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从国民收入国际比较的新变化看中国现代化进程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从国民收入国际比较的新变化看中国现代化进程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摘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数据,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总额将超过美国。如何看待这一新变化,在进行国民收入的国际比较时,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购买力平价法强调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而汇率法则反映一个经济体
关键词:国民收入,国际,比较,新变化,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工业

kv2006,福州农贸市场,神奇宝贝xy6

摘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数据,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总额将超过美国。如何看待这一新变化,在进行国民收入的国际比较时,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购买力平价法强调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而汇率法则反映一个经济体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与国际地位?因此,在进行总量比较时,必须考虑两个指标的结合应用。运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民收入和人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从发展阶段看,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增长期,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在总量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是有可能的,而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显著缩小。 
  关键词:国民收入;购买力平价法;汇率法;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 (2015)01-0038-08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4年10月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显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2014年中国GDP估计值将达17. 63万亿国际元,美国则为17. 42万亿,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在2014年4月IMF公布的数据中,这一超越要等到2019年才能实现,新的研究把中美两国在这一指标上的关系变化整整提前五年,因而得到广泛关注。对于这个结论学术界上存在很多争论,很多人对中国国民收入总量是否能够达到如此大的规模表示怀疑,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随着长期和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实现现代化越来越成为能够看得见的目标。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和发达国家或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难题需要解决。必须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判断,在此基础上坚持长期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现代化目标。 
  一、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国民收入总量的国内外比较 
  目前,国际上进行国家间国民收入比较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汇率法(Atlas method)和购买力平价法(PPp method),经常使用的指标有两个: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I)。汇率法是用美元来反映各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主要由世界银行公布。为减少因经济波动产生的短期影响,在将各个国家的GDP由本币转化为美元时,采用的是三年平均汇率。在运用数据时,总量比较往往直接使用GDP指标;而在反映人均国民收入时,为更好地体现“收入”的精神,则更多地使用人均国民总收入( GNI per capi-ta),如世界银行对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划分标准,经常使用的就是人均国民总收入指标。 GDP和GNI指标之间从构成内容上相差“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两个指标的实际数值尤其是人均数值之间的差别不大。购买力平价法是由世界各国参加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全球办公室设在世界银行)在公布各国国民收入时使用的方法,通过各国提供的GDP及其构成以及相应的价格资料,力图以共同的购买力标准反映世界各国的经济总量。 
  从表l可以看到,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美国2013年的GDP是一致的,其他国家的数值刚存在差别。理论上讲,购买力平价法就是要把各国每年生产(或支出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及其形成总艟,都按照美国价格重新算一遍,由此得出按美国价格计算的各国GDP。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进行这样细致的操作,所以通常通过编制各类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对支出法GDP的各个项目进行调整,最后汇总得出按照“国际元”(也称为PPP美元)汁价的GDP。这项工作现在得到世界各国统汁机构的广泛支持,并且且取得很大进展。2014年6月,国际比较项目办公室公布了2011年轮次的ICP数据结果及世界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按细分类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法GDP及其构成,大大推进了这项研究的进展。而IMF公布新的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的时间序列(至2019年),就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推进的。其中,,主要国家2013年以前的数据为实际数据,2014年以后的数据为分析预测数据。所以严格地说,还不能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2014年中国(DP超过美国,只能说IMF的研究预测认为有可能发生这种超越。真正能否超过,还要看实际GDP统计与核算的结果。 
  购买力平价法的基本思想是更好地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之间的比较,类似的商品(如西红柿),美国和中国的价格就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按汇率来反映不同国家的家庭或个人在平均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由于价格水平上的差别,反映的结果实际上是有偏差的。从表1可以看到,用购买力平价标准度量的世界最大的15个经济体(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达70%以上)中,有8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法GDP与汇率法GDP比值大于l(按数值排序分别为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阿拉伯、中国、墨西哥、俄罗斯、巴西、韩国),这说明这些国家的物价低于美国(排序越靠前物价总水平越低,印度的商品总体而言最便宜),而购买力平价法GDP与汇率法GDP比值小于l的国家有6个(按数值排序分别为意大利、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说明这些国家的物价总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物价最高(不是某一件商品,而是商品价格的一般水平或总水平),意大利相对便宜。在这些国家中,价格总水平高于美国的全部是发达国家,美国是这些发达国家中东西最便宜的;而低于美国的全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新兴国家:从总体看,这一比值变化反映出来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收入水平反映)越高,其价格总水平与美国相比也就相对较高,反之就较低。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相对价格总水平之间虽然有差别,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之间有差别,但差别相对较小,在10%以内二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别就很大,如印度是美国的3.6倍、中国是美国的1.7倍,这种价格总水平上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参与程度的差别,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参与国际化的程度越低,商品的市场交流程度也就越低,与世界一般价格水平的差别也就越大,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和汇率法GDP之间的差别也就越大。从表1可以看到,如果用汇率法计算,印度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10位,规模不到日本的一半,但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则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为世界第三,规模为日本的1.45倍。但从国际地位看,无论从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度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印度都远远不如日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用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计算得出的各国GDP主要有几点不同:  第一,二者的计算方法不同。汇率法根据各国GDP直接经过汇率换算得出,而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货物(消费品和资本品)和服务(旅游、交通、通信、金融服务等)供需情况在国际市场上的反映,由此计算的GDP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而购买力平价则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由此得出的GDP反映各个国家按照统一标准计算的国内总需求(因为购买力平价法GDP是按照支出法GDP折算的,因此反映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第二,二者计算结果的偏差不同。各国公布的按本币计算的GDP是按照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格乘以数量累计得出,而汇率则是在市场中形成,因此得到的GDP或GNI的数字结果较为客观,而且官方数据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而购买力平价法则要对构成GDP的各种货物和服务重新估价,但这些货物和服务的品种、具体设计以及质量存在众多差别,如建筑物,如何以美国的住宅价格为统一标准,对中国每年的GDP中包含的新建住宅进行估价,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中国城市居民住宅大多按照建筑面积计价,而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地区,住宅按“座”或者“套”来出售,对建筑面积或居住面积只有一个大致估计。这样得到的价格换算系数当然可能存在很大偏差,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个人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别,数据结果经常没有唯一性和权威性,各方估算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别。 
  第三,数据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在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时,往往更多地选用汇率法GDP,从表1可以看到,左栏的汇率法数据较好地说明了世界主要大国的力量对比,而且和人们的一般判断较吻合。而购买力平价法得到的数据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各国之间最终需求情况,因而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而要进行这方面的比较,需要进行人均水平而不是总量的比较。联合国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数或翻译为人类发展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通过人口预期寿命、教育发展和人均GDP指标的指数化和加权平均,衡量各国人民的发展情况,它所使用的人均GDP,就是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一其实,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GDP,不仅对国家间人民生活水平的比较是必要的,而且在一个国家内各地区间的比较也是必要的。中国由于存在地区间货物和服务价格的差别(以住宅为例,同样的住宅发达地区的价格可能是欠发达地区的10倍),在衡量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比较相互间的差异时,也应该使用购买力平价法的人均GDP或人均GNI指标,但在地区间总量比较时,则不必进行这种折算.而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差异将不断缩小,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差异也会不断缩小,因而导致有关国家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向汇率法计算的结果收敛。如表1的7个发达国家,即使不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GDP,相互之间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也是基本可比的,购买力平价法的GDP只不过是更进一步改善这种比较的精确性,但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而言,如果不计算购买力平价法GDP,在以人均国民收入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时,就会出现较大偏差。 
  二、如何看待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 
  从前而分析可以看出,IMF按照ICP的新结果做出的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展望,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GDP超过美国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这说明在共同价格标准下,中国当年最终需求的规模可能超过美国,但还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结论。从这一结果看到,一方面,这是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取得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从综合实力看,中国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从国际经济活动参与度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看,中国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由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总量的提升并不足以抵消这种差距。 
  进一步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总量进行对比,在即将进入新世纪以前的1999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而如果按汇率法计算,中国则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当时,尽管这一比较数据已经可以得到,但中国当时正处于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市场化改革攻坚阶段,并没有因为这一指标超过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而沾沾自喜,而是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进入新世纪后的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按照2010年的初步核算结果,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超过日本,从那时开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独立国家经济体的旧际地位才完全确立。根据后来最终核算的结果,其实在2009年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已经超过日本(见表2),而到了2013年和2014年,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日元贬值以及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强劲增长等多方面原因,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倍左右,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已经是日本3倍以上,中国的这一国际经济地位已经无可置疑。 
  从表2数据看到,从1999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超过日本,到2009年按汇率法计算的GDP超过日本,中国用了10年时间。但1999年日本按汇率法计算的GDP是中国的4倍,而2014年美国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只有中国的1.68倍,假设中国保持年均10%左右按美元计算的年均名义增长率(年均经济增长率7%、汇率和通货膨胀因素的共同影响为5%),而美国保持4.2%的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1999-2013年的年均名义增长率,包括实际增长和通货膨胀两方面影响),那么大约在2021年左右,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就有可能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那时中国以人均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美国,因此就发展潜力而言仍然大于美国,或者说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有可能高于美国,如果中国能持续健康发展,就有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保持世界第一大独立国家经济体的地位。不过,IMF的预测并没有这么乐观,在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的预测数据中,2019年美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大约是22.1万亿美元(按照从2014年起,年均名义增长率为5%推算),中国为15.5万亿美元(按年均名义增长率为8.4%推算)。如果按照这一估计,中国大约在2030年左右赶上美国。但在1999-2013年期间,美国年均名义增长率只有4.17%,而中国则是15.83%,显然IMF在预测中存在对中国的低估和对美国的高估,这也证明IMF在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2014年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比较时并不是有意夸大中国而只是承认现实。但无论如何,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的经济总量必定会超过美国,只是这种赶超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当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加快经济增长赶超中国、美国,如印度就有这样的潜力,但从表1数据看,即使印度的经济能实现和保持高增长(年均实际增长率保持7%以上),从购买力平价看,GDP要赶上美国至少需要15年时间,按汇率法至少需要20年时间,而要赶上中国则需要更久。  三、对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变化的展望 
  (一)两种方法对人均国民收入国际排序的影响 
  经济增长不是目标,而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手段,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总量比较更多地用来比较大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地位或进行人口规模相近的国家之间的比较,而对于人口规模相差很远的国家(如中国和新加坡之间),总量比较没有意义。因此,在国际比较中更多进行的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由此看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世界银行根据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per capita)将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组,分成低收入、中等收入(其中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经济体,并根据每年实际情况(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加以调整。根据2013年的标准,小于或等于1045美元的国家或地区,为低收入经济体;1045-12746美元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中,1045-4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4125-12746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12746美元以上属于高收入经济体。②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在1998年由低收入国家变成下中等收入国家,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时点上恰好和中国对日本的两次超越(1999年和2009年)相接近。这说明中国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进程,同样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结果,2013年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NI为6560美元,在已经提供数据的172个经济体中列74位,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为11850国际元,在已经提供数据的172个经济体中名列第73位。显然,无论用哪种方法,在世界经济体排序中,中国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由于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购买力平价法的计算结果高于汇率法的程度往往就越高.所以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人均GNI或人均GDP,往往改变的只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数值,比美国人均水平高的经济体数值有可能缩小,而比其GDP高的经济体的数值有可能增加,改变的程度与差别的程度相关,对各个国家的排序没有显著影响。如,美国用汇率法排序是第8位(人均GNI为53670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购买力平价法是第6位;日本分别是第13位(46140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和第18位;印度尼西亚是第103位(3580美元,属于收入偏高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和第90位,印度是第128位(1570美元,属于收入偏低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和第114位;柬埔寨是第144位(950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和第133位。可以看出,虽然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数值在排序上可能会有一些提升,但基本地位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二)通过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结果看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 
  在考察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差距时,购买力平价法更注重反映各国之间人均实际最终需求(尤其是国内最终需求)上的差别,而汇率法还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或市场的密切程度,因而购买力平价法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实际差别。表3和表4分别是以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比较。1999年,在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超过日本,即中国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第2年,中国人均GNI只有850美元,为日本的2.59%和美国的2.51%(见表3)。但如果从购买力平价看,差距并没有这么大,中国当年人均GNI为2590国际元,为日本的10.4%和美国的7.43%(见表4),日本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的9.6倍和13.5倍,而经过14年的经济增长,2013年,中国和日本、美国之间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NI已经达到11850国际元,分别为日本的31.5%和美国的22.0%,换句话说,日本和美国大约为中国的3倍和5倍。而从现在的情况看,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缓慢增长时代,但中国仍然处于高速或较高速增长阶段,如果中国能用7年左右时间将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NI再翻一番(即年均名义增长9.5%左右),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保持3%和4%的年均增长,那么到2021年,中国人均GNI将达到2.4万国际元左右,占日本的比重将会提高到50%以上,占美国的比重将会提高到34%以上,也就是说,日本和美国的人均NI将不到中国的2倍和3倍。中国、日本、美国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但已经大大缩小,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显著提高。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在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能够统一组织的财力和资源将会更多,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将大大提高。 
  (三)从汇率法看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变化 
  从汇率法看,1999-2013年,中国人均GNI从850美元增加到6560美元,年均名义增长15.72%,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国内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及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年均10%左右),通胀和汇率影响次之(年均不到5.5%),人口变动的影响最小(年均不到0.5%)。而在这期间,日本和美国的年均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5%和3.4%,中国的增长率大大高于日本和美国,使中日和中美之间差距迅速缩小,日本和美国人均GNI为中国的倍数从原来的38倍和39倍,下降到2013年的7倍和8倍左右。从未来发展看,按照上文假设,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将可能出现回落(到7%左右),通胀和汇率的上涨也会放缓(5%左右),如果对人口变动忽略不计,那么中国人均GNI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12%,而假设日本和美国的年均增长率均为4%,那么到2021年,这个倍数就可能下降为不到4倍或不到5倍。从中国本身的增长看,如果只考虑增长因素,那么到2020年,中国按照2013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NI将突破10000美元,而到2023年将可能达到13000美元左右,成为按2013年标准计算的高收入国家。由于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调整幅度相对较小(2009年为12 195美元,2013年为12746美元),每年仅提高不到200美元,2020年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就有可能为13000美元左右(按现行价格计算),而按照标准,大约在2020年前后,中国就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14000美元)。  四、中国经济增长与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们始终奋斗的目标。从经济发展上看,这个目标是动态的,不能只看中国自身的进步有多大,还要在国际比较中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要求中国首先在发展速度也就是增长率上超过先进国家,这样才能缩小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发达国家水平)之间的差距。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近年来中国实现经济总量上的赶超,先是超过欧洲大国,进而开始赶超日本和美国。现在虽然还不能说赶上美国,但未来的趋势明显。这一方面依赖于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借助于中国的大国优势现代化的最终体现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带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展。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如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从2010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实现,也就是说我们从现在起持续保持7%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那么到第一个一百年到来时,中国经济总量就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人均GDP或人均CNI则有可能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成为中等发达水平国家,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全面实现。到了那时,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或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目标。而再用30年,中国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别还会进一步缩小,从而为我们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也有信心实现。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解决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矛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时,应该更多地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依赖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如果由此认为中国已经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条件,那是一种错误看法。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看,如果能够长期保持7%以上的持续增长就可以认为是高增长。”而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供给看,中国都具备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条件。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看,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刚刚在结构上超过第二产业),城镇化进程可以说刚刚进入提升阶段(表现为城乡人口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区域经济发展看,虽然发达地区经济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欠发达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除了提高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外,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电需要有较大发展、从供求关系看,需求方面,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还不是很高,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供给方面,目前生产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是供给短缺而是产能过剩,所以关键不在于供给能不能满足需求,而是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和宏观管理,改善中国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这就需要深化改革,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转换政府职能,通过市场经济的力最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很多国家在经历一段较快的经济增长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开始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一些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都有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在经济增长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在政治体制上表现为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相对落后,在经济有所发展后,官员的基本素质没有提高,但个人权力却在增大,而对于权力又缺乏民主监督和法制约束,从而导致个人权力的滥用,包括任意决策、以权谋私甚至腐败;在经济体制上反映为市场化进程停滞,诚信原则不能被坚持;从法制发展看,不能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导致寻租现象严重、市场减信缺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等。由此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停滞。这些现象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只不过远没有达到严重阻碍经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反腐败和依法治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和宏观经济管理,这实际上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体制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不断创新,我们就能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