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管理学论文 > > 社会交往微观结构的管理策略_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学论文

社会交往微观结构的管理策略_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一、生平、时代背景 彼得布劳(1918.02.07-2002.03.1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
关键词:社会,交往,微观,结构,管理,策略,行政管理,论文,

咸宁租房网,县令大人太无赖,高考笑话

  一、生平、时代背景
  彼得·布劳(1918.02.07-2002.03.1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任过 1973-1974 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布劳的著作大部分是对官僚制组织各种情况的分析。他在早期论述官僚制组织内部非正式过程的问题时,曾注意到雇员如何频繁地通过工作换取尊敬,以信息获得赞同,以及非物质报酬的交换过程。他受霍曼斯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人物。20世纪70 年代以后,布劳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试图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展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构造比他早期的交换理论更为清晰,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响。
  二、思想渊源
  涂尔干: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作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不是个体具有的属性,而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的结合所形成的突出属性,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实事,产生于个体之间,而又超越相互独立的个体,就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逻辑。社会交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萌芽于相互孤立的个体心灵中,只有当个体的意识、行为结合起来,社会交往才真正产生。所以分析社会交往不能单纯从行为主义或者心理还原主义解释个体层次的特征,而更要注重社会交往的结构对社会事实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齐美尔:社会交往指的是不同利益的个体推动他们去形成社会单位时所产生的广泛的变动形式。在这些社会单位中,个体实现这些—感官的或理想的、持久的或转瞬即逝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心血来潮的或受目的论诱使的—利益。社会学的任务就是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深受这种形式研究的影响,布劳将日常生活的交换行为抽象出社会交换过程的一般形式,并且推导出宏观社会结构的一般形式。
  霍夫曼: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霍夫曼,代表作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根据他的观点,社会学的研究单位是人,以人的心理结构为出发点解释社会现象。他引用了经济学中的“经纪人”概念,认为人都是理性的,无时无刻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只有人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才能取得利益最优。在社会交换过程中,霍夫曼提出了六个交换行为的命题。布劳继承了霍夫曼的交换理论,他也承认个体的交换过程构成了社会的微观结构,进而形成了宏观结构。但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不同,在布劳看来,霍夫曼的解释根源于心理学,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出性质,只适用于直接互动的小群体,无法解释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三、社会交往的微观结构
  理论假设:对社会交往、支配社会交往的过程以及社会交往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的分析是在社会学的中心任务。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以及它们具有的形式,并继续研究社会交往是如何导致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一)交换原理
  人们之间的所有接触依赖于给予和回报这一模式。布劳的交换理论的目的是分析支配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社会过程,理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如何被组织成日益复杂的人与人交往的结构以及个体间日常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简单过程如何推导出支配社区和社会复杂结构的社会过程。突出属性基本上是一个结构中的诸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交换的概念将注意力引向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突出属性。
  布劳认为个体交往的原因是为了得到好处,人类大部分的愉快都根源于社会生活,这一点和霍夫曼解释基本一致,承认交换行为的心[第一论文网 www.001lunwen.com]理动力因素。霍夫曼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交换行为的六个解释命题,布劳则从规范、制度结构层面揭示了交换过程中遵循着的五个原理: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边际效用原理、不均衡原理(在社会单位中,交换关系越是稳定和均衡,其他交换关系就越可能变得不均衡和不稳定)。
  (二)基本交换过程
  1.社会吸引
  社会吸引是人们主动建立社会交往的启动力量,如果某个人期望与另一个人交往,从而获得某种报酬,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那个人的吸引,并且他对预期报酬的兴趣促使他接近那个人,这就形成了社会吸引,不过还是单方面的吸引。预期报酬有两种,一种是内在性报酬的体验,一种是交往将提供外在的收益。所以社会吸引广义上讲指的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去接近一个人。一个受到他人吸引的人为了能从与他人交往中获得预期报酬,证明自己对他人具有吸引力,以期唤起他人对自己的预期报酬,从而促使自己给他人留下印象。如果印象管理策略成功,那么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建立起交往过程,并且很可能会扩大交往的范围。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遵循着互惠规范,彼此提供的报酬维持着交换的过程。
  2.竞争
  行动者为了得到更高的报酬,他们各自都竞争加深自己的吸引力,一方面迫使对方提供更高的回报,另一方面获得可能的第三方吸引,与其他人进行交换。但交换双方拥有的背景资源并不相同,即使相同也由于随着互动的继续,交换各方的结局越来越明显。有些人拥有比其他人价值更大的资源,占据了主动权的优势,可以从想得到该资源的人那里取得报酬;相反,有些人没有多少有价值的资源,也就谈不上主动权,甚至会依赖于他人。
 3.分化
  这时,个人组成的群体伴随着竞争的结构按照各方所拥有的资源,和对他人提供的回报产生了分化。那些较高价值资源的人提供资源后从他人那得到什么类别的报酬作为回报呢?布劳概括出了四种一般等级的报酬,根据价值从小到大为: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服从。根据价值的大小,它们是结构分化的分类依据。布劳认为,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是合适的报酬,价值最小;社会赞同是一种合适的报酬,但价值不是很高,是社会地位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采取的报酬方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是尊敬和服从;有时,某人提供的资源并不能从接受者那里取得尊敬,有时,某人提供资源的价值足以获得对方的服从。 在交换过程中,低级地位的人一般愿意选择价值最低的报酬方式作为回报,然而当地位悬殊较大时,他便只能根据结构条件来选择,人们最不愿意以依从作为回报。但是,他在接受资源时,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避免依从:人们可以用某种形式的服务作为回报手段;人们可以选择其他报酬方式;人们可以使用某种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方提供资源;人们可以找到其他资源提供者或替代资源,而不依赖于特定的提供者或特定资源。上述条件的回报方式往往是赞同或尊敬,使交换关系出现赞同网络分化模式和声望等级分化模式。相反,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则是权力等级分化模式,形成群体的权力结构分化,权力由此产生。布劳最关心的是产生权力、权威和对立的动因。因为权力结构是正式组织赖以形成的基础,正式组织研究现代社会结构的分析单位。
  4.整合
  权利的分化最终会造成潜在的冲突。因为占据着他人依赖的重要资源的权力优势一方有权力实施他的要求,他可以向得到好处的人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和公正的要求,也可以对他们提出他们认为过分和受到剥削的要求。社会规范确定了下级的期望和他们对上级要求的评价。在交换过程中,下级发现用依从换来的好处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上级也认为自己提供的资源与换取的依从至少是价值相当的,交换关系总是给予互惠和公正的假定[第一论文网 www.001lunwen.com],迫使得到服务的人提供回报,而如果上下级认为他们的交换遵循着互惠和公正规范的,服从就会被当成合法的东西而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制定附加的规范,规定如何与上级进行交换,从而使得互惠的要求规范化,并维持公平的交换比例。遵守这些突生规范的领导者经常可以确保其领导权被视为合法,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领导者遵守群体规范,他就无须使用强制手段,其下属之间倾向于相互交流对统治者的赞同以及他们要对他尽义务的感情,这种集体赞同形成相互制约的社会控制,因此强化了它的控制力,并使他的权威合法化。所以,对权力情景的共同定义和集体规范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5.对立
  权力的分化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动态力量:一种是合法化的过程,上文已经阐述;另一种是对抗性力量,他们否认现存权力的合法化,促进了反抗和分裂。对权力的集体不赞同引发了反抗。那些共享被剥削经验—由于掌握权力的人提出不公平的要求,或者他们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酬—的人可能相互传递他们的愤怒、挫折及侵犯的情感。总之就是交换过程没有同时遵循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而导致下级的普遍感到剥削进而最终引发了下级的集体不赞同。其结果是瓦解了合法权威、已存在的集体赞同和统一规范,削弱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是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从而导致上下级的对立。如果下级成员接触机会较多,就可能形成集体敌对意识,下级对上级命令会采取消极抵制或报复性行动。解决冲突的办法一是在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替换领导者;如果这样不行,就只能取代现存的权力结构,代之以新的权力结构。新的权力结构还会继续重复向合法化权威转化,进而也可能转化为对立的权力结构,依次不断重复替代。
  总之,布劳把合法性权威的形成过程与群体内部对抗力量的出现当作推动群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此消彼长、互相影响,促使群体运动过程中出现整合与冲突交互替代的辩证特点,可以说辩证冲突论和交换论最终是殊途同归,冲突理论似乎是交换理论的一个分支。
  参考文献:
  [1]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