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文化毕业论文 > > 论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毕业论文

论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摘 要: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认同教育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即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遵循五大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
关键词:文化,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文化,同是,大学生,

郑州验房师,狂热者v600,笔记本wifi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 要: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认同教育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即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遵循五大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必须始终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认同; 社会建设

  一、深刻认识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认同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认同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认同的支撑。

  1.文化认同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认同形态和文化认同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认同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认同、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伟大旗帜下。

  2.文化认同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认同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认同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认同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认同旗帜,在世界文化认同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认同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和谐的文化认同

  丰富健康的文化认同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认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认同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

  我国文化认同是在面对国内外新的变化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回应和自我的创新。因而文化认同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当前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继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两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者往往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不到真正的创新,文化激进主义者则往往否定传统文化的一切,没有继承的创新也只是空穴来风。针对上述两种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做虚无主义者,也不走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的极端。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特点,文化认同就是要吸收各种文化资源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保持自己的特点。

  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认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总之,在文化继承问题上要克服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文化的僵化、教条倾向――照搬照抄,二是对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倾向――各取所需。在文化认同上也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对文化的修正、歪曲,二是对文化观点的随心所欲。文化继承与创新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与中国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要求是:首先,文化认同要能够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不是错误地误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其次,文化认同要能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指导。最后,文化认同要能够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问题。

  2.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

  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主张,对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主张。但是,这种科学的理论态度,并没有在文化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贯彻,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本土文化偏少,而西方文化比重偏大。二是对人文文化重视不够,而对科技文化过于偏重。三是在人文学科里,备受青睐的是那些容易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英语、法律,而备受冷落的是那些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学等。

  3.文化认同与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存在,我国文化认同的多种矛盾仍然突出存在:一是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四是文化体系尚不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五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严重不足。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文化认同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往今来,不同的学科或流派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看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因此,正是通过对对象民办的改造,实际上人才开始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由于人有意识的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而且使自然界也具有了人的意义,即文化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文化的本质提供了如下启示:首先,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力为基础,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人。其次,文化不同于自然,就如人不同于动物,然而自然物一经人的实践活动的介入,成为人的对象物,它便打上了人的印记,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并集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显然,人化的自然凝聚着文化的意义。最后,自然界的人和人类自身的文化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促进的,由于人是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然和全面发展,是评价文化认同发展的最主要的价值目标。

  当代中国文化认同,既要立足于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首先之要立足于中国,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着眼于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利益服务。

  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认同。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认同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认同的先进性,才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效地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最根本要求。在文化认同的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这一点要理直气壮,决不能含糊。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不可能避开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文化上排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指导思想,其方向性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文化建设,决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丢掉了这一指导思想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问题完全意识形态化固然不对,但无视文化问题的意识形态性也属片面。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承认不承认是一回事,怎么对待是另一回事。我们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决不意味着否定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这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最基本的保证。

  2.文化认同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