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MBA论文 > >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浅析
MBA论文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浅析

摘要:柜台是客户办理业务最基本的平台,而柜台业务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银行系统的广泛应用,银行不断推出的产品使得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柜台业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防范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柜
关键词: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浅析,柜台,客户,办理,业务,基本,

伟人的名字,万劫不复非非一粽,欧若拉公主149

  柜台是客户办理业务最基本的平台,而柜台业务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银行系统的广泛应用,银行不断推出的产品使得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柜台业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防范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柜台业务操作风险成为摆在各家银行网点很重要的课题。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柜台业务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必须对柜台业务的操作风险保持高度的重视,从自身出发积极防范。

  一是从思想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柜台业务,普遍上存在着对业务风险的麻痹大意、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思想。有不少人认为柜台业务是“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对于柜台业务来讲,这种想法是致命的。柜台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客户每笔业务的完成,中间连接的是客户多种多样的资金供求和业务联系。柜台操作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于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真正弄清不同业务的风险点。在办理业务时要准确辨别,有条不紊。对公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所收取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在我行印章的相符性等;对于个人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替客户代签代写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风险点,并做到时时防范,是远比快速熟练掌握交易技能更重要的。

  三是严格执行银行的各项柜台业务操作流程,严厉禁止违规操作。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都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实践操作和不断检验才形成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有很深刻的风险防范措施贯穿其中,不能轻易打破。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按照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既是对客户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负责。

  四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均衡。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双人临柜、双人复核,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不是完全消灭了风险。会计和出纳人员要切实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严格授权审核,把授权工作落到实处;设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奖优罚劣的硬性手段,减少和避免失误的发生。

  五是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既要强化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营造严肃认真的工作环境,又要加大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员工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振奋的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确保商业银行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贯彻执行,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确保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目标是管理的方向。《COSO内部控制统一框架》首先强调的是内部控制目标。也就是说,没有预定的目标,谈控制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操作风险管理而言,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还要有一个重要的理念“管理结果不如管理过程”。

  操作风险管理是一系列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的集合。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旨在解决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问题;以制度作为准则,对每个流程、每个环节、每个重点“精梳细理”地衡量,在应变中不断修正,进而“点铺成面”,从流程上系统地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一、问题及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通俗而狭义地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为员工违规操作的可能性。

  对于外部,被人民银行、保监会、法院、税务等相关监管部门罚款是由于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造成;对于内部,由于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章占操作风险成因的90%以上。商业银行在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中发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

  1.虽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规范操作,没有按规定留下记录(证据、档案)。规章制度的遵循性较差,且多数属于“减程序”或“逆程序”操作。

  2.虽然对制度的执行有了监督检查,但“屡查屡犯”、“此伏彼起”,同一问题在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重复发生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多个环节、多个部位同时、连续、长期违规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较为突出。高频和共性问题,多数属于浅显而简单的、不良习惯类的低级错误。

  3.虽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有严格整改要求,但多是“就事论事”,缺乏“举一反三”主动、持续的改进机制,缺乏严格的跟踪、问责机制,“违规成本”较低。管理疲劳,惩戒乏力,是对“屡纠不改”行为的姑息。

  可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执行力以及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等。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例如:部分制度没有进行应有的整合和衔接,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风险点的控制规定存在缺项;部分制度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未能及时更新完善,在实际执行中发生脱节;部分制度传递渠道不畅通。包括从上往下制度传递渠道和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通道,渠道阻滞狭窄,信息传递不全或走样,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不畅通的渠道影响了执行力。

  二是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是员工行为准则和业务操作规范,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执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根源在于,一是员工缺乏遵守制度的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组织结构不合理,员工操作权责归属不清;三是人员未得到必要的培训,履岗能力不适应岗位职责要求;四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没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导致分工不合作;五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关键和重点以及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没有根据风险程度进行差别化监控。

  三是内控机制不够严谨。执行的前提是目标和方向,基础是具体标准和数量指标。没有清晰而专注的内控战略,今年换一个平台,明年换一种体系,战略和目标的传递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导致执行层面不了解所要执行的命令。内控机制不严谨是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同时,“不管过程,只要结果”的错误观点依然存在。对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踪不到位,持续改进机制的缺乏,使得内控管理的闭环无法向上、向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