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影响职业选择意向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影响职业选择意向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摘要]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业内择业就业率偏低问题一直困扰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践,已有的职业选择理论(如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一定程序上已过时,存在忽视诸如核心自我评价之类的重要变量问题。研究提出并实证一个新的职业选择中介模型,即核心自我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影响,职业选择,意向,旅游产业,

辣白菜便利店全集,我的灿烂人生歌曲,方妮努尔被罚下视频

  [摘要]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业内择业就业率偏低问题一直困扰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践,已有的职业选择理论(如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一定程序上已过时,存在忽视诸如核心自我评价之类的重要变量问题。研究提出并实证一个新的职业选择中介模型,即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分别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意向产生影响。研究样本来自7所高等院校的319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研究提出并检验9个有关间接影响的研究假设,其中,2个假设(核心自我评价→职业兴趣→选择意向,以及社会支持→职业兴趣→选择意向)未得到实证支持;其余7个中介路径假设都得到了成功检验。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结果预期;职业兴趣;择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5-0107-1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2011年,我国旅行社数量增长到了22784个,相比2007年增长了20%;星级饭店数量增长到了13991个。相比2007年增长了3%。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和广阔的发展平台。然而,在旅游企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下,专业对口的本科毕业生入职率却非常低。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旅游企业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本科生毕业后的行业就业率仅为10%~20%,这与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势头极不协调。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方面存在教育体制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的问题;旅游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偏重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非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大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旅游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较低等。职业选择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职业选择实际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择业意向是最重要的核心变量之一。因此,探寻并引导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是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往研究表明,影响个体择业意向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特质、自尊、个性、自我效能、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等。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工作氛围,家庭,教育背景,经济、行业和社会价值观差异,社会支持与社会阻碍等。此外,有研究结果还表明,上述一般自我效能对择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职业兴趣和个人与工作匹配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尽管职业选择领域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且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对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和行为的研究中,尚未对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4个因子的内在关系及其对职业选择目标的共同作用予以综合考虑。其中,核心自我评价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偏重于其在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绩效中发挥的作用,很少关注其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对象从企业员工扩展到了教师和高校学生,但大都只停留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另外,文献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常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择业焦虑等因素共同影响择业意向。但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很有可能同时对择业意向产生影响。尽管如此,将环境和个人这两种因素同时纳入研究范围的实证文献很少。为填补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白,有必要探究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对择业意向的影响是否是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多元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旨在探讨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中介作用对择业意向的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确立以下3个具体研究问题:
  (1)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变量影响的情况下,核心自我评价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中介作用,是否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显著性影响?
  (2)在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变量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支持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中介作用,是否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显著性影响?
  (3)结果预期通过职业兴趣的中介作用,是否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显著性影响?
  1文献回顾
  1.1概念界定
  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s,CSE)。Judge等在产业与组织心理学的背景下首次提出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他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主要指人们对自身能力、价值、才干等的基本和综合评价。该理论提出核心自我评价由一般自尊(general self-esteem)、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神经质(neuroticism)和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这4个基本特质组成。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SP)。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由精神医学提出,并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时大部分学者将社会支持理解为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随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
  职业结果预期(career outcome expectations,COE)与职业兴趣(vocational interests,VI)。职业结果预期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从事某种特定行为而相应地得到什么结果的信念。职业兴趣是个体对某种职业和从事该职业的各项活动所表现出的喜欢、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个体在职业过程中通过结果预期对职业进行认知,产生态度和偏好,而这种认知和偏好促成了职业兴趣的形成。
  职业选择意向(career choice intentions,CCI)。也可称为择业意向,即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产生的对职业的意愿和偏好。择业意向是人们倾向于选择或者是不选择某种职业的程度,是职业选择行为产生的前因和先兆。择业意向是在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直接影响择业行为。  1.2核心自我评价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研究都聚焦于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感以及与工作效能的关系。例如,Judge和Bono探讨了构成核心自我评价的4个因子分别与工作满意感的相关度。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人更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能力,并在实际的任务中设置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因而他/她们更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任务动机并获得好的工作绩效。近几年,国内针对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及学业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如大学生较高水平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挫折时的消极情绪;个体的核心自身评价越积极,其心理幸福感指数越高等。但是鲜有研究注重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加人中介变量探究其间接影响的研究则更是前所未有。
  具体来讲,在职业选择领域中关于核心自我评价→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择业意向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但关于核心自我评价的部分组成特质通过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模型中,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共同作用于职业兴趣,进而影响职业选择目标;Song和Chon构建了模型,并实证出一般自我效能可通过职业兴趣影响择业意向;王建荣等的调查显示,情绪稳定性与职业兴趣存在显著正相关,并进一步影响择业行为。此外,陈世平等发现内隐自尊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择业主动性显著相关。基于此,笔者推断核心自我评价这一整体构念(construct)也很有可能通过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影响。为探讨核心自我评价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两个中介因子对择业意向潜在的间接影响,在控制了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核心自我评价通过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综合中介作用,对择业意向产生总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2:核心自我评价通过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3:核心自我评价通过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4:核心自我评价通过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1.3社会支持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得到了广泛讨论。杨晓峰等探讨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李伟和陶沙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感受水平与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此类研究都侧重于探究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焦虑水平、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未探讨择业相关问题。在极少数社会支持与择业问题的研究中,虽然探讨了直接影响,但却忽视了间接影响。
  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除现实型之外的5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的高低对职业期望中声望地位因素和福利稳定因素有显著影响,即社会支持分别对职业兴趣和结果预期造成影响。  本文由wwW. 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上文已阐述结果预期影响择业意向,职业兴趣是择业目标形成的重要依据。那么,当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作为中介因子时,理应传递社会支持的作用,从而对择业意向造成影响。因此,在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的综合中介作用,对择业意向产生总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6: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对择业意向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7:社会支持通过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假设8:社会支持通过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1.4结果预期通过职业兴趣对职业意向造成影响
  SCCT理论认为,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个体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进而产生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对个人-职业匹配有积极影响,使人们倾向于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工作产出。宋子斌和陈朝阳发现职业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产生影响。Blanco更进一步发现自我效能可以通过职业结果预期影响职业兴趣。基于此,在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9:职业结果预期通过职业兴趣对择业意向造成具体的间接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海南省和河南省7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共400人参与了问卷填写。数据收集于2012年3月进行,一个月时间完成。这是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刻,是调查其择业意向的最佳时期。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29份,占发出问卷的82.3%,有效问卷319份,占回收问卷的97.0%。
  2.2测量工具
  测量项目的结构和量表。调查问卷主要包括5个构念,分别为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兴趣、职业结果预期和择业意向(具体测量语句请见表1)。对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采用了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即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值得留意的是,原量表中包含12个语句,本研究将原量表进行了修订,将反向测量语句都改为正向的。修订原因有两个:一是嘉吉等人在2003年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在西方文献是一个维度的,而在中文文献中多依照原量表的提问方向来设置测量语句,导致出现的核心自我评价因子始终是多维度的;二是本研究采用统一正向提问的方法,使收集到的核心自我评价呈现单因子的情况,与西方量表的因子结构完全相同。
  2.3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软件和具体测量模型。本研究借助SPSS17.0和AMO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探讨概念化模型图中所构建的因果路径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图1为本研究的概念化模型,在这个中介模型中,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为前因变量,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为中介变量,择业意向为结果变量。该模型对前因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影响结果变量的每一条因果路径进行探讨。在进行多元中介效应的探索方面,笔者采纳了文献的建议,运用了靴值复制法(bootstrapping),具体在319个母本的基础上,随机复制出了8000个靴值样本,并据此对中介效应进行统计学意义的检验。 此外,Preacher和Hayes建议在探索多元中介效应的时候,应该将总体中介效应和具体中介效应进行区分,并且分别加以推算。因此,本研究将总体中介和具体中介效应都纳入了研究视野。
  3结果分析
  3.1描述性分析和测量与结构模型的拟合度
  表2总结了一些描述性的结果,如每个构念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值。由表2可得,职业选择意向、职业兴趣和社会支持的平均变异萃取(AVE)都大于或等于0.5,表明这些构念的内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达到或超过了标准。不过,结果预期和核心自我评价两个构念的内敛效度处于接近标准的状态,今后在这个方面有待改善。由于这些构念都是直接从成熟的西方量表借鉴过来的,在东方人群的样本中能够达到这个水准也是可以接受的。
  表3显示,本研究构建的测量与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体系,全部达到或超过Hair等的建议标准。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相应的结构模型下的因果回归值系数等指标,对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行了一一检验。检验结果归纳见表4。
  3.2间接路径分析
  在剔除图1所示的两个中介变量(职业兴趣和结果预期)的情况下,本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β=.286,p=.000)和社会支持(β=.401,p=.000)分别对职业意向造成显著性影响。然而,在控制了两个中介变量后,上述显著回归效果反而消失(图1),取而代之的是多条有统计学意义的间接影响路径。表4显示,除两个间接路径假设(斜体p值0.792和0.197,即核心自我评价→职业兴趣→择业意向,社会支持→职业兴趣→择业意向)外,其余假设都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性验证。
  4讨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实证了一个多元中介整合模型。该模型将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共同作为前因,将职业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作为中介变量,将职业选择意向作为结果变量。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9条中介效应的因果路径中,有7条经实证得到了支持性验证。例如,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通过两个中介因子显著地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这些研究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性的,因而本研究对文献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并且具有诸多创新点。
  4.1本文创新点
  4.1.1核心自我评价对择业意向的影响:一个被忽略的创新因果路径
  在职业选择领域,关于影响大学生择业意向因素的研究(如自我效能与价值观等)已有很多。但迄今为止,仅有Fabio和Palazzeschi记载了核心自我评价与职业决策有一定相关度。本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意向有显著性影响。具体来讲,核心自我评价与其说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的是直接影响,还不如说是间接影响,如图1和表4所示,该直接影响在控制了两个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完全被间接影响所替代。这种中介/间接效应替代相应直接影响的事实,也同样适用于解释社会支持对职业意向造成的影响(见下文4.1.2)。
  Preacher和Hayes指出:较之多元中介模型而言,一元或没有中介的两个变量之间直接影响的因果结构模型一般容易导致研究人员得出有歧义的研究发现;产生歧义的缘由之一就是在结构模型中遗漏了某些必要和重要的影响因素/变量。例如,在本研究中为避免得出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直接影响的表象结论,进一步发现了在上述直接因果关系路径中,职业兴趣和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实质性地取代了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意向的直接影响效力。这种“去伪存真”的做法和相应的研究发现,对今后职业选择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1.2在控制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支持对择业意向的间接作用
  社会支持对择业意向的作用在以往文献中也有涉及,但在控制核心自我评价的条件下,探讨其通过中介因子对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的研究还十分缺乏。本文在控制核心自我评价的条件下建立了社会支持与择业意向的因果关系模型。表3和表4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除了社会支持→职业兴趣→择业意向之外,模型的相关路径都得到了实证支持。其中,职业结果预期→职业兴趣→择业意向这一路径的显著性也对宋子斌和陈朝阳的研究发现提供了佐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的条件下,社会支持对择业意向的作用完全被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所中介传递。社会支持通过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结果预期作用于职业兴趣,最终影响其在旅游业内的择业意向。因此,本研究在上述方面的研究发现兼具探索性和原创性的特点。
  4.2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SCCT理论将核心自我评价作为前因,讨论其对职业结果预期、职业兴趣、择业意向等的影响。目前关于择业意向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SCCT理论框架范围内的核心变量上,少有对SCCT理论及相应的变量进行修改和扩展。本文基于但不限于SCCT理论,将自我效能扩展升级为核心自我评价,并加入了社会支持这一前因变量。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整合理论模型及其相应的研究发现,无疑会对职业选择理论的更新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SCCT理论产生于1994年,因此该理论对当代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解释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作为新一代的个体已悄然出现,其职业意向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本文以旅游专业大学生这一备受瞩目的群体为研究对象,首次以核心自我评价为前端因子,探讨其对择业意向的间接作用。此举是对SCCT理论和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研究的整合和创新。
  4.3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显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一般都能有效和积极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并且较之低自我评价的那些员工来说,他/她们更容易取得好的工作绩效。确保旅游从业或准就业人员有积极的核心自我非常重要,因为旅游业很多职位都是直接与客人面对面打交道的,从业人员的核心自我如情绪是否稳定等,直接影响对客服务质量优劣。因此,培养和鼓励有积极核心自我的大学生进入旅游企业,不失为一种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注重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多设置参与性强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核心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引导。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应优先录用具有较高自我评价并且对旅游业抱有兴趣的大学生,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已经进入旅游企业但核心自我评价偏低的大学生,可通过企业组织培训,提供职业咨询和自主学习培养等措施帮助其提高核心自我评价能力。在平时的实习和学习过程中,制定并且努力完成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从而获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应该得到更多更好的社会支持,如父母的支持、辅导员的鼓励、实习单位的认同和嘉奖等。
  今后,社会各界应该联手培养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他/她们对旅游职业进行积极和正面的预期。改善职业结果预期的方法有很多,例子之一便是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高等院校通过通力合作,缩小旅游人职人员的薪酬与其他行业(如金融业)的差距。再如,高星级酒店之类的旅游企业实际上给员工提供的某些福利(如免费工作餐等)是颇具竞争优势的,职业辅导老师等应当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强化专业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抱有积极和肯定的预期。这些措施和策略会对开发和管理旅游人力资源产生积极影响,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业内择业和就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缓解旅游用人单位人才短缺的困境。
  4.4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是横截面的,可能导致模型图中前因和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即择业意向)的预测效力夸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能被完全排除,但本研究已经采取了几种缓解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多个测量条目,对所有潜在构念进行测量,且这些测量条目的内部一致性,即可靠性系数都高于0.7(表2);其次,由表3可得,测量和因果关系模型都展示了可接受或优秀的拟合指数;第三,调查者匿名的方式减少了问卷填写阶段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另外一个局限性是研究假设没有在旅游管理专业以外的学生群体去检验。尽管如此,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在职业选择理论研究领域里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职业选择理论模型一般都是首先在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样本中得到成功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专业学生群体。为此,希望本研究假设今后可以用STEM和其他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样本进行检验。此外,未来研究需要考虑纵向数据的收集,选取不同地区、行业或文化背景样本等。这些举措非常有益于检验本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5结束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元中介职业选择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已有的社会认知职业选择理论之核心变量(如职业兴趣、职业结果预期、社会支持和职业选择意向)和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自我评价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有机整合。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  本文由wwW. 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别通过职业兴趣和结果预期对职业选择意向造成显著性间接影响的9个研究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研究假设都得到了支持性验证。本研究包括核心自我评价在内的诸多研究发现,填补了职业选择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或不足,为今后构建出更好的职业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主要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择业意向的前因和中介影响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有了创造性的探索和更深入的了解。本研究建议,通过影响和干预职业选择意向的前因和中介变量来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在业内的择业率和就业率。今后,旅游高校、旅游企业和大学生自身应共同努力,一方面努力重视和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加大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支持和帮扶力度,确保他/她们对旅游业抱有切合实际的期望和兴趣。笔者相信,这些思路和做法有利于增大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业内择业就业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业人才匮乏的窘境,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