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问题研究
论文范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专业范文8篇)之第五篇 摘要 :当前, 学界对弘扬爱国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四个自信、处理好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
关键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关,问题,研究,

中山大学录取分数线,麦子杰个人资料,姚记娱乐 pt88.vip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专业范文8篇)之第五篇

  摘要:当前, 学界对弘扬爱国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四个自信”、处理好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回应和解答,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弘扬爱国主义研究应该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处的时代内涵, 注重学理层面上基本学科概念的界定, 阐明爱国主义涉及的情感、观念、行为三要素之间互动转化关系及其变量等方面继续推进。

  关键词: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研究述评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当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内学术界依据新的形势特点研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献逐渐增多, 许多理论工作者已经开始将爱国主义的研究纳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和分析框架中展开。从全新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理解弘扬爱国主义, 能够推进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但从整体上来看, 对于新的历史条件的特征和要求的分析, 关于爱国主义的关键理论问题的把握, 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还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下本文将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分析, 系统梳理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问题领域以及基本观点评述等。

  一、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梦的研究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中国梦的提出为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学者开始着力研究、论证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这个问题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在逐渐增加, 然而质量上乘、能够在学术研究发展上作出推进的成果却不多。周中之认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本质的联系———从历史的发展看, 爱国主义精神孕育了中国梦, 而在当代, 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1]罗双燕认为, 纵观我国历史,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总是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伟业, 科学审视爱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 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神圣使命。[2]张一澍探讨了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多个概念间的变量关系, 比如教育主客体的状况及关系,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关系, 其中特别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 但中国梦在其分析中仅作为宏大场景, 没有成为分析论述的主要关系变量。[3]朱桂莲、樊彦鹏认为, 纵观中国人民百年来走过的民族复兴历史, 贯穿其间最清晰的主线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4]薛文杰认为, 中国梦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提供了新内容、新视角、新思维。[5]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截至2017年共有5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涉及中国梦与爱国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在高校相关学科点的教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上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简要概括为:首先对中国梦进行界定, 并从历史、学理、现实等层面分析中国梦的提出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然后提出爱国主义 (教育) 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对策。这些研究成果意义在于达成了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 所以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使中国梦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的价值引领和行动纲领。的确,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精神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从而形成理论上的自信。然而, 目前研究现状和形成这种理论自信的期待还存在差距。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术性不足, 具体表现在命题重复多、结论判断多, 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及在此基础上足够充实细密的逻辑分析和论证等方面。如果学界能够对一些政治学术话语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清楚, 会使文章的学理性更强, 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逻辑更严密, 论述更有说服力。值得振奋的是,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 并着力在学术概念上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刘建军认为, 为了推进爱国主义的学术研究, 需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学术辨析。而为了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把爱国主义研究从日常话语和宣传话语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6]吴潜涛认为, 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对我们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7]佘双好认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及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 只有在科学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8]在强化这样的理论自觉和学术期待后, 这几位学者进而深入探讨了爱国主义的相关概念界定、使用语境、内涵特征等学术问题, 形成了重要的理论进展。

  二、关于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内在关联的研究

  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统一关系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实践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制度保障, 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把这些基本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 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增强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 更广泛地凝聚共识, 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从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 研究成果大多侧重历史分析和作用机制分析。多数学者形成的共识是, 近代以来, 把爱国主义理想和追求同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幸福结合起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9]有部分学者从弘扬爱国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作用机制来分析, 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情感为内质, 以共同认同的价值为基础, 以理性要求为行动界限的一种精神, 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精神必然具有推动力、引导力和控制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更需建立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不断发展。[10]有学者全面概括了理解二者内在关联的八个方面。[11]2009年国防大学和西安政治学院联合召开了“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理论研讨会”, 与会学者认为, 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时代旗帜,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灵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爱祖国同爱祖国的社会制度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使爱国主义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而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要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

  总体上, 学界目前在分析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时, 运用的历史分析比较多;强调内在关联的本质时, 比较强调相互的实践作用机制, 与两种研究分析思路相对应的, 学术逻辑分析和跨学科分层次的研究分析略显不足。首先, 在讨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 欠缺对政党、社会制度、国家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当代政治学为西方话语垄断, 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在形成当代话语权的过程中更新改造不足, 提升话语权也恰恰是我们在今后论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时应当着力弥补完善的基础方面;其次, 在分析二者的关系中, 不能忽略对中观甚至微观层次的分析, 从爱国之情到报国之志, 必然经过社会制度的现实渠道和途径, 无论从局部个体还是全局整体都有一个社会主义认同的问题。简言之, 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视野中, 还是在现实的实践中, 都不能、也无法剥离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主义认同研究和教育, 是所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任务。抛开社会主义认同来抽象谈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抑或民族精神培育都是空乏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精神的研究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需要将伟大精神阐述清楚、大胆弘扬。稍早些的学术研究在论述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时, 大多所依据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论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吴潜涛认为, 党的十六大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 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13]2015年12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此之后, 学者们围绕“核心地位论”展开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论述。温静认为,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 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爱国主义自身特点的价值彰显, 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14]应当看到, 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实践在不断前进, 理论探索也从未停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必须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关于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李忠军认为, 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整体逻辑———中国梦铸牢科学信仰, 指引铸魂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 明确铸魂规约;中国精神铸就精神家园, 创生铸魂动力。[15]这三个概念都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非常重要。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把爱国主义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层次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最深层次、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6]这种定位在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和反映。张军党认为,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途径。[17]梁庚立认为,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重要基础和动力之源。[18]李心记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都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9]

  认真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核心的爱国主义, 同样需要从丰厚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源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相互关系的论述一直比较丰富。赖雄麟从情感、道德、政治文化三个层面, 全面地解读和阐释爱国主义内涵, 论述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20]张一澍注意到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认知疲劳、教育内容和手段不接地气的状况。[21]刘志琴认为, 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 是超越地区、民族、制度和国界, 在全世界华人圈中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两大课题。可以说, 在众多的文化问题中, 以这两个问题最有普遍意义和深入人心。如果把这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而又作一番学究式的考察的话, 会发现这里有个差距, 那就是爱国主义虽然是历经千百年陶冶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但当下谈论更多的是现代政治观念。[22]这个观点发表于20多年前, 但到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思考的学术价值。

  四、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愿景, 而在实现这个愿景过程中还存在着现实的挑战和困难。除了台湾问题需要解决, 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国国家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如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活动的冲击和影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论断, 根据新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 弘扬爱国主义的急切现实要求, 需要认真分析和回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棘手问题。在当前的学术文献中, 将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理论和现实分析的研究还不够, 而且主要集中在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 爱国主义情感、认知和行为如何发挥作用, 基于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的学理研究仍然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过程中,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辨析从未停止。潘亚玲经过梳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西方文献, 认为, 虽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中都包含了对国家的强烈忠诚和热爱, 但意义上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就其本质而言, 民族主义不过是爱国主义的一个变种而已。[23]马得勇通过对截至2012年的国外近期实证研究得出了与之前相类似的结论:民族主义情感是一种盲目的国家优越感, 它带有对外部群体的蔑视和排外倾向, 并具有对外部群体的支配感, 而爱国主义是一种健康的、建设性的、宽容的爱国情感, 未必会导致排外倾向和支配倾向。[24]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讨厌和排斥“他者”的“民族主义”, 不能把开放包容的爱国主义引入歧途, 将爱国主义动员凝聚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五、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正当性、必要性和操作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论述较多, 也相对形成了一些共识。概括起来, 在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关系问题上, 学界普遍认为, 全球化的发展使爱国主义必须重新考虑时代背景、内涵和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并不过时,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了危机, 也带来了挑战, 因此基于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的逻辑分析框架下, 自然而然地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刘建军在《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2012) 一文中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即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感情等不同方面冲击和削弱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但爱国主义依然有存在的合法性, 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和强化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民族国家继续存在并仍然是大多数人认同和归属的主要共同体, 民族文化能够继续存在并且依然是民族认同所系。[25]辛向阳在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主义思想中概括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6]如果说稍有不同, 是不同学者在使用学科范式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如陆华从伦理学的学科范式分析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提供充足的伦理供给[27];许洁从政治学角度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民族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逐渐淡化, 对此, 理性的爱国主义建构应该是基于本民族符号系统诠释的基本价值观念, 并以此为路向形成凝聚公民向心力的政治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主义和制度认同的有机融合。[28]

  这些成果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问题, 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 就是存在部分学者将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简单等同的现象, 所以大量的文献是在谈论全球化时代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问题。从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教育, 主客体得到了明确的限定,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里, 一般的是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师生, 在这方面开展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很多, 如王雯姝曾全面概括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阈”。[29]但是在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景更加广阔, 任务更为艰巨, 要求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概念作出必要的区分, 这也是目前研究现状中欠缺的内容。其二, 是当时学界在考虑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献中, 缺乏往前走一步、转换视角、拓展思维空间的勇气。具体而言,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学者大多停留在自身关注的视角上, 以“我”为出发点和着力点, 将我国的爱国主义界定为全球化影响的客体, 在国内坚持辩证思维的社会学科研究方法情况下, 却缺少辩证的主体意识, 对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力量的中国可以为全球化的世界带来何种贡献审思不多, 缺少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 而这一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得到了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 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这样的观点直到最近在学术文献中才逐渐有所反映, 如有学者开始论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30]这实际上引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在全球化与爱国主义辩证关系的研究中, 如果少了国际主义这个理论视角, 就缺少了理论纵深、政策视野和实践维度。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烈变化, 邓小平同志根据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埋头实干, 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逐渐淡出国家意识形态, 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关系的学术研究不多,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文献, 从***年至今, 只有19篇学术文章, 除1995年 (4篇) 、1997年 (2篇) 以外, 其余每年只有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有学者关注到了这种现象, 提出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的研究是一个迫切和重要的课题, 如冯昭奎认为, 新中国建立以来, 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 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不能不承认,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已经从我国学术界和传媒“淡出”, 在对外关系中以民族主义取代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有所抬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 陆续有学者注意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在世界舞台上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需要重新界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内涵。

  面临当前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处理到具体的学术问题需要表明立场时, 学界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论述各有侧重。一种观点强调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趋势挑战着民族主权国家的界限, 诸如国际的广泛密切合作及环境气候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暂时将爱国主义搁置一旁;另外一种观点则更强调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现实及其根本利益, 认为当前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 在民族国家上升期要求超前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太不合理。这两种观点的问题都是割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关系的顾此失彼、孤立片面的表现。

  总之, 围绕新的时代特征和形势任务, 学界及时、深入地研究了弘扬爱国主义的相关重大问题, 深化了研究视阈, 积累了学术资源。下一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其一, 继续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处的时代内涵, 包括国际国内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影响, 保持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形成基本的形势判断。其二, 注重学理层面上基本学科概念的界定, 以坚实准确的基本概念构建爱国主义理论大厦, 以指导实践。其三, 加强对爱国主义涉及的情感、观念、行为三要素之间互动转化关系及其变量的研究, 从学科研究层面上注重心理学、行为学、民族学和人学等不同学科的交融综合。其四,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这其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 其包含的社会主义认同问题、国际主义视野问题和中国精神培育等问题阐述不清楚, 是造成当前理论困境和实践偏差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周中之.论爱国主义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6) .
  [2]罗双燕.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的历史审视和现实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 2015, (4) .
  [3]张一澍, 王永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 2015, (2) .
  [4]朱桂莲, 樊彦鹏.“中国梦”与爱国主义[J].学习月刊, 2013, (13) .
  [5]薛文杰.中国梦与爱国主义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

点击查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专业范文8篇)其他文章
    大勇,杨增岽.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德育),2017(11):57-6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200428/185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