结构象似
  根据构词词素的不同,词汇可分为合成词和派生词。合成词和派生词的词汇意义与词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如:handwriting=hand + writing(手写),playboy=play + boy(花花公子),earthquake=earth + quake(地震),headline=head+line(标题)等; “-er”表示“人”,如worker(工人),driver(司机),drinker(酒徒)等。
  另外还有一些混成词如smog=smoke + fog(烟雾)等,也存在明显的理据性。合成词和派生词占据英语词汇的一大部分,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当注意分析词的构成以加深学生对词项的理解,扩大词汇量,增加词汇能力。
  (三)词义象似
  词义象似是基于词的概念意义上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不是所构成的词义的总和,而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也就是通过隐喻转义来实现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
  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生活中超过70%的英语表达是隐喻,借助现实中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来体验和认知某一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即利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实现隐喻转义,进而搭起词汇形式和意义之间关联的桥梁。如单词“bank”(河岸),经过隐喻认知而构成了“银行”。河岸是储存水的地方,而银行是储存钱的地方,河岸之间有水流动,而银行有资金流动,隐喻理据就在于此。可见, “bank”的语义象似经过了从源域“河岸”投射到目标域“银行”的复杂的心理过程。类似的例子如:“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 ,“blue blood”(贵族血统)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 等,需要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顺序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实现其隐喻转义,找到它们之间的象似性。
  (四)词源象似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的意义和形态还能从他们的源头找到理据,即词源象似,可以用来解释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的演变。
  如abacus被命名为“算盘”并非偶然,它源于希腊语abax,“计算板”;abet“v.教唆,怂恿,煽动”源与法语abeter(纵犬袭击);aborigine n.土著居民,土生动物(或植物)源自拉丁语短语aborigine“from the beginning”(从一开始)(庄和诚,2000)。再如“Pandora’box”(潘多拉的盒子) 是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一个故事。潘多拉是主神宙斯因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图谋报复而命令火神赫菲斯托斯用泥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她是“灾难”的象征,因为她接受了许多天神给她的有害于人类的礼物。普罗米修斯的哥哥厄庇米修斯忘记了普罗米修斯的忠告而迷上了潘多拉。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潘多拉趁厄庇米修斯不在之际, 打开了一个普罗米修斯存放在那的装满灾难和祸患的盒子。从此,争吵、瘟疫、战争、苦难等泛滥于曾经和美的人类社会,盒子里只留下了希望。所以“Pandora’box”象似“灾难之源”;而“open Pandora’box”象似“引起种种灾难”(常耀信,1981)。
  三、词汇象似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词汇的象似性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汇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应用于词汇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理解记忆来减轻学习负担。因为,学习有理据的东西比学习任意性的东西容易,记忆和运用有理据的知识比记忆和运用任意性的知识容易(束定芳,2000)。
  语音象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汇,一些幼儿的英语词汇教学正是采用了这一特点。如利用童谣等形式来帮助儿童习得词汇,如歌曲Twinkle , Twinkle , little star等。显然,如果能够在词汇教学中充分利用英语词汇的语音象似性特点,将词汇的音与义结合起来,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词形象似有助于从词形出发推导生词含义。学生可以通过拆分的方式猜测词义,还能够利用学到的词根词缀知识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另外,依据词形象似原理记忆单词也不容易记错,因为单词是以词素为单位保存在大脑中的。
  借助词义象似,教师可以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讲单词,让学生了解词义产生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建立起隐喻思维,以提高学生对一词多义、隐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利用词源象似有助于学生透彻弄懂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演变的过程。英语中很多词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词的文化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如“out - herods”是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Hamlet中的一句台词:“It out - herods Herod. Pray you avoid it. ”Herod即希律王,所以“out - herod”意思是“比希律王还希律王”,象似“比暴君还暴君”。这不仅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其牢固掌握这些词汇,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搭配,以使他们在相应场合下正确使用这些词汇。
  总而言之,皮而斯提出的“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的盛行一时的“任意性”学说的巨大挑战和补充。根据认知心理学,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大量接触”原则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词汇,但由于外语学习的特殊条件,这种“接触”要比母语中的接触投入更多有意识的努力,需要我们找到理据。词汇的象似性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词汇含义,把握词汇用法。将词汇的象似性原理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提高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效度。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Wilkins,D.Linguist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Edward Arnold,1972.
  [3]常耀信.希腊罗马神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4]陈伟.英语词汇学[Ml.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5]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微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6.
  [6]戴禄华.词汇象似性与英语词汇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4.
  [7]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庄和诚.英语词源趣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