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文化毕业论文 > > 论道家的审美理念与现代和谐设计(2)
文化毕业论文

论道家的审美理念与现代和谐设计(2)

摘要:总之,道家的审美理念强调个体体验,强调美的外在客观性和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尺度是遵守道的本意――即外部的和谐与内心审美观的完美统一。 三、道家审美理念对现代和谐设计表达
关键词:道家,审美,理念,现代,和谐,设计,设计,主体,审美,意识,

国家公务员网上报名,莉吉特,吐槽大会第一期完整版

  总之,道家的审美理念强调个体体验,强调美的外在客观性和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尺度是遵守“道”的本意――即外部的和谐与内心审美观的完美统一。

  三、道家审美理念对现代和谐设计表达的意义

  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和谐设计。因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美学的重要原则。设计元素的组合、排列和运用,要体现出一种美,就必须是和谐的。“过”与“不及”不仅是事物发展的“非常态”,也是对和谐美的破坏和解构。

  和谐设计的产生和出现,不是设计发展上对概念的营造,也不是设计文化中某种突然而至的别出心裁,而是当代设计对美的境界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念上的拓展。

  设计要表达一种理念,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因为对美的尺度理解的差异,设计者难免见仁见智。虽然美作为人类认识和创造的一种性质,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客观的美是存在的。如何做到主观审美与外部客观美的和谐统一是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设计的惟美原则不仅要求设计者对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有个不断的把握,而且要促使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把设计中美的真谛表达出来。

  道家的审美理念无疑对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思想素材:

  第一,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中对“生态美”和“自然美”的主题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疯狂报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如可耕地的减少及土地的大面积沙漠化、饮用水污染、动植物的急剧灭绝等等,使得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不仅仅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具有现实的意义。设计要回答现实问题,要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完全可以在道家的审美理念中找到“完整的素材”,并加以创造,以实现设计主题的“意向”、“语言”以及“色彩”表达。

  第二,道家注重个体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艺术审美的“张力”。设计的目的在于设计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不仅在于设计者自身的审美风格和审美高度,而且也顾及欣赏者的眼光和审美情趣,达到二者在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这就有一个艺术张力问题。工业革命所导致的集权化和艺术品的批量生产,使得“艺术品的美”成了“群体既定原则”下的产物,个性的审美需求被大工业漠视而得不到伸张,艺术品的美学张力让位于对利润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现代设计因缺乏审美张力而显得空洞苍白,或者仅仅是某种符号的“布局”。道家的审美理念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对个性审美体验的追求,无疑为现代和谐设计的尺度把握和脱离大工业压制的个性审美张力的拓展,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第三,道家“无为”、“不争”的素朴之美,为和谐设计表达“质感美”提供了别出心裁的比照尺度。质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现代工业社会使得设计的手段和工具更加先进,对“人造文化”的营造更加到位,这种营造成就了设计的“某种绚丽与张扬”,但是与人内心渴求自然状态的“质感美”意向却越来越远。道家的素朴之美在喧嚣的工业社会为设计者提供了别出心裁的设计路径和心理意向,使得他们能在色彩、造型及整体布局上“黑白大写意”,显得简约而大气,从视角上和意境上表现出古朴的“质感的自然美意向”。

  第四,道家对美的境界追求的神异性拓展了当代和谐设计的艺术审美境界。艺术作品,所可表达的只是艺术表面的“形”;不能言传的是艺术内涵的“神”。设计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和把握,不仅是对现实事物美的参照,而且要依照这种外在的“客观美”,把审美和表现美的手法以及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惟有不断创新,设计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性。庄子认为“美”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两忘,产生一种新的境界。他对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逍遥游)的描绘,为现代和谐设计追求全新的境界,真正做到张扬与平和、豪放与婉约、现实与意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指导,拓展了设计的艺术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8年版。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3、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4、王国胜:《试论庄子人生哲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论探索》2006年第1期。

  5、孙殿玲:《庄子审美欣赏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