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MBA论文 > > 浅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MBA论文

浅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民营银行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直观地说,凡不属于政府或国家直接经营的银行均可视为民营银行。从这个意义说,民营银行与所有制没必然联系。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营银行? 众所周知,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是产卡义,而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是我们的国家
关键词:浅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难点,对策,民营,银行,一个,

人猿泰山h,孔艺萌,林紫薇和包玉婷

  民营银行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直观地说,凡不属于政府或国家直接经营的银行均可视为民营银行。从这个意义说,民营银行与所有制没必然联系。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营银行?

  众所周知,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是产卡义,而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是我们的国家。因为金融交易主体有了明确的产权,所以就有了明确的利益边界及其选择集合,并有了明确的收益预期,从而拥有了充分的积极性。欧美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背景是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市制度,通过不同产权形式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自发生长起一种有效率的金融制度和合约安排;中国的金融制度则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结畸形,国有金融垄断,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资产低下和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因此,如果不改变银行的所有制产低下和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那么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的是我们的国家。因此,想改变银行的所有制性质或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状况,仅是要求国家不直接参与经营,这种形式的民营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就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意义的民营银行必须是完全民营的,至少是非国有经济控股的,而且最好是没有政府(财政)参股的银行。这样既有利于明晰银行的产权结构和责任主体,又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干预对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真正意义的民营银行不是私人钱庄式的,而是完全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组建的法人组织,同时还必须具备规范的市场准入和完善的退出机制,并接受严格的外部监督,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主体。在不断的深化和改革中,一些阻碍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已经被化解消融了,但仍有一些老的和新生的问题是目前我们必须关注的。而纵观境内外民营企业的运营,我们需要关注这么几点:

  1、民营企业的定位、市场准入与监管机制

  银行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因而人们投资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银行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因为银行的破产倒闭将使存款人遭受损失,并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在中国的民营银行,这些都直接与中国的监管机构挂钩,与中国的国情相鸣,所以这三条一并论述。

  民营银行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的问题。民营银行的概念不能界定,发放银行牌照时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理论界关于民营银行概念的讨论主要分为三个视角: 第一,产权视角。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即为民营银行。第二,资产结构视角。民营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第三,公司治理视角。民营银行应建立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模式。以上三种视角虽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营银行的含义,但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将民营银行与其他银行完全区分开,并突出民营银行自身的特质,目前银行业市场内许多银行也具备以上三种性质,因此,给出民营银行的准确概念是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外,民营银行发展是否应借鉴国际经验及其模式的选择问题。我国的银行发展模式借鉴了许多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发展民营银行是否仿效西方国家的案例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西方国家民营银行的发展路线与我国是背道而驰的,是否存在借鉴意义需要审慎思考。

  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后的监管问题。市场准入后民营银行的发展格局将会呈现三个特点,数量多、分布广以及普遍扎根基层。我国民间资本犹如冰层下的暗流不断涌动,民间借贷的繁荣便说明了这一问题。一旦破冰之后民营银行极有可能会一拥而上,这种现象不是局部而是全国性的,而且民营银行普遍会设立在竞争少且金融稀缺的基层,甚至是农村,并以此为基础向外扩张。民营银行的这一发展格局,将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提出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内对银行起到直接监管作用的单位是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此外地方的金融管理办公室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这种监管格局恐怕难以完成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任务,首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只设立至省会城市,对于基层民营银行的监管鞭长莫及;其次,人民银行虽然有基层的县域支行,但还不能覆盖乡村范围,加之人民银行的基层支行不能涉足地方金融管理事务,只能从事调控、汇兑、统计等工作;最后,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更多的是维护本土金融机构的利益,使其服务地方经济,而不应是严厉地监管他们。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此多的民营银行的监管将会付出巨额的监管成本,如何处理好民营银行的监管效率也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2、关于特权集团介入与内部人控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尼的银行业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的,效率非常低下。80年代初印尼开始放开民营银行,但由于特权集团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大规模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他们成为印尼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特权集团介入民营银行所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寻租这么简单,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金融系统的崩溃。

  在开放民营银行时,特权集团的介入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很多大企业或利益集团利用特权开办银行,从而产生一批家族式银行,这很可能会拖垮整个金融系统;另一种是,在民营银行准入过程中,由于审批权掌握在某个部门手中,这往往会导致寻租现象,权钱交易不可避免,这就使很多不具备开办条件的银行产生,从而埋下金融隐患。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民营银行的失败,甚至由于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民间,由民间自发组建,其在股权安排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股权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少数人控制银行;另一种情况时,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他们彼此以来又相互冲突,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与特权集团相仿的则是内部人控制。由于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民间,由民间自发组建,其在股权安排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股权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少数人控制银行;另一种情况时,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他们彼此以来又相互冲突,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

  3、关于存款担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