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

摘要: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任敏卿(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福建福州350001)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和新闻传媒业的变革,公众对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新闻从业人员作为各类信息采集、加工与发布的主体,在头顶“无冕之王”
关键词: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论文,

ps8.0下载,中国农产品,朴有天女友maybee

  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任敏卿(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福建福州350001)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和新闻传媒业的变革,公众对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新闻从业人员作为各类信息采集、加工与发布的主体,在头顶“无冕之王”光环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职业压力。当压力长期得不到纾解,职业倦怠便不可避免。但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福建省对该课题的研究也很匮乏。本文主要以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Burnout Invento)为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心理健康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因工作过度紧张导致个体出现疲乏、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现象。[1]据调查,在一些媒体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相当数量的新闻从业人员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状况:经常感觉疲惫、对工作缺乏热情、感觉工作没意义没前途、工作效率低等,但他们大多不明原委,或怨天尤人,或暗暗自责。一位新华社记者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在高强度采访中出现的反应:“在十运会长达18天的紧张报道中,由于过度疲惫导致失眠、焦虑,我曾数次产生倦怠情绪,觉得报道激情被逐渐耗尽了……。”[2]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状况,本研究选择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福建日报》、《福州日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华广网等媒体单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社会支持量表,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逐一检查,采用SPSS 15录入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总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其中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为92.4%。

  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总体分析及其特征

  本研究首先对462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表1-1),结果显示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各因子得分基本在健康水平以下,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具有极其显著差异性,强迫因子最高得分4.83分,抑郁因子最高得分4.62分,焦虑因子最高得分4.70分。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情绪衰竭总均值2.6571、去个性化总均值2.6524、低效能感的总均值3.8730,显示职业倦怠在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中较为普遍。其中情绪衰竭轻度为10%,中度为78%,重度为12%;

  去个性化轻度为17%,中度为66%,重度为17%;职业效能轻度为21%,中度为62%,重度为17%。中度倦怠占相当比例,略好于研究假设,其中情绪衰竭显现极其显著差异性,去个性化与职业效能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数据统计表明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十个因子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呈显著相关性,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已经在心理健康指标中得以体现,说明职业倦怠是引发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本次研究中职业倦怠的程度可能会更高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人即使有职业倦怠但并没有意识到;不排除一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后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而调查数据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在情绪衰竭、职业效能两个维度上,轻度之比是1:2,可见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有情绪衰竭的问题,而不愿意承认它已干扰到正常工作。

  二、不同背景下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

  这里主要探讨不同变量背景(包括性别、在编与否、职称、媒体性质、职业领域)下,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整体层面以及各分层面上的差异情形。对各个背景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主要选用有明显差别的数据进行概述。

  (一)性别差异

  由表2-1可知,不同性别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职业效能上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性在上述两项的得分均高于男性,在去个性化因子上没有差异性。社会支持方面,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性。

  一项世界性的调查显示,新闻职业女性往往有着严格、完善的从业标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旦目标受挫,异常心理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加之新闻报道是体力与脑力双重消耗的工作,先天因素决定了女性在体力上逊于男性,所以更容易发生职业疲劳。造成女性职业倦怠高于男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性别偏见,在进入高级管理层的门槛上女性遇到更多限制,上述情况直接导致女性比男性较低的成就感,从而诱发情绪衰竭、职业效能降低等症状的产生。

  (二)在编与否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2),在编与否在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整体层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职业类型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倦怠的职业效能上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性,不在编人员比在编人员情绪衰竭更为严重,表现出非常普遍差异性,职业效能更为低下,表现为极其普遍差异性,在去个性化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不在编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倦怠状况比较明显和突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度也更低。

  “无冕之王”是对记者的尊称,用来形容这一职业的崇高与神圣。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媒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用人制度采取全员聘用制,定岗定编,考核施行定额管理,加上频繁的节目改版、广告效益挂钩、新闻资源大战,即使在编人员也是压力重重,不再高枕无忧。如此处境面前,“新闻民工”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3]压力巨大、长期脑力输出、缺乏保障、薪酬低廉,在考验“新闻民工”职业耐受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其巨大的心理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媒体每年的工作考核都会出现几个抑郁症。本研究也证实非在编人员情绪衰竭严重,职业效能明显降低。

  (三)职称差异

  本研究的462个样本中,308个属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中级职称132人,并有少量高级职称人员。本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3)不同职称的人员在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在情绪衰竭上,高级职称人员得分最高,这与职业年限增加引发工作疲劳不无关系,但在职业效能上高级职称人员依然可以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自身实力轻松驾驭工作,所以得分最低。中级职称人员在情绪衰竭上得分最低,考虑源于事业“小有成就”,自信、经验与稳定保障(该群体相当一部分是在编人员)令他们“意气风发”,而其在职业效能上得分最高,可能原因是这一群体刚好处于“成家立业”期,家庭压力令他们的精力受到影响,尽管工作状态积极,效能上却不尽人意。初级职称(含无职称)人员绝大部分属非在编人员,如前所述,他们出于对生计和前途的担忧,情绪衰竭时有存在,但年轻人的干劲仍然令其保持较高职业效能。在社会支持上,初级职称人员感受支持最少,可能与其独自打拼的境况有关。而高级职称人员稳定的家庭关系、社会人脉以及事业成就感都会令其心理更有安全保障感。

  (四)媒体性质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4),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职业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来看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最为突出,其次是报纸新闻从业人员,最后是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在社会支持上,三者未见明显差异。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编辑职业应运而生。据估算,当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而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仅75万人。[4]职业特殊性在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把巨大的职业压力带给了这一群体。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如果终日沉陷于人机对话,极容易导致个体行为的普遍失范,而时刻坐在电脑前接受海量信息冲击,不可避免侵害到身心健康。在报纸与广播电视人员的比较中发现,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上,网络人员的职业倦怠最为突出,其次是报纸人员,最后是广播电视人员。而在职业效能上,广播电视人员得分最高。在社会支持上,三者未见明显差异。

  (五)职业领域差异

  本研究将“职业领域”限定在时政、社会、文娱新闻三个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5),三个职业领域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和职业效能上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情绪衰竭、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在情绪衰竭、职业效能、社会支持上得分最高;

  文娱新闻从业人员在去个性化上得分最高。总之,在三个群体中,社会新闻从业人员问题最为突出,时政新闻从业人员相对最好。

  社会新闻直接关乎民生,与普通民众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受民众关注。无论都市报还是广播电视的都市频道,均把打造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作为卖点和亮点,背后则是巨大广告效益的推动和社会新闻记者的艰辛。没有固定的采访路线、没有固定的对口单位、获取新闻实属不易。此外天灾人祸、社会阴暗面的报道,都一定程度地侵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方面,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在情绪衰竭、职业效能上得分最高。在去个性化上,文娱新闻从业人员分值最高,可能原因是整日与娱乐界的是是非非、绯闻流言打交道,工作成就感逐渐流失,对周遭世界逐渐冷漠。在社会支持上,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得分偏高,可能与工作压力大而领导同事间缺乏足够帮助支持有关。

  大众传媒是连接受众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和工作状态,不仅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也会使工作组织付出较大代价。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协同互动,消除其负面影响。对于个体来说,要明确工作的意义,不断增强职业生存能力,在遇到“瓶颈”时,要善于自我调节,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机构。而相关组织更要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职业倦怠干预机制,定期加强人员的职业培训,以适应传媒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3]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4,13-14.

  [2]胡锦武.如何长久保持健康昂扬的状态[J].中国记者,2005(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