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蒙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路径研究_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蒙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路径研究_国际贸易论文

摘要:2014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蒙期间的演讲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突出了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中蒙两国建交60余年的历程中,受政治关系的影响,两国间文化交流历经波折。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蒙两国文化产业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中蒙,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路径,研究

minimanimo,打狗棍电视剧剧情介绍,恋恋超姻速 劈腿女

2014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蒙期间的演讲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突出了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中蒙两国建交60余年的历程中,受政治关系的影响,两国间文化交流历经波折。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蒙两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中蒙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基础

中蒙两国间的“五缘”关系,对中蒙关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蒙两国的“地缘”关系

中蒙两国边境毗邻,二连浩特作为对蒙古国最大的铁路、公路口岸,通过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对接,使集二线与蒙古国纵横南北的中央铁路相连接,将蒙古国与中国内地贯通。借助于边境毗邻的地缘优势,以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口岸对接为平台,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2.中蒙两国的“族缘”关系

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是蒙古族的两个主要集聚地。两地的蒙古族曾共同生活在我国北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他们同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有着共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中蒙两国具有“族缘”关系特征。

3.中蒙两国的“亲缘”关系

中蒙两国不仅是同一民族跨界而居,且中蒙两国蒙古族同根同源,具有独特的“亲缘”关系。2014年8月份习近平主席对蒙古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被称为“走亲戚”式的访问。因此,基于“亲缘”关系的基础上,中蒙间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有着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

4.中蒙两国的“商缘”关系

蒙古国能源资源丰富,但加工能力低;中国轻工产品、建筑材料、机电产品、果蔬等丰富,但能源资源欠缺,中蒙两国经济互补性促进了跨界民族的商贸活动,使1998年以来至今,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伙伴和贸易伙伴,体出中蒙两国良好的“商缘”关系。

5.中蒙两国的“文缘”关系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分别是蒙古族集聚地,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两地相通的语言文字,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共同发展的历史上,两地的蒙古族曾共同缔造了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蒙两国共有的文化资源,是中蒙两国进行文化产业合作的基础。

二、中蒙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新发展

中蒙两国文化联系始于1952年10月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期间经历了20世纪50 - 60年代的蜜月期、6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的冷冻期、80年代中期- 90年代末的解冻期、2000年以来的活跃期,终于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迎来了文化产业合作的高峰期。

(一)跨境文化旅游成为重点

中蒙两国边境毗邻,两国有漫长的边境线,有若干个对接口岸,具有发展跨境文化旅游的基础与条件。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来,中蒙两国在跨境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签署文化旅游合作协议

2014年,中国内蒙古、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建立了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在此背景下,中蒙俄签订了《“茶叶之路”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无国界旅游试验区”,共同打造跨境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2.建立中蒙跨境文化旅游示范区

为配合2014年6月5日获批的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二连浩特市陆续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中蒙跨境文化旅游示范区就是其中之一。该旅游项目整合了二连浩特现有主要资源,将二连浩特市整体创建为中蒙跨境合作文化旅游示范区。

3.举行中蒙俄文化旅游项目洽谈会

借“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良好契机,2015年10月24日中蒙俄三国共聚呼和浩特,就中蒙俄文化旅游合作进行洽谈,项目涵盖跨境旅游线路开发、酒店建设、旅游人才队伍培训、旅游规划、旅游度假区建设等领域。

(二)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为促进中蒙文化交流,通过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活动、举办文化交流年及建立中蒙文化中心,搭建起了中蒙两国间文化产业合作的各种平台。

2015年中国一蒙古国首届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这是中蒙两国间第一个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双边博览会,博览会主题为“同行草原·丝绸之路,联结合作发展走廊”,会议设投资贸易洽谈、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等四大板块,通过博览会这一合作与展示平台,快速提升了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合作。

三、中蒙文化产业国际

合作的不足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蒙间的文化产业合作蒸蒸日上,对增进中蒙间的互信,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蒙缺乏文化产业合作的支撑。

(一)缺乏特色项目开发

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蒙两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莫过于草原文化以及蕴含草原文化内涵的民族歌舞、音乐、民族服饰、马头琴、呼麦等,这些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从目前中蒙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将其深度挖掘。因此,中蒙两国应依托共有的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二)缺乏产业合作平台

虽然,内蒙古早在2014年就投资10亿在呼伦贝尔市开工建设”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但由于该项目不是国家项目,也不是跨国合作项目,其认可度较低。中蒙两国尚未建立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未来建立中蒙两国文化领域的跨境合作区势在必行。

(三)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中蒙两国共有的文化资源是两国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基础,比如草原文化,不仅是中蒙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草原丝绸之路所依托的精神内涵。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对中蒙两国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中蒙两国并未将其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因此,未来中蒙两国应联合将草原丝绸之路及万里茶路,打造成国际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促进中蒙文化产业国际

合作的路径

(一)抓特色,做大中蒙两国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的能力。对于中蒙两国而言,有发展跨境旅游的地缘优势、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两国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1.大力发展中蒙跨境旅游合作

中蒙两国边境毗邻,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及历史文化等优质的旅游资源,通过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旅游精品,打造旅游品牌,使跨境旅游成为中蒙两国间的特色项目。

2.务实合作,共同深度挖掘中蒙两国文化艺术资源

蒙古族长调、无伴奏合唱、说唱艺术、马头琴艺术、呼麦、射箭、摔跤、赛马、舞蹈、民间音乐、服装等是中蒙两国共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大对艺术资源深度合作的挖掘,发扬民族艺术,促进中蒙两国民族艺术共同走向世界。

(二)创品牌,做优中蒙两国文化产业

中蒙两国的文化资源禀赋在国际上已有广泛的认知度,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中蒙两国的文化产业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严重滞后于经贸合作的现有程度。文化资源开发的互补性、协作性远远不足。如独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文化资源,没有形成实质性合作,就简单的文化旅游也没有形成合作发展,无法打造成草原文化旅游的国际品牌。做优做实文化产业,需要中蒙双方依托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文化产品的互补性、文化产业的互补性、人力资源的互补性,合力打造文化品牌,共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繁荣发展。走品牌化道路,是中蒙两国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抓创新,做强中蒙两国文化产业

资源禀赋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要素,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古老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产出符合市场发展和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的文化产品,产生新的市场价值,带来丰厚企业利润,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1.内容创新

草原文化内容的创新,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而是从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来看待文化资源、研发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资源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和欣赏眼光。

2.手段创新

文化具有双重作用,既承担着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又承担着解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创新,人们需要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新的手段及媒介传递文化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要。

3.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加入现代科技,制作效果更好、动感更强,也使传统艺术焕发出现代气息。

文化产业的创新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内容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媒介、手段创新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创新不仅能使中蒙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也会促进中蒙两国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四)建园区,搭建中蒙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

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改变发展观念和思想,还需要改变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和协同合作方式。中蒙两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产业合作的新方式,解决产业规模化和产业集聚化的问题,而跨境文化产业合作园区的构建就是实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发展平台。从目前中蒙两国文化产业方面的平台构建来看,文化交流平台已搭建,比如中国一蒙古国博览会的举办,中国在蒙古国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及孔子学院等,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尚属空白。文化园区建设既是继承、挖掘、弘扬富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中地,还是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的场所和产品集散地。各文化企业通过入住园区,在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通过与其他文化企业相互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链,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五)拓市场,助推中蒙两国文化产业走出去

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中蒙两国文化产业共同的发展方向,合作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强地走向国际市场,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彰显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1.科学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文化产品

中蒙两国的文化资源既有相似的文化禀赋,又有明显的内涵差异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首先需要共同建立协同发展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共同深度挖掘中蒙两国特有文化资源,生产特色产品,共同形成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夯实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础。整合文化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文化资源的特色,形成强强联合,构筑文化经济发展的生命共同体,谋求联合开发,共同发展。深度挖掘不是对现有资源进行破坏,而是对其内涵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转化成物质产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中蒙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础。

2.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

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是实现中蒙两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凡是文化大国必定是文化贸易大国。从中蒙两国的发展的实际来看,两国有相似的文化资源,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产值较低。因此,未来中蒙两国在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要提高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中蒙文化产业真正走向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