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吉林地域文化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角色问题探析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吉林地域文化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角色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摘要: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双重特性,它区别于传统的新闻形式而独树一帜、蓬勃发展。其所在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等对其节目形式有着其较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域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重要性问题,并力求
关键词:吉林,地域,文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角色,问题,

户县新闻,肝硬化患者的饮食,pvc上市公司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具有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双重特性,它区别于传统的新闻形式而独树一帜、蓬勃发展。其所在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等对其节目形式有着其较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域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重要性问题,并力求探索人文精神在吉林电视民生新闻中的重要角色,并使吉林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规范性及地域性的特色,打造精品节目。

  关键词:新闻受众 文化地域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种解释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新闻的改革也加快脚步,电视媒体越来越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审美需求,于是,产生了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1]吉林地方电视台也推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新闻节目,并将吉林地域所特有的文化气息注入民生新闻的选材、节目形式以及言语方式等方面,很好的引领大众审美,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一、普通话与东北方言文化的结合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语言,而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的形成过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有着各种影响。”“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2]吉林地域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里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因此,吉林地域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传统使得吉林文化不排外,吉林人热情好客,乐于交流。广播电视新闻面向的是全体社会大众,因此,普通话是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无阻碍传播的保障。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各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作为基本的播音主持用语。《吉林新闻联播》是吉林电视台创办最早的新闻主打栏目,新闻主播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传达吉林省的时政、经济、文化要闻及重要社会新闻。

  除此之外,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推广普通话,只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场所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交流工具,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有特色、有市场的方言节目并非一定不可办。

  古人说过:“言语不通,系乎水土,亦如习俗。”[3]因此,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风民情,也体现了一定地域的文化特点。吉林方言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藏猫”、“光棍”、“装蒜”等方言词语运用到方言节目中,更加生动、形象。

  二、吉林地域文化与民生新闻取材的融合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被人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功能,具有生活化、科学化、文学化等特点。观众之所以喜爱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取材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相契合。

  吉林地方电视台的话语素材选择上具有“原生性”,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也大有不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乡土气息,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风俗习惯,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文艺、信仰、时令习俗、禁忌等等。

  吉林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心态,吉林人大多豪爽、好客、重情义,民风淳朴,具有浓厚的乡情意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之间很少有往来和沟通,而老百姓又希望了解彼此的生活状态,因此,受众的需求与电视的理念在此达成一致。吉林地域比较封闭,长期以来以狩猎和游牧为生,之后转为农耕文化,因此,吉林人比较强悍,性格豪爽、热情。《守望都市》、《说实在的》等节目将吉林地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注入到新闻中,选择诸如邻里纠纷、家长里短、伦理道德等内容的新闻,用平实、朴素、易懂的语言使新闻更具有感染力,更贴近民众生活。

  三、民生新闻中吉林地域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当然也应该允许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吉林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分支,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吉林地处东北地区中部,地理环境独特。吉林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吉林人重情义,具有团队主义精神,乡情意识浓厚。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生新闻的选材、节目定位、价值取向等。我们在将地方文化元素加入民生新闻制作的同时,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审美导向性等特点。不能将所有的新闻都“故事化”,也不能将“故事化”的新闻不加选择、“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屏。如在报道一些家庭纠纷等新闻事件时,当事人有时会出现互相辱骂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这些都是违背了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因此必须加以技术上的处理,淡化矛盾冲突的画面。另外,不能将方言土语不加选择的运用到节目主持中。新闻毕竟是严肃的,一些主持人对新闻采用情绪化、主观色彩过浓的表达方式,一些过于方言的语言便不自觉地运用到新闻主持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坡坏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也容易造成语意理解上的困难。

  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应该考虑本地域的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取材的资源。方言元素的适当加入也使民生新闻更具有地方特色,并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和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新闻的特性,不能为了地域化而生硬添加地方元素。总之,民生新闻作为当下中国媒体景观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应将地域文化与新闻的实效性相结合,注意到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从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为切入点,找到相应的民生视角,与优秀的地方文化一并添加在民生新闻中,打造精品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进而提升地方电视媒体的总体实力。

  参考文献

  [1]朱寿桐:《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中国电视,2005(12):16。

  [2][英]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4:139。

  [3]李光庭:《乡音解颐》,(卷三)·言语,中华书局,1982。

上一篇:试论新闻的想象与真实文学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