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MBA论文 > > 口岸城市经济新区发展布局对加快港口建设的驱动分析
MBA论文

口岸城市经济新区发展布局对加快港口建设的驱动分析

摘要:[摘要] 本文基于青岛口岸对港口在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政策支持,结合当前港航业的发展实际,以青岛港为参考样本,有针对性地从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经济新区发展布局对加快港口建设起到的巨大拉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经 济新区;强港;
关键词:口岸,城市,经济,新区,发展,布局,加快,港口,建设,驱动,

网游之战车司机,伤感歌曲 网络歌曲,四川公安交通信息网

  [摘要]本文基于青岛口岸对港口在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政策支持,结合当前港航业的发展实际,以青岛港为参考样本,有针对性地从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经济新区发展布局对加快港口建设起到的巨大拉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经济新区;强港;发展;建设

  [Abstract] Based on the harbor in Qingdao port west coast economic area of policy suppor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port and shipping industry in Qingdao Port as a reference sample, in a targeted manner from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hree aspects, New layou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emendous economic boost to speed up port construction played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Economic Area; strong Port;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国务院于2011年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的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青岛市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之路,是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依托。

  同时,批复明确指出: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

  由此可见,在口岸城市经济新区的发展布局中,港口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和物流枢纽,所承担的发展职责重大、发展任务艰巨。结合国家、省的部署要求和港口的生产发展实际,本文以“围绕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为主题,从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建议三部分入手,形成本文。

  1解读港口在口岸城市经济新区中的发展定位

  青岛港是特大型国有企业、世界第七大港,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近年来,面对复杂经济形势,青岛港树立“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2009年全球港口吞吐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青岛港吞吐量同比增长5.1%,集装箱同比增长2.4%。2013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45000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完成外贸吞吐量31000多万吨,分别增长10.6%、7%、8.6%,继续稳居世界第七大港。

  青岛港对于青岛市经济发展、贸易拉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青岛港紧跟青岛市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 “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布局要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特色,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发展定位:到2015年要建成年通过能力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准箱的世界一流大港;到2018年吞吐量突破7亿吨,提前两年实现港口吞吐量和职工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建成年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3000万标准箱的世界著名强港,实现从“世界一流大港”向“世界一流强港”的战略性转变。

  2探析港口依托经济新区发展加快建设世界强港的主要策略

  按照青岛市《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的部署安排,青岛港在“坚持转型升级,打造实力强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强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物流强港”三个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其做法具有可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转型升级,打造实力强港。港口的硬件配置,决定港口发展的前景。青岛港大力优化调整董家口港区、老港区、前湾港区的功能布局,加快实现三港功能有机互补。2009年以来,青岛港瞄准第四代港口发展趋势,全面开发董家口港区。截至2012年年底,已建成包括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在内的11个泊位,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2013年,在建泊位9个,通过能力达到2.2亿吨;到“十二五”末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一个3亿吨的青岛港。

  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老港区邮轮母港建设。到2012年年底,投资8亿元的码头已经完工,可以全天候自由停靠世界最大的22.5万吨级邮轮。目前,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邮轮客运中心正在抓紧建设。青岛港以把老港区打造成青岛市老城区“皇冠上的明珠”为发展方向,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强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青岛港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脉搏,立足实际,针对传统作业模式存在的“脏苦累险”等弊端,以“确保安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缩短在港时间”为主攻方向,鼓励人人创新、岗岗创新、零距离创新,全力破解这“五大难题”,先后举办9次“创新成果、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推广应用60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全港生产基本上实现“人机分离”、“人货分离”,从根本上消除繁重的体力劳动。

  图1青岛港技术创新框架图

  围绕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愿景,港口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广泛推广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每年节约能源3.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2万吨。2012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批低碳港口建设主题性试点单位,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4个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LNG车辆应用等8个项目获得18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物流强港。青岛港顺应现代物流形势,加快港口由传统装卸型向物流贸易型转变,按照第四代港口的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发展综合物流、专项物流、加工、保税、仓储、商贸、信息、金融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先后建成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业务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标准化体系和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图2青岛港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图

  青岛港还联合国内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成立现代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加拿大中心港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合作,全力推进资源共享、联盟发展。

  3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物流发展的建议

   发展西海岸经济新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仅需要码头、项目、工程等硬件配套,也需要物流、贸易等软件配套。研究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港口生产发展的实际,归纳总结两条与新区物流贸易紧密相关的建议。

  一是在新区构建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对于沿海新区而言,航运是物流的核心、贸易的基础,航运市场兴,则物流贸易旺。针对当前新区航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际需求,建议在下一步发展中,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供应、船员服务、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服务。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船舶融资租赁、船舶保险、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发展,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青岛航运交易所,开展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加强信息化服务,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船期公告,逐步形成典型航线货种运价指数,为新区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二是在董家口港区构建国际大宗贸易门户。董家口港区拥有世界最大码头、最大堆场、广阔腹地等优势,具有十分可观的贸易前景。为此,建议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在董家口港区建设矿石、煤炭、油品、液体化工、件杂货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运价指数中心;建设董家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石油交割库,实现由传统石油存储向能源存储中心转变;建设大型矿石保税堆场,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分拨中心。

  4结论

  从青岛港以港兴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青岛港是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战略思维。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关键就是要加快港口发展,核心就是推动青岛港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可以预见,青岛港加快发展的过程,必将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加速腾飞的过程。同样在各口岸城市,经济新区的发展必将给港口带来新一轮的升级机遇。

  参考文献

  [1]陈家源.港口企业管理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2]张丽君,等.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冀生,等.创新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xzlu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