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毕业论文 > > 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发展的思考_工商管理
管理毕业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发展的思考_工商管理

摘要:一、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必要性 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即使在强大的金融危机压力下,始终保持较好的经济走势。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转移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我国经济正处于急需改革转型的新常态下。为此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发展,思考,工商管理,创新,创业,

哈尔滨列车时刻表查询,濮阳新闻网,阮露斐

  一、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必要性
  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即使在强大的金融危机压力下,始终保持较好的经济走势。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转移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我国经济正处于急需改革转型的新常态下。为此,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成本和补短板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改革,它包括:投资结构改革、产业结构改革、消费结构改革、流通结构改革和分配结构改革。其中,拉力:投资结构改革将大大丰富创业者和企业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力: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改革均对企业转型与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经营者必须关注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及时创新,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这“一推一拉”正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巨大的支持和保障。
  2.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深化、推广,已经成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合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落实到实践,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创业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在创业中运用创新思维开拓出新方向和道路。
  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因素
  1.培养理念问题。第一,现阶段,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培养理念偏离的问题。高校大多注重创业方法的培养,忽视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的开发与激励,所用的教学课本也偏重于讲解如何创业、如何赚钱,而关于创新创业的本质——发现机会的能力,无论是讲授的课时,还是重视程度上都远远没有达标。第二,教师在培养理念上未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往往是“先创业再专业”,或者更多的情况是“有创业无专业”,导致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同成为技校或者社会失业人群的创业指导,完全丢失了大学生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积淀的优势。
  2.开展方式问题。当前,我国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由本校经济和管理学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承担,不再另设机构。好处是节约成本,但是弊病也很多。首先,经管院对全校所有院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必然缺乏专业特色,无法与专业教育很好融合,从而只单纯讲述创业技能,失去融合机会。其次,由于是外院系老师授课,课程常常被认为公共课,加上缺少与专业的联系,学生往往兴趣不足,重视不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沦为“鸡肋”。再其次 ,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实践中与老师沟通交流,外院系老师无疑为沟通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无法组织恰如其分的、紧密联系各专业的实践活动。第二种,学校单设创新办。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沟通和实践问题,但是对于创新办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和学校的资金要求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第三种,现在大多数学校是通过本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本专业的老师兼任,不另设组织机构。这种形式很好地解决了沟通和实践障碍,成本也低,但是由于专业老师兼任,存在不重视和培养理念的偏离,导致专业老师授课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培养模式问题。在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通常采用授课式、外聘人员教课式或者实验式,却少有在同一个专业将授课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例。
  4.融合度评价体系问题。现阶段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的评价多为定性评价,缺少定量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目标与激励机制,这非常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常态化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建议
  1.培养理念的转变。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信、果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而非一项简单的技术技能。所以,应注重从教授“创业方法”向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创业欲望”、提高“综合能力”的深刻转变。第二,从培养理念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避免“有创业无专业”模式,转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行”模式。
  2.开展方式的改进。将前文提到的第三种模式与第二种模式相结合,即:在每个学院设立创新办,平均每个专业配备1-2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这批教师在上课的同时,也负责对接一些校外项目,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此,既解决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问题、方便学生进行沟通、增加实践机会,同时也减轻资金压力。
  3.培养模式的整合。将原有授课与实践相分离的培养模式进行整合,促进理论与实践,授课与实验,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4.融合度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统计指标体系缺乏。这严重阻碍了政府、高校决策的制定,不利于国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不利于教育的改革深化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分析,并把握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原则,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20个)。
  一级指标有: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实践平台的融合和师资力量的融合。其中,教育理念的融合由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的认知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三个二级指标构成;课程体系的融合由教材建设情况、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开设效果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实践平台的融合由组织实施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和反馈考核机制构成;师资力量的融合由教师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四个指标构成。对应上述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依次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可比率;学生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知度、教师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知度;学校对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自编二者融合的教材数量;二者融合的课程数量、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重要程度);学生在二者融合课程中的出勤(参与)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获奖率;学生对二者融合的积极度、针对各专业特点组织相关活动的机构数量;针对专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频率、校对二者融合的宣传力度;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项目数量;展示二者融合成果的平台(渠道)数目、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率;从事或负责二者融合的教师比率;专业课涉及创新创业知识比率;专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等方式授课比率;专业教师发表创新创业文章的数目。
  (2)模型分析。本文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量化的基础上,依据影响因素体系,各项因素的相互关系,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第一步:建立因素库;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实践平台的融合,师资力量的融合。其中子集:子集一: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的认知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子集二:教材建设情况,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开设效果;子集三:组织实施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反馈考核机制;子集四:教师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第二步:建立权重集;对地方高校四个一级指标(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实践平台的融合和师资力量的融合)进行评价。经专家和调查表对该四因素进行评判,对其赋予权重,然后对各二级指标也分别附上权重。第三步:建立评价集;评价集为:优,良,中,差,并分别对之赋值:4、3、2、1。第四步:单因素模糊评价;根据各三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各二级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最后根据一级指标的权数加总得到该高校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第五步:综合评价。根据上述步骤,进一步验证了统计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得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的融合。[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项目号UIRP15037]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