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毕业论文 > > 扩大扬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_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毕业论文

扩大扬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_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研究的重点,当然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最近几年,国家、省和市都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希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要求
关键词:扩大,扬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研究,企业管理,论文,

正规手机充值卡批发,王韵铭,风姐照片

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研究的重点,当然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最近几年,国家、省和市都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希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前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可行,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消费上面,消费也是经济发展的归宿。本文围绕扬州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分析影响扬州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并寻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

一、扬州城乡消费需求的现状

近几年来,扬州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潜力、行为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消费潜力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扬州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大力实施创业富民优先政策,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为22 474元,2012年达到25 306元,2013年为27 700元,2014年为30 322元,2015年为32 946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11年为10 870元,2012年为12 294元,2013年为13 775元,2014年为15 248元,2015年为16 619元,5年来年均增长11.2%。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潜力明显增强。

2.消费规模总量扩大

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2 224元增长到2015年的19 780元,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7 072元增长到2015年的12 316元,年均增长11.7%。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236.96亿元,同比增长9.65%,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轨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断增长,在“十二五”期间大体能保证两位数的增速,显示出扬州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但是消费增速不断下滑,2015年比2010年下降6.65个百分点。

3.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扬州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发展,由基本生活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提升。

(1)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近几年来,我市城乡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15年扬州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1.2%,农村居民为31.6%(2014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含有统计口径调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扬州城乡居民生活总体水平已超越小康,接近进入富裕的初级阶段。

(2)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消费行为也呈现出新格局,享受型、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在城乡居民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2015年扬州城乡居民食品支出都大幅度减低,相对2010年分别减少6个百分点,在服饰消费上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从表中对比2010年与2015年则发现,城乡文教娱乐服务占比分别下降2个和3.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分别上升1.2个和1.7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消费则提高0.7个和2.6个百分点,说明居民愈来愈重视三产消费,而同时居民则把更多的消费放到了满足住房需求上。

4.消费热点不断更替

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热点不断更替,衣食住行都在不断向更高一级延伸,从2015年来看,全市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0.9%。购物已经从衣着、食品、日用品扩展到家具、建材、汽车等各行各业,享受品与高档消费品呈现高速增长,居住方面人均消费3 256元,增长9.3%;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2 622元,增长8.5%,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方面增长了8.9%。同时,更加注重身体的医疗保护,医疗人均消费1 010元,增长8.9%,药品类零售是扬州消费品市场的又一亮点。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39.95亿元,同比增长18.3%。汽车逐渐转入常规性消费,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45.16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4.9%,同比增长8.7%。

二、扬州城乡消费存在的问题

当前,扬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需要把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到战略的高度。但目前扬州市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与此不相适应的方面。

1.人均消费水平偏低

比较表明,扬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不高,人均消费水平偏低。2015年扬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 236.9亿元,增速9.6%,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 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2015年扬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 780元,比省均24 966元低5 18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2 316元,比省人均12 883元略低567元。

2.消费结构尚需提升

从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看,与省均相比,扬州总体消费层次还不高,消费转型升级的程度和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015年扬州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1%,低于省均(28%),这说明扬州城镇消费和全省相比严重落后,农村相同。在居住方面成本要明显小于省均,在教育的支出上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都要高于省均,说明扬州近几年对教育文化的投入支出较大。而家庭用品服务,包括以家具器具,家政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服务为代表的提升型、享受型消费则大幅度低于省均。

3.消费倾向稳中趋低

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指居民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平均消费倾向受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生活和消费方式、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是把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反映每增加1元钱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份额。

表5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稍有下降,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大体呈现同比例增长,还没有到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阶段,说明我市城乡消费层次相对还比较低,大部分收入还是用在消费中,这也是小康阶段的特征,进入富裕阶段,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则会下降。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消费绝对量要一直小于城市,大约落后城市6—8年,同时消费倾向要高出12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农村居民收入中更大部分用于消费,从而用于储蓄和投资的资金要更小。

4.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差异明显

消费需求的提升源自于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规模、需求动机、消费能力的综合影响。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总体需求的稳定和提高,目前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就业人员之间等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影响着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低收入家庭还处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次,而高收入家庭已经发展到享受型的消费阶段。

从城乡区域来看,城镇消费市场仍占主导地位。2015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 147.8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92.8%,增长9.7%,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872.31亿元,同比增长3.5%;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89.14亿元,同比增长8.8%,城镇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0.9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城镇消费仍是市场主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93.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个百分点,对消费品市场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1.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消费是以居民收入为前提条件的。这几年,扬州市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扬州市2011—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增速为11.3%和11.7%,而同期GDP增速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长12.3%,分别低到1个百分点与0.6个百分点,从2015年数据看,苏中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 758元、16 862元,而扬州市同期分别低1 812元和243元,与苏南地区更不在一个层次上,较低的居民收入必将严重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增长。

2.预期不稳定是影响消费增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步伐加快,但由于配套的不完善和管理水平较低,医疗、失业与养老、教育、住房等被动消费项目使居民承受着重大风险,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保障水平总体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保障程度较低。

另外,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十分鲜明的特殊性,“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仍是居民最关心的三大问题。每个家庭都要为突发疾病、孩子上学、买房等支出而预先预存一部分钱。在住房消费方面,住房价格更是上涨迅速,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支出预期的增加。这增加了居民储蓄倾向,降低了消费倾向,抑制了消费增长。

3.消费理念习惯不利于消费需求增长

受传统文化渊源、地域习惯的影响,扬州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大体还是保守型、谨慎型,消费模式呈现出低消费、高储蓄的特征。虽然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但消费并未得到相应速度的增长,而储蓄额却大幅上涨,2010年扬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 252亿元,到2015年已增长至2 376亿元,年均增长13.6%,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增速。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主要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被迫储蓄。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这种低消费可能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阻力。

4.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

受制于农村城镇建设进程缓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农村居民购物的环境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市场发展差别也将继续存在,严重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差,存在购买、运输、维修等诸多不便,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5.信贷消费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消费信贷制度不够完善,加上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备,小额消费金融机构的缺失以及消费贷款业务的复杂性,人们很难通过金融中介获得借款,目前缺乏提供相应优越的消费信贷服务,很难改善消费软环境,不能很好地从需要、支付能力两个方面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

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的途径与对策

1.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提高居民收入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居民的总体收入,二是居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工资水平的快速提高,更应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要增强居民增加收入的能力。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居民的自我创业和自我致富的能力。这一能力就表现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同时,进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建立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完善社保体系,鼓励即期消费

扩大城乡消费水平,一方面,要在现在的收入水平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另外,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改善居民预期,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因此,要有效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快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全覆盖,稳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推进城乡社保并轨,消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加强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3.完善信贷政策,转变消费观念

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通过推动消费升级来扩大消费总量,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推动居民消费观念从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的转变,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一要积极推介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完善消费信贷服务,培育信贷消费市场,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二要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信贷消费,大力支持收入稳定、信用良好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4.拓宽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适时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缩短换代产品或新产品的周期,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中高收入层的消费需求,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与消费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前,扬州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住房、旅游等均呈大幅度增长,已经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亮点,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内需也应包括“文化内需”,文化消费属于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消费,文化力也是竞争力,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目前扬州市多数居民文化消费范围狭窄,品位不高,改进和加强精神文化消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大力倡导艺术观赏、娱乐健身及一些富有科学文化内涵的闲暇消费活动,以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博物馆、体育公园等公共设施为平台,提高我市居民的文化休闲消费水平。

5.加快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展农村消费空间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大农村人口进城力度,只有人口的集中才能对消费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同时,也要立足农村,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扎实推进一系列惠农、便农工程,畅通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动渠道。加强农村消费品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拓宽消费品和农资进入农村的渠道;二是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育农村消费新热点。进一步采取各种形式向农村居民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及法律知识,传播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新知识、新文化,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三是加大打假力度,从重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作者简介:陈海生(1977-),男,江苏邗江人,讲师,硕士,从事经济学研究。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