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探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摘要】大学新生入学后,适应问题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文章从自然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六个方面阐述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又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应该从宏观(高等学校)、中观(教师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探析,摘要,大学,新生,入学,

厦门公交车路线,香坂朝海,形美维体茶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后,适应问题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文章从自然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六个方面阐述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又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应该从宏观(高等学校)、中观(教师、家长和学长)和微观(学生)三个层面来共同来承担。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97-01
  
  1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自然环境适应不良这主要是指大学新生对学校驻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貌等)、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等情况的适应。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都习惯了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初来乍到一个与家乡情况完全不同的地区学习和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不适应。如南方的学生到北方上学、西部的学生到东部就读,这种剧烈变化的自然环境适应对他们而言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学习环境适应不良由于高中与大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上的差异,一些新生对大学学习有时感觉不适应。在授课方式上,习惯于高中那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大学自主性“启发式”教学;在上课模式上,习惯于听小班课难以适应于听大班课,注意力有时不集中;在授课内容上,习惯于接受高中“少而细”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知识,有时跟不上节奏;在时间安排上,习惯于教师安排,难以适应大学自主安排,课外一时不知道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在思维方式上,局限于所学专业,思维扩散不够。
  1.3生活环境适应不良新生入学前对大学生活有各种憧憬,但入学后发现憧憬与现实情况有差距,感到有些不习惯。首先是个人起居不习惯。一些新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不适应学校统一起居的要求,原本在家独居一室时,过着的那种自由舒适的生活方式已被改变。其次是生活自理不习惯。现在的新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些新生在家学习时生活事务基本上被父母包办,没洗过衣服、没打扫过卫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日常生活琐事不屑一顾。
  
  2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气氛等,对大学新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来自城市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人际交往的信心和主动性要明显高于其他新生。
  2.2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势必造成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另外,随着社会就业难度的加大,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而追求高分数,放弃其他一切活动。
  2.3社会角色的影响刚跨入大学的新生,尽管心理水平与高三时差别不大,但社会角色却发生了质变,无论在别人或他们自己眼里,都被看成懂礼貌、讲文明、言行举止得体的青年大学生,可大学新生毕竟涉世不深,认识常有片面性、肤浅性,易冲动、经受不住挫折,意志不够顽强,评价人和事不够客观公正,这种心理水平跟不上社会角色变化而形成的矛盾,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
  
  3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路径选择
  
  3.1宏观层面:高等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和统筹安排
  3.1.1准确定位适应教育高校应把新生适应教育定位在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教育,从而拓展适应教育的视野与空间,较好地应对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不适应现象。
  3.1.2合理安排课程尤其是第一学期,应安排难度适中的基础课。课时上应安排适中,既不能太多,增加大学新生的思想压力,又不能太少,让大学新生感到无所事事。在第一学期还可以安排关于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有必要开设关于学习方法的选修课,例如,北京化工学院在大学新生中开设了《高等学校学习方法论》选修课。该校开设此课后的调查表明:88%的大学新生认为这一课程很重要或重要,12%的大学新生认为可以任选,无人认为不重要。
  3.2中观层面:教师、家长、学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3.2.1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任课教师应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实施教学,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课程难度上,既不要因太难而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不要因过于简单而使其产生懈怠心理。
  3.2.2辅导员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班集体的建设首先,辅导员一定要抓好大学新生群体必须达到的学习、纪律、体育、卫生等目标和群体共同遵循的行为、品德、思想等规范的制订,通过组织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来贯彻落实这些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并在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实施的过程中,促成大学新生群体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行为风气。其次,辅导员必须注重具有核心作用的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选择政治素质好,业务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大学新生担任班团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班团干部的能力,逐渐形成教师指导下的以班团干部为核心的班级管理体制。
  3.3微观层面:学生本身自我适应没有奋斗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会客观地定位自我,科学地规划人生,树立崇高的想和坚定的信念。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现实可行性制订近期和远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实事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神。大学新生只有在新环境中尽快树立自己新的斗目标,才能找到新的动力、焕发新的活力;在大学新的坐标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主动接纳自己,将会极大地影响新生的适应过程。大学新生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