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一、引言 罗森伯格在19世纪从技术视角首次正式提出产业融合概念,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产业融合现象才开始受到各界普遍关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产业融合研究共有33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文献检索时间截止为2013年11月4日),研究视角及研究学科逐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理论探讨,旅游产业,论文,

中国玻璃瓶网,易胜博备用网址,今日限行尾号

  一、引言
  罗森伯格在19世纪从技术视角首次正式提出“产业融合”概念,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产业融合现象才开始受到各界普遍关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产业融合研究共有33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文献检索时间截止为2013年11月4日),研究视角及研究学科逐渐增多。2006年国内旅游学者将产业融合概念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拉开帷幕。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融合化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产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发达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2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平均为5.41%,美国、澳大利亚已经超过10%,对国家就业的贡献率世界平均为5.91%,以上两项内容中国均在6.5%左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详见图1(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各国家统计数据的年限略有不同,统计时间截止2011年12月)。
  图1  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率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其特殊产业属性促使该产业逐渐向其他产业渗透。而旅游业发展格局正在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旅游业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单纯复制,无创新内涵的旅游产品已经跟不上旅游者需求提高的步伐,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大势所趋。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业的渗透为旅游业发展转向提供契机,两产业不断融合,新兴旅游方式文化创意旅游应运而生。我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指出创意旅游对重塑旅游产业体系、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有革命性影响[1]。
  相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迅猛发展形势,其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视角、学科的差异使学界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和概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者将文化创意旅游等同于创意旅游,研究呈现一种混乱状态,亟待学界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概念界定
  徐虹(2008)[2]从系统论角度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在开放的旅游产业系统中,构成产业系统的各要素的变革在扩散中引起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作与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张凌云(2011)[3]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把旅游产业融合视作一个动态演化过程,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在一定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或新产业的动态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做如下界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形成的复合产业,它集合了两产业的“文化”与“创意”核心,是以文化积累为依托、创意融入为手段,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产业。
  本研究以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过程为切入点,对两产业的融合过程及过程中的关键范畴进行系统分析。
  三、融合的宏观演变过程
  (一)演变过程的作用因素分析
  以一种系统性、统筹式的思维对两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分析,本研究总结认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障碍。三个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共同作用于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过程,下文将对其展开系统讨论。
  1.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基础
  (1)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属性——产业基础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等使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641(百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305.4(亿元);入境旅游人数(包含港澳台地区)13542.35(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短暂却已经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又一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创意阶层的兴起)就业,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统计,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93.35(万人),杭州28.06(万人),天津32.07(万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发展规模,雄厚的人才基础等都为两产业未来的融合化发展奠定一定产业基础。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这些产业特征与两产业的融合也有一定内在联系。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群,是整个产业系统中的独特存在,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业等诸多产业或行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产业[4]。张凌云(2011)、曹世武(2011)也都指出旅游业具有天然的产业融合属性[5][6]。这些属性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构成一定前提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其创意元素渗透到多个产业或行业,并以之为载体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和产业辐射性,也是无边界产业。
  此外,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具有“文化性”的产业,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另一个共同属性是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满足消费者闲暇时间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功能。两产业在文化和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需求上的共同属性使两产业在业务运作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降低了融合的产业壁垒。
  综上所述,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发展规模,雄厚的人才基础,以及两产业较强的产业渗透性,天然的产业融合性,注重文化性,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需求等产业属性共同构成两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使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较之于其他产业在产业基础上就具有一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2)技术革新的外部辅助——技术基础
  经济学领域诸多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与进步及其在各产业之间的扩散推进了产业融合进程,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这一观点应用到旅游领域有一定特殊性[7],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新是旅游产业融合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却非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动力,只是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一个辅助工具,起一定催化作用。
  技术革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贡献无处不在:交通技术的进步拉近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辅助功能;灯光照明技术、人工制造雪景、雾境等技术丰富、活化了实景演艺类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使一些新奇、惊险的旅游活动成为可能;而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更是不容忽视。2011年9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接受《中国旅游报》采访时指出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强调运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8]。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对高科技也有极强的依赖性。总之,技术革新及其扩散作为外部辅助工具,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化发展搭建平台,使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成为可能。
  (3)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旅游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基础
  大众旅游产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生活的满足,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促使居民消费不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而是向精神消费,休闲体验转变。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恰是满足消费者精神享受、身心放松的产品,两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催生出大批对文化,艺术,创意有潜在体验动机的消费者。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旅游产品正是文化元素、创意元素、艺术、高科技等的完美结合体。文化水平,生活品味的提高也促使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山水观光旅游,组团旅游向追求新奇、注重体验的个性旅游观念转变。以上各种因素使得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支付一定时间、金钱消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为新兴,个性的文化创意旅游奠定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文化水平提高,旅游消费观念转变,潜在客源市场巨大等共同构成了两产业融合的市场基础。
  综上所述,宏观视角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外部环境,消费者等各方力量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两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影响主体及其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动力
  (1)两产业融合的动力主体分析
  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市场基础是两产业融合的基础性条件,构成两产业融合的前提,但基础条件并非充分条件[dylW.NEt专业提供教学和本科毕业论文代发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wwW.001lunwen.com],其成熟并不一定导致产业融合的真正发生,融合的实现更依赖于融合系统中各主体的共同推动作用。本研究试探性的认为产业、企业、旅游者、政府共同构成两产业融合的四个主体。
  体验经济的到来使旅游者更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无创新内涵的传统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业发展遇到瓶颈,亟待寻找新出路;旅游业发展格局转变,扩大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产业内在发展规律要求旅游产业向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大势所趋。而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产业融合的主体是各类企业,产业融合是通过各类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创造巨大财富的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融合性[9]等特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具有较低壁垒,而“创新性”又恰是旅游企业开发新兴旅游产品的最关键因素,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成为各方赢得利益,提升竞争力的捷径。既然两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能为各方企业带来利益,那必然会激发一些企业通过一系列诸如并购、建立子公司、合作等方式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合作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取得成功之后,便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对象,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市场效益为这一领域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被生产,新兴的旅游市场被逐渐激活,从而逐渐达到产业融合的状态。
  经济收入增加及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促使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日益庞大的旅游市场及日益提升的旅游期望都促使着旅游业发展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旅游产品的生产也逐渐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根本目标。旅游者越来越倾向于从一次旅游活动中获得多种需求的满足,旅游需求的提高促使旅游企业开发迎合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个性产品,进而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又指引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旅游需求的提高在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中,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动力主体,在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旅游需求变化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7]。
  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支撑力量。而在产业环境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相关的支持为不同企业的合作带来动力,指明方向,并通过各种途径为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对产业的逐步融合有重要影响。对上述四个动力主体及其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归纳,即产业的动力因素是:旅游业亟待转型升级;企业的动力因素是:追求利益、提升竞争力等;旅游者的动力因素是:旅游需求提高;政府的动力因素是:政策、资金支持。
 (2)动力主体的作用路径
  动力主体因各自不同的动力因素推动着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这些主体是如何推动产业融合的?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认为: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提高是两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企业通过跨产业边界的竞争与合作从内部驱动两产业的融合,是内部驱动力;旅游产业本身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亟待转型升级的现状是促进两产业融合的内部推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外部的重要拉动力。基于此本文归纳出如图2所示的各动力主体的作用路径。
  图2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动力主体的作用路径
  两产业融合的动力路径整体上可归为推力和拉力两个路径,即企业和产业的推力路径,旅游者及政府的拉力路径。具体作用过程中,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提高为原动力,产生了多条重复交叉的作用路径,如:旅游需求的提高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产业的融合,这条路径在运作时又可能会受到来自政府的相关支持,使融合的速度加快;再比如,旅游需求的提高使旅游产业发展亟待转型,政府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会加大支持力度,进而又推动更多企业投入到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中……总之在整个系统中,可能存在旅游者推动企业,推动产业,政府推动产业,推动企业,企业推动产业等各种路径的存在。这些作用路径相互衔接、交叉、组合,共同构成了推动两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以推力和拉力为方向促进旅游人才、文化创意人才、资金流、旅游者等涌向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领域。
  3.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障碍
  胡金星(2007)[10]在其博士论文中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就产业融合的障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徐虹等(2008)[2]将其障碍机制直接引用到对旅游业的研究中,对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尚未有针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障碍的系统研究。
  纵使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相对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具有较低的产业间壁垒,但融合的障碍依然存在于两产业之间。鉴于两产业在产业融合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性,其融合的障碍也带有与之对应的特殊色彩,本研究结合两产业的特殊性,针对性的从政府、企业、旅游者三个方面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障碍进行系统分析。
  (1)宏观环境障碍
  产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产业政策、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等)即制度因素影响着产业系统的开放性[11],进而也会影响着产业融合的具体演化途径、方式等。产业融合并非一定时间内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为此,两产业的融合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则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来调节。
  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应是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之一,但是处理不当时,有可能发展为两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使本应彼此开放的旅游系统变得相对封闭。如旅游业的管理体制问题: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的行业类型多、范围广,可以说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网络,加上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固疾,不同的管理主体有各自的利益、权益追求。旅游业自身复杂、不规范的管理系统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要素进入时容易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障碍。因此,各级政府在两产业融合中的角色应当是积极引导与规范的,不但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引导发展,也要灵活制定相应产业制度调节、规范市场。
  (2)企业面临的技术性障碍
  企业不但是产业的主体,也是产业融合的微观主体[11],企业的一系列创新行为是直接推动或促进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12],产业融合的实现要靠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融合,即使具有宏观环境的支持,企业若不积极主动或能力不够,也只会浪费政府给予的支持。本研究所指的技术性障碍主要是指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在合作时可能会遇到的诸如资金、风险、人才、技术、企业的能力等一系列障碍,它相对于宏观环境问题更为复杂。
  产业融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其产品类型,业务范围,发展方向,顾客市场等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一系列变革必然给企业带来挑战:融资,资金回收问题;复合型人才缺乏,大量人力投入问题;高新技术,其他行业技术的引进问题;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整合、挖掘旅游资源的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问题;与其他企业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等。如果企业没信心应对这些挑战,就会缺乏进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动力,进而也会阻碍两产业的融合进程。
  (3)可能存在的旅游者需求障碍
  新兴产品走向传统市场,或开发新市场都可能经历一定的适应过程,而文化创意旅游强调的就是创新性、个性,这一特征虽然是文化创意旅游打开消费者市场的金钥匙,但是在面临不确定的旅游者需求时,有可能造成需求障碍。首先是旅游者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新兴的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习惯或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者面对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时,最初会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这制约着消费市场的迅速打开。旅游者最终是否会接受这种产品,还有可能受到旅游者消费能力的影响。许多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往往制定较高的门票价格(《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官方网站显示,前者成人票从最低168元人民币到最高980元不等;后者成人票从最低198元到最高680元不等),这无疑是对大众旅游者消费能力的挑战。此外,旅游需求的不稳定性、多样性使企业难以判断市场走向,对新产品能否满足旅游者需求存在较多顾虑,一些较为保守的企业难免会在权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利弊时受到阻碍。旅游者是否愿意接受新兴旅游产品,是否有能力消费,旅游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构成旅游者的需求障碍。需求障碍的存在可能削弱某些企业合作开发文化创意旅游的动力、降低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带来的效益等,进而可能阻碍两产业的不断融合。
  宏观环境障碍、企业的技术性障碍、旅游者需求障碍的存在影响了融合过程,对这些障碍的系统分析对于加快两产业融合进程、完善新兴旅游市场、促进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演变过程的模型构建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从融合基础、融合动力及融合障碍的作用时序切入,结合两产业的产业关系演变,本研究试探性的把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构建如图3所示模型。
  图3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宏观演变过程模型
  1. 融合过程的作用因素分别主要作用在不同的融合阶段。融合基础主要作用在融合准备阶段,融合动力主要影响着融合发生阶段,但也会在融合实现阶段影响融合的程度;而融合障碍则可能存在于融合的整个过程:融合准备阶段可能会受到制度、政策等障碍因子的制约,融合发生阶段时又面临企业各方面的技术性障碍,即使融合实现之后也有可能遭遇旅游者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
  2.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生阶段首先是两产业边界的模糊。关于产业边界,周振华(2003)曾指出产业边界包含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市场边界四方面[13]。四个边界循序逐步模糊直至消失进而出现产业边界交叉,最终导致产业融合。应用到旅游业的融合存在一定特殊性,旅游产业边界划分众说纷纭,旅游统计的困难性明显体现这一点[7]。旅游业本身就是融合共生的产业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旅游业并没有稳定明晰的产业边界[14]。王慧敏(2007)更是指出旅游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其边界非常模糊,无法在传统产业分类中找到确定位置,同时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产业边界也趋于无穷[15]。因此,模型中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生阶段的“产业边界模糊”指的是两产业的“相对”产业边界模糊:即虽然两产业的产业边界本身虽不是稳定明晰的,但融合发生之前两产业本是分立的,其产业边界较之对方也是相对清晰的。到了融合发生阶段,两产业在技术、产品、业务等的交集部分才发生相对模糊(且只有这一部分是相对模糊的),并逐渐出现交叉融合。
  3. 两产业的融合发生阶段并不是直接由产业分立过渡到产业融合,而是经过了几个微观阶段的积淀、推进才逐渐实现产业融合:首先是打破技术、产品与业务、市场等壁垒;继而导致技术边界、产品与业务边界、市场边界的模糊;然后实现技术、产品与业务、市场的融合;最终导致产业融合。
  4. 融合实现并不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结束。融合实现指两个产业融合现象的普遍出现、融合型产品的市场地位逐渐走向稳定等。两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进、不断加深的过程,是“过程”,并非“结果”,融合程度的高低是它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通过外力进行不断推动、完善的过程,对其进行研究才具有意义。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过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融合基础,融合动力及融合障碍。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宏观演变过程模型。该模型清晰、全面的揭示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对于指导未来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及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本研究对两产业的特殊性给予一定重视,相对于经济学领域或以往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相关结论在分析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时更具针对性;模型的构建以产业经济学及旅游学研究的诸多基础理论为依据,并将两个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巧妙结合,具有一定创新性。
  鉴于个人能力实在有限,加上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不成熟,研究过程缺少成熟理论的支撑,使研究结果带有一定主观性。另外,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而归纳法的缺陷便是很难将所有要素进行完全归纳,这也导致本文的一些研究结论略显薄弱,因此,仅希冀能对后续研究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06):1-5.
  [2]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04):1-5.
  [3]张凌云.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J].旅游学刊,2011,(04):6-7.
  [4]徐文雄.旅游发展与产业融合“四化”[J].旅游学刊,2011,(04):11-12.
  [5]张凌云.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J].旅游学刊,2011,04:6-7.
  [6]曹世武,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博弈论的解释框架[J].求索,2011,(12):5-7.
  [7]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04):5-6.
  [8]罗浩.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进步[J].旅游学刊,2012,(07):8-9.
  [9]吴存东,吴京.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7.
  [10]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96.
  [12]周勇.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
  [13]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3,(01):1-10.
  [14]马波.大融合方有大旅游[J].旅游学刊,201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