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妈祖信仰视角下的文化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妈祖信仰视角下的文化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文化旅游是具有鲜明社会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它的兴起反映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特质,将旅游活动从简单的休闲愉悦享受引导到情感沟通、价值认同乃至精神信仰的更纵深的体验。从产业经济层面看,文化旅游业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富有潜力的新兴产
关键词:妈祖,信仰,视角,文化旅游,文化,融合,研究,旅游产业,论文

儿童溜冰视频,模拟地带,43969小游戏

  文化旅游是具有鲜明社会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它的兴起反映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特质,将旅游活动从简单的休闲愉悦享受引导到情感沟通、价值认同乃至精神信仰的更纵深的体验。从产业经济层面看,文化旅游业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富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从文化交流与传播层面看,文化旅游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推动着新旧文化、本土文化与次文化、亚文化等的重组与融合。
  一、文化旅游及其新的发展特征
  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较新的分支,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与细分化发展趋势下,游客对特色旅游、深度旅游、个性化旅游等的需求发展相应而生的结果。当代文化旅游衍生发展出多元形态,如宗教旅游、民俗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促进了文化要素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根植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极大地丰富了其人文内涵与价值体验。
  按照文化旅游的主体特点,文化旅游可以分为宗教信徒的宗教旅游与普通游客的文化体验旅游;按照文化旅游的客体特点,文化旅游可分为以古迹、古建筑、文物、史料记录等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特定族群的岁时节庆、祭祀仪式、民风民俗等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现代人文艺术、科技成果、创意文化等为载体的现代文化旅游等。
  虽然自古以来,人们探访异地涉足山水的活动便以体验异地文化为重要目的,文化旅游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行为与体验,但如今的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体现出时代性的新特征。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条件让人们有条件到更遥远的领域感受异域文化,多元媒体宣传吸引着人们探寻异域文化,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让文化旅游更大众化,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旅游贯穿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过程中,都是对新的人文文化、商业文化、生活文化等的体验与感知。因而文化旅游是一种传承、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承前启后地延续人们对人文文化的传统需求并满足人们对人文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体验需求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旅游的文化融合价值
  (一)文化旅游对宗教文化融合的价值
  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富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涵盖了哲学、建筑文化、天文地理等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思想意识,是发展文化旅游并促进人文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常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或部分动机以宗教为理由的旅游形态。而宗教旅游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宗教旅游的主体是宗教信徒,客体是神佛崇拜及相关信仰活动,如朝圣、求法、传法等;广义的宗教旅游的主体不仅限于宗教信徒,还涵盖了大量对宗教文化有兴趣的普通游客,其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参观宗教建筑设施,了解学习宗教文化常识、教义、信徒习俗、宗教活动等。
  在宗教旅游中,不但庄严神圣的宗教建筑能吸引游客和朝圣者,宗教节庆或宗教纪念日更能吸引广大信众及游客,因为朝圣行为融合了宗教性与世俗性,兼具情感性与实用性的功能,不但能拓展传统宗教游客的覆盖面,而且促进游客对宗教文化的认识、体验与认同,进而促进跨文化宗教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旅游对同源文化融合的价值
  同源的概念在生物学中是指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这些相似的结构由不同的渠道演化而来,这种演化过程叫做趋同演化。引申到文化层面,可以认为同源文化是具有相同的文化发源地,但经过不同的发[dylW.NEt专业提供教学和本科毕业论文代发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展渠道进行相似的演化而形成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这些同源文化之间彼此由于具有相同的发源地而具有相同或极类似的文化根本宗旨与涵义,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与脉络,但是总体上具有较为相似的内涵与特征。文化旅游凭借其引导亲身体验、深度体验的优势极大地促进同源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激发同源文化受众的溯源归宗的情结,是促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以两岸妈祖信仰为例,台湾的妈祖信仰与大陆同根同源,都具有相同的发源地和祖庙,是随着大陆沿海闽粤人自大陆向台湾岛的迁移史及航海史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台湾妈祖文化是移入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文化发源地——大陆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的特点,这种同源性体现在台湾妈祖的“分灵”现象上。台湾妈祖信仰中的“分灵”,一般指从妈祖信仰的发源地求取妈祖神像或香火,将其请到非发源地的妈祖庙或合建宫庙中,以保持当地神明灵验力。“分灵”分为“分身”与“分香”两种形式,“分身”是从发源地的祖庙重新塑造一尊妈祖神像,再将其请回本庙供奉;“分香”则没有重新塑造神像,而仅是到祖庙或其他大型庙宇求得妈祖香火回本庙延续。早期台湾各地妈祖庙基本上是从福建省各地的妈祖庙“分灵”而来,按照来源地将其亲切地称为不同的俗称,例如,从湄洲岛祖庙求得的“分灵”被称作“湄洲妈”;从厦门同安求得的“分灵”被称作“同安妈”,“分灵”来自泉州的被称作“温陵妈”,“分灵”来自莆田地区兴化府的被称为“兴化妈”,“分灵”来自闽西长汀地区的被称为“长汀妈”等。这种俗称及其对祖源地神灵的重视深刻反映了民间信仰文化对发源地、祖庙的特殊而深刻的情感与信仰依赖。
 长期以来,台湾多地的妈祖庙常年专程跨越台湾海峡,回到福建省妈祖源地谒祖,这一现象被称为护送妈祖回福建“省亲”或“回娘家”。这种亲切形象的称呼也深刻反映着两岸同胞在同源信仰文化的纽带联系下不可磨灭的同胞情谊。随着两岸关系和平进展,这种文化旅游行为从以往的民间性、非正式性的跨海谒祖行为到如今官方许可的、常态化、规模化的民间信仰互动行为的进化与蜕变,不断深化两岸同胞在信仰同源上的亲情,推动其历史性与深刻性的不断积累与强化。
  (三)文化旅游对建立文化共同体的价值
   共同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文化共同体。血缘共同体主要存在于传统宗族社会,在现代社会,相比于其他群体组织,宗族、家庭等初级群体的规模较小,随着家族成员的分化流动,血缘共同体逐步影响式微;地缘共同体主要是生活在相同地域范围内的同乡人群体,随着社会流动与分化加剧,地缘共同体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冲破了原有的机械联结,现代社会地缘共同体的整合越发困难。文化共同体不同于血缘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它能打破地域、血缘亲缘的狭小局限,在更大范围的群体内,在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层面上实现高层次的群体整合。文化旅游是跨越地理界限,借助旅游活动的途径来消弭文化偏见、强化文化包容力、建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个体选择参与异地文化旅游的动机是异地文化对自身具有吸引力,或者这种异地文化与自身文化具有同源性质而牵引自身的寻根之旅,或者借助书籍、影像、人际经验等的传播发现异地文化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这种文化魅力的吸引下,通过跨地域的文化旅游行为方式来引导人们走出狭隘的局限空间,借助游览、饮食、居住、文化活动体验等融入异地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氛围,亲身体验感受对个体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载体与文化体验,结交异地文化友人等,形成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共同情感、认同感、归属感,在文化层面上实现共同体的价值观。
  因此,相比于书籍、电视、电影、音乐、艺术等媒介的文化宣传,文化旅游在文化传播与影响力上的优势鲜明,即通过受众亲身融入异地文化氛围,与当地人面对面地交流并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来使其获得最真实、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文化体验,更能消弭文化偏见与信息不对称,促进文化认同。相比于文化互访等活动,文化旅游时间充足,活动安排更自由舒适,行为过程排除了职业目的的干扰而使得行为者对文化的体验更纯粹、更自然、更有自我选择空间,更能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认同与文化纽带。
  三、妈祖信仰下的文化旅游与文化融合
  妈祖信仰源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即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信仰在全世界有 2 亿多信众,遍布世界近 30 个国家,全世界共有妈祖庙 5000 多座,至今具有非常持久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在台湾,妈祖宫庙有1500 多座,信众达 1600 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1]。妈祖信仰在台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最具有基层影响力的重要民间信仰。
  随着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化,以两岸妈祖信仰为载体的文化互动越发频繁,两岸妈祖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民众借助到对岸旅游活动进行妈祖文化体验也日益普及。两岸妈祖信仰下的文化旅游成为两岸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极大地促进两岸人民在共同根源、共同教义、共同宗教价值观基础上的文化融合。
  (一)妈祖文化旅游溯源
  早期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仅限于民间信仰仪式,带有明显的民间性与自发性的特点。在日据时期,日本殖民统治者对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严格控制,民众的妈祖信仰反而在压迫之下深入台湾民间。台湾妈祖信徒首次穿越台湾海峡来到福建湄洲岛谒祖是在1946年日本投降后,由台南天后宫信徒组成进香团实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之后,两岸妈祖文化互动受到两岸关系紧张的影响,文化交流的空间极其有限,受到台湾当局的诸多限制与阻碍。在1987年妈祖诞辰1000 周年,台中大甲镇澜宫冲破台湾当局禁令,经由日本间接来到莆田湄洲岛谒祖。***年5月6日, 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组织 20 艘渔船共 224 名信众,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力,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在两岸人民妈祖信仰史上留下不平凡的历史印记。
  后随着台湾当局禁令的解除,妈祖文化交流活动激发出民间热情,开始迅速地发展。福建省的莆田、泉州、福州、厦门等城市与台湾马祖、澎湖、金门等地开始常态化地开展妈祖文化旅游交往,这种交往继而扩散到福建全省乃至大陆其他省份[2]。每年,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和台胞回到大陆祭拜妈祖、问祖寻根、访亲寻友、观光旅游,加速推动妈祖文化旅游的发展规模。早期的妈祖文化旅游多为自发性散客旅游,缺少旅游接待设施和景区建设,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较为落后。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开始大力推动妈祖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从1994 年开始,福建省每年举办一次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旅游节已成为福建旅游业的一大品牌,妈祖文化旅游也成为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形式[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两岸妈祖文化互动表现出间接性、单向性的特点,台湾妈祖信徒需要绕道第三境迂回才能来到莆田祖庙,而且这种文化互动仅是由台湾移向大陆的单向流动,大陆的妈祖信众及游客不能前往台湾。自从1997 年莆田湄洲祖庙组织妈祖金身巡游台湾,两岸妈祖文化旅游交往终于进入双向互动阶段。据统计,台胞旅客每年到湄洲岛朝圣的有 10 万人左右,迄今已有 1275 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4]。
  (二)当代妈祖文化旅游的发展
  从2008年两岸关系的常态化开始,两岸妈祖文化旅游出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围绕妈祖文化主题的旅游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参与性也越来越强。2009 年妈祖信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重要文化。
  两岸妈祖信仰发源地及兴盛地区常年以联办或主办的方式开展妈祖文化展览、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知识竞赛、妈祖影视文化合作等活动,让两岸同胞共同参与修学旅游等,使得当代的妈祖文化旅游内涵不断扩展,超越了以往围绕在妈祖信仰活动的局限,将妈祖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方式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新业态紧密结合起来。以妈祖的发源地莆田市为例,每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树立其妈祖文化旅游品牌,还积极对现存妈祖文物进行挖掘、保护修缮,兴建或完善天妃故里、世界妈祖信俗博物馆项目、妈祖剧场、“印象·湄洲岛”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甲游客广场等。这些新的发展使得妈祖文化影响力超越了传统旅游活动,将妈祖文化旅游的内涵向纵深发展,使得其文化影响力从信众向普通民众扩展开来。
 随着两岸全面三通的实现及两岸文化交融的趋势明朗,台湾对妈祖文化旅游加大了推广力度,以台湾岛内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妈祖庙大甲镇澜宫、嘉义奉天宫、北港朝天宫、苗栗拱天宫的信仰活动为载体,举办国际性的妈祖文化节,如台中县政府举办的“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自1999年开办以来,不断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已获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封号,并形成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也由此推动了全台各地以妈祖文化节为名的特殊文化产业模式,使得妈祖文化从台湾岛内向两岸乃至世界范围不断辐射其影响力。
  (三)两岸妈祖信仰下的传统文化互动
  自古以来,妈祖信仰文化发挥着整合、凝聚两岸乃至世界范围内华人信徒的重要作用。莆田湄洲祖庙是妈祖信仰的祖庭,具有轴心作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岛上民众举行各种祭典妈祖的活动,期间海内外的妈祖信徒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湄洲岛上聚集了规模庞大的信徒群体,信仰朝拜活动盛况空前。海内外信徒竞相赴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其中以台湾民众最为积极虔诚,横渡台湾海峡进香谒祖朝拜的队伍络绎不绝,通过长期以来延续不绝的信仰活动的持续,来代代延续妈祖文化,不断壮大着共同信仰成员的规模。
  妈祖文化的影响力自古以来绵延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构建出的一个“忆旧共同体”。“忆旧共同体”是指有一定历史并不忘其过去的社会共同体。为了不忘却过去,一个共同体必然不断诉说它的故事、它的构成经历,也树立许多体现和表征共同体意义的人物楷模。这些集体历史和典范个人的故事,构成了作为“忆旧共同体”传统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5]。妈祖文化所构建的“忆旧共同体”通过不断传诵海上女神林默娘的身世、普济众生的事迹以及宋代以来几个朝代对妈祖的褒封典故等,借助妈祖信仰活动中的宫庙、会馆、祠堂、祭祀场所、碑刻、壁画、石雕、音乐、戏曲、舞蹈、叙事歌谣、神话、故事、礼仪、民俗、手工艺、 建筑及祭仪与祭祀活动等培养信众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树立妈祖信仰文化核心人物的高尚神圣形象,并不断传播妈祖对海洋子民的庇佑影响力,以此代代传播着妈祖信仰文化,巩固着妈祖在信众心中神圣的“忆旧共同体”。 妈祖文化赋予妈祖以道德的属性,使妈祖成为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成为道德的楷模;同时妈祖信众认为妈祖神祇具有超人的力量, 于是产生了对这种超人的力量的敬畏和神秘之类的信仰感情[6]。
  妈祖文化所构建的共同体强化着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忆旧共同体”内成长的人通过倾听故事、参加规范化的礼仪、审美和伦理的信仰活动,了解或掌握使共同体发展延续的忠诚与义务的范式。而横跨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仰文化共同体,并非简单地复旧延续,而是在跨海交流中不断与时俱进地创新与完善,不仅不会削弱传统影响力,反而使其更牢固地发展,这样的“忆旧共同体”不仅联结着两岸民众的过去,而且面向着未来。
  (四)两岸妈祖信仰下的文化融合
  妈祖信仰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进程。强化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对推动祖国统一具有战略意义。
  妈祖信仰的现代功能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这一文化认同纽带的旧时体现是海内外华人早年大都把妈祖庙充当会馆作为相互交际、联络感情的理想场所,而新时期则体现为众多的海内外华人不远千里到湄洲祖庙朝拜,这不仅仅是求得精神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湄洲祖庙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7]。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提出的:“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8]。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存异”、到“求同”再到“求同化异”的过程。真正实现两岸文化融合应当强化“同”的部分,如两岸妈祖文化信仰等,来强化消弭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应当重视并突出妈祖文化旅游在促进两岸民众往来、面对面沟通、强化共同信仰圈情谊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点来放大“同”的辐射与影响,包容或削减“异”的部分及其对民众心理带来的抵触。
  随着两岸融合从经济融合逐步向社会文化融合延伸,妈祖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互动与融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将发挥其超越地域、身份、地位、意识形态等差异的精神信仰号召力与文化影响力,“跨界”带动两岸民众在同源文化的基础上求同化异,引导两岸文化融合从信仰融合到共同价值观融合,由点及面地拓展,形成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四、结语
  虽然妈祖信仰文化仅仅是两岸同源文化的一个细小分支,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业规模与辐射力有限,但[dylW.NEt专业提供教学和本科毕业论文代发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是妈祖文化是两岸同源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民间信仰不同于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领域,它对人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认同的牵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及遍及全球的影响力,应当在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突出作用。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仰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一产业性的新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横跨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体,它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民间信仰行为,也不仅仅是新形态的旅游活动,而是一种辐射面更广、互动形式更多元、文化渗透力更强的文化融合机制,这种机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拥有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凝聚了华人世界的广泛信众,源源不绝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在探访新文化、亚文化、次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异化、多元与创新,在回归文化祖源地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祖地文化与中心文化,凝聚同根同源的文化共识与认同感,以文化认同为基点来有力地带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中新社网站. 综述:2003年———闽台文化交流日趋紧密[EB/OL]. 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2-19/26/403602.html,2004-02-19.
  [2]黄秀琳. 莆台妈祖文化旅游交往30年回顾与发展思路[J].莆田学院学报,2009(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