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选择及支持体系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选择及支持体系

摘要:[摘要]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必须以国有企业总体特征和现实条件的剖析为基
关键词: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理论,选择,支持,体系,

充能的聚焦水晶,南昌分类信息,逃学小威龙

  [摘要]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必须以国有企业总体特征和现实条件的剖析为基础。由此,文章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跨国经营方面的无效性,指出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才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跨国经营的理论选择,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构建一个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体系。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4-0179-04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一条重要建议被写入“十五”计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背景
  2011年9月6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超3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中国2010年对外直投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近20多年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列相比,与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和在海外投资的比例一般为1:1.2相比,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既是一个大趋势,也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资源的企业,面对许多来自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的跨国企业的竞争,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基于“走出去”战略实施跨国经营更是历史必然,其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都无退路,不可能置身度外。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性大市场中,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也是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经途径。由此,我国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跨国经营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问题,因为,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角,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各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中国企业就必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以使其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营经济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各类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大型生产性国有企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国际信托公司等。据统计,在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差不多占到了80%,其中不乏一批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尔等在国际市场上小有名气的国有企业。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可脱离中国国有企业的总体特征和现实条件。
  二、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选择
  (一)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大都是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此外,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在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模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者根本无利可图(Hymer,1976;Ethier,1986)。
  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对于正确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垄断优势,因此,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传统理论的这些观点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经常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已拥有的竞争优势去谋求利润或其他资源,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的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即技术在本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国际技术外溢(即技术通过国际贸易等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使别的国家逐渐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Jaffe,1986;Levin et a1,1987)。而

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其作用呈下降趋势(Au-dreutsch & Feldman,1996)。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靠近技术的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
  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几位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显然,这些国家均是世界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发源地,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表明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选择: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近几年来,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强调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具备一定优势的跨国公司理论在指导中国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跨国经营方面不具有适用性。其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当前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是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对企业干涉过多,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
  第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缺乏规模优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海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占到84%,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到5.3%,平均每家的投资额才14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单一投资项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
  第三,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较低。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第四,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呈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国企的跨国经营中,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使得委托人(国家出资人)和代理人(海外公司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越位”问题将严重侵蚀国有资产。
  第五,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既熟练掌握外语又熟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又了解和适应国外的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度、利益集团等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总之,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选择是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三、构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理论分析表明,缺乏优势的企业同样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验,并逐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关注进行跨国经营的条件,更要关注如何通过跨国经营增强竞争优势。笔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要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努力来构建一个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体系。
  (一)宏观管理体制支持体系
  政府应为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完善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宏观管理体制支撑体系。主要是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及时获取权威性的政策咨询服务;应加大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跨国企业发展;落实企业的跨国经营自主权,尽快使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经、外事审批权和资金融通等自主权,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等。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支持体系
  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体,国有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力和活力。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要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建立国家授权的非政府性投资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国有控股公司,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国家、投资机构、国有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如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从而克服“所有者缺位”等问题;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通过境外上市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推动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三)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理念支持体系
  国有企业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尤其应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认识到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止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并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四)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策略支持体系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国有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如海尔在其成功的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选择的关键环节是价值链上基本活动的最后两个环节,即市场销售和服务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上,海尔一方面通过大规模销售服务,逐渐建立起遍及全球的组织网络和维修服务网络;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树立“高质量服务”的信誉,将品牌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
  (五)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人才支持体系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既通晓外语又熟悉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获得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因此,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要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财务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三要大力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国有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进程中,要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
  (六)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创新支持体系
  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没有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没有核心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将很难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甚至末端化问题将始终不能解决甚至会更加突出。因此,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就成为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同时,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国有企业要进行海外并购,参与国际品牌竞争,就必须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必须要注重世界驰名品牌的塑造。通过品牌战略创新,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是增强国有企业海外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进程中,应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