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科学论文 > >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生物科学论文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摘要: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gryi Levl.et Vant.) 以其干燥叶入药, 性味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生用、炒炭或掏绒, 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1], 又名五月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香艾等, 植株香气浓烈, 药用价值高[2,3,4,5,6], 在我
关键词:艾叶,中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588mimi,铜雀台 下载,浙江三门核电站

摘要

  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gryi Levl.et Vant.) 以其干燥叶入药, 性味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生用、炒炭或掏绒, 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1], 又名五月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香艾等, 植株香气浓烈, 药用价值高[2,3,4,5,6], 在我国分布广泛, 且不同产地的艾, 其作用效果也有差异。艾的应用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分离技术越来越成熟, 对中药的评价手段也越来越多, 从艾草茎中分离出38种化学成分, 而叶中可分离出43种[7]。不同产地的艾叶所提取出来的化学成分及含量也有所差异。艾叶中含有挥发油、多糖、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人医临床上常用于妇科、消化系统、风湿麻痹类等疾病, 在动物养殖上主要用于饲料添加, 具有绿色、无公害、提高动物免疫力的特点[8]。现将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艾叶中的化学成分

  艾通常以艾叶作为其药用部分, 经提取分离发现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黄酮、微量化学元素及其它等有机成分[9]。

  1.1、挥发油

  挥发油是艾叶当中的主要药效成分, 占全草的0.20%~0.33%。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复杂, 主体化合物为1, 8-桉叶素, 其他挥发油有薄荷醇、斯巴醇、倍半萜类、β-丁香烯、ɑ-侧柏酮、十六酸、龙脑、8-桉叶精、ɑ-水芹烯等[1]。徐新建等[10]通过气质联用仪对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发现艾叶中有38个化学成分。潘炯光等[11]从艾叶中鉴定出60种化学成分成分。姚发业等[12]利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和气-质联仪分离出59个峰和51个化学成分。

  1.2、黄酮类

  艾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柚皮素、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槲皮素等, 其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衰老等作用。唐生安等[13]从艾叶中萃取分离出了5, 3-二羟基-3, 6, 7, 4-四甲氧基黄酮醇、5, 7, 3-三羟基-3, 6, 4-三甲氧基磺酮醇、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4种黄酮类化合物。

  1.3、微量元素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测定分析, 艾叶其中含有钴、锰、锌、铜、钾、钠、汞、镁、钙等微量元素, 还发现不同产地的艾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着, 且其中的重金属含量都符合安全范围[14]。

  1.4、其它

  艾叶中还含有油酸乙酯、豆甾醇、亚油酸乙酯等。唐生安等[13]利用乙酸乙酯对艾叶进行萃取得到东莨菪内酯和对羟基苯甲醛。

  2、艾叶的药理作用

  2.1、抗菌、抗病毒作用

  艾叶提取物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 该方法用于室内空气消毒, 可使菌落减少95%~99.8%。赵宁等[15]发现皮肤病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能够被艾叶提取物明显抑制。

  2.2、抗炎、抗过敏和镇痛作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过敏和镇痛的作用。蒋涵等[16]应用二甲苯对小鼠进行耳廓炎症造模, 发现蕲艾挥发油可以抑制炎症并延长其热板反应潜伏期, 小鼠扭体次数减少, 降低大鼠甩尾痛程度, 另外, 也可抑制2, 4-二硝基氯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艾叶挥发油中的2-萜品烯醇、葛缕醇可以抑制5-羟色胺造成的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强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还可以抑制SRS-A和SRS-A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17]。

  2.3、平喘、镇咳和祛痰作用

  艾叶挥发油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咳嗽、哮喘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 艾叶口服和注射还可以起到祛痰作用。其镇咳机理是抑制延髓镇咳中枢, 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还能对抗由组织胺等引起的支气管收缩。

  2.4、止血与抗凝血作用

  艾叶具有止血和抗凝血作用, 原因主要是溶解抗纤维蛋白和毛细管通透性的降低。张学兰等[18]研究发现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艾叶主要有效成分及止血作用影响显着, 加热后挥发性成分含量很容易降低, 但炭炒后却止血作用明显。

  2.5、抗肝纤维化作用

  熊振芳等[19]通过大鼠试验, 发现蕲艾的提取液可以有效地防止肝纤维化, 其主要机制与血清TGF-β1水平、肝脏组织中的TGF-β1核糖核酸和蛋白水平有关。

  2.6、抗疲劳作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研究[20]表明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中给其灌胃艾叶挥发油30 d, 血清尿素、血乳酸显着低于对照组, 从而使得能量消耗减低, 运动时间更长。

  2.7、增加免疫力作用

  蕲艾挥发油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小鼠试验结果表明[21], 灌胃挥发油的小鼠免疫器官的质量增加, 且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机体的免疫力增强。

  3、艾叶的临床应用

  艾叶在生殖系统疾病、上呼吸道疾病、空气消毒、癌症、顽固性腹泻以及皮肤瘙痒等病症中应用较为广泛, 艾叶制成的艾条又可用于艾灸。周志杰等[22]以蕲艾进行艾灸, 治疗54例产后排尿异常, 总有效率为92.6%。野艾注射液肌内注射还可以有效地缓解胃癌和乳腺癌的症状, 控制病情恶化[23]。对人妊娠中期皮肤痰痒症, 应用艾叶汁熏洗具有很好的疗效[24]。艾叶外敷还可以辅助哮喘型支气管炎常规治疗, 缓解症状[25]。

  4、小结

  艾草在我国历史悠久, 民间用艾草驱邪, 这与艾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有关。目前艾在日用品、保健、美容以及医药方面都有拓展, 如艾叶牙膏、保健腰带、艾叶油香精、艾叶气雾剂等。但艾叶中的某些挥发油成分是有毒性, 对皮肤黏膜、中枢神经以及胃肠道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所以不能盲目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德峰.动物实用中草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邬伦, 刘瑜, 张晶, 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黄杏元, 马劲松, 汤勤.地理信息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57-164.
  [4]唐裕芳, 张妙玲, 叶进富.艾草超临界CO2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 18 (2) :269-272.
  [5]袁慧慧, 殷日祥, 陆冬英.艾草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1 (6) :768-771.
  [6]何正, 张艳红, 魏冬, 等.湖北产鲜艾与陈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上海中成药, 2009, 7 (7) :1079-1082.
  [7]沈铬高, 金阳, 沈国军.艾草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 2008, 94 (3) :26-28.
  [8]梅全喜.艾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9-11, 227-230.
  [9]周峰, 秦路平, 连桂芳, 等.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资源[J].药用实践杂志, 2000 (2) :96.
  [10]徐新建, 宋海, 韩玉琦, 等.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1) :2657-2658.
  [11]潘炯光, 徐植灵, 古力, 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2, 1 (12) :741.
  [12]姚发业, 邱琴, 刘廷礼, 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分析测试学报, 2001, 20 (3) :42-45.
  [13]唐生安, 孙亮, 翟慧媛, 等.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 (4) :161-462.
  [14]靳然, 于密密, 赵百孝, 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不同产地艾叶的微量元素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1, 4 (6) :420-422.
  [15]赵宁, 辛毅, 张翠丽.艾叶提取物对细菌性皮肤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药材, 2008, 31 (1) :107-110.
  [16]蒋涵, 侯安继, 项志学.蕲艾挥发油抗炎、抗过敏和镇痛作用[J].医学新知杂志, 2005, 5 (2) :3641.
  [17]姜文全.艾叶熏蒸用于母婴同室空气消毒[J].西北药学杂志, 2002, 17 (2) :80.
  [18]李慧.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J].基层中药杂志, 2002, 16 (3) :5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130/167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