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毕业论文 > >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毕业论文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河南作为人口大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探索,实践,企业管理,论文

天然气罐车爆炸,haole,册子设计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国家粮仓,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潜能也不断迸发。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把握机遇和挑战,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一)个性特征鲜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而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要更加注重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义不容辞。近年来,河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探索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尤其是这两年,河南在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更是强调了不牺牲粮食和农业。因此,有了粮食和农业这一稳定的根基,才能有条不紊地把新型城镇化这条道路走下去。

(二)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互动发展。只有这样,城镇化才能为工业化集聚生产要素,才能为工业化营造环境和提供平台;才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民才能市民化,农业才能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经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以人为本、人本气氛浓

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坚持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福利,通过解决居民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现实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绿色环保,构建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生态文明。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就

(一)思路明确、理念先进

2007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加快推动城市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走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明确提出: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带动能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合理

1.布局合理

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进行合理布局,体现集约发展理念。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虑到既要合理规避城市中心区迅速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又要想方设法有效带动城市周边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因此,要以“做好大城镇、发展小城镇”为目标,统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

2.产业配套合理

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做支撑。只有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才能提升转化农民、吸纳就业的能力,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在我国,中小城市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首先要依据自身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于区位、资源符合大城市产业转移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与发达地区对接发展自身产业,但应当注意避免以牺牲环保、资源、农民土地利益为代价的承接。与此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把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作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布局和基础,整合资源建设工业园区,让工业企业进园区,走产业集群化道路,这有利于集中污染、便于监管和治理。

近两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经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11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8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90.2%;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1.7%,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56.2%;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坚持产城互动,统筹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就业岗位,也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发展中,有的产业集聚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实施户口办理、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工,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末,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 33.6%。

(三)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农业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大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也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已由2000年的2 78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 4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1扩大到2.88∶1。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些地区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打破了过去把人口集中到城市的单一城镇化模式,使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更趋合理,探索了一条农业人口居多数的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新途径。同时也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四)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2015年,河南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截至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6%,约有200万农民变身为市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洛阳、濮阳、兰考、新郑、禹州、长垣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围绕国家批复方案,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兰考、偃师、禹州等3个国家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以推广PPP模式为重点,加快形成与本地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济源、林州等两个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试验示范。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能说明已取得了成功,相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不足之处。

(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缺乏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就影响了人口的集聚和集中。如今,河南省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但还远不是工业强省,仍然存在着工业大而不强、资源性产业比重高,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竞争力弱等问题。河南省第三产业更是不大不强也不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慢

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乡村内在质量的集中体现,加强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强城镇、乡村运行综合功能。目前,河南省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一是城市设施水平较为落后。二是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设施建设落后状况亟待改善。三是城乡建设投资匮乏,“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难度较大。

(三)制度急需完善

河南省就促进新型城镇化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制度上和政策上的不公平,目前河南省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结构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农民进城和进城农民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还存在着二元分割的现象,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土地享有及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逐步淡化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取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行按家庭常住地进行户口登记并享有社会福利,以保障农民的自由迁徙。

其次,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为从根本上推动“人口城镇化”,必须实现“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

最后,改革农村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逐步通过免费师范生将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向农村,给农村教育带来先进的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购入先进的教学实施,扩大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另外,大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都比较低,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镇企业的要求,对农民的培训也应当成为改革教育制度的重要环节。要逐步建立农民培训与就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懂得现代经营的农民,通过城镇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为农民进城稳定就业奠定基础。

城镇化任重而道远,在对它的探索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河南实际情况,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2400410591)

作者简介:刘***(1968-),女,河南郑州人,助理实验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