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刍议
历史学毕业论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刍议

摘要:〔摘要〕党内民主建设的功能限度,及其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性,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合理的边界内运行。探讨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科学认识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对立统一,为抵制各种极端民主化倾向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另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边界,刍议,

崔以达,扑克牌透视隐形眼镜,泗县房产网

   〔摘要〕党内民主建设的功能限度,及其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性,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合理的边界内运行。探讨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科学认识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对立统一,为抵制各种极端民主化倾向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创新滞后所导致的发展瓶颈,从而进一步拓展其生长空间。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必须以有效化解党的执政风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基本出发点;以成本可控为必要条件;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为前提;以遵守党纪党规和宪法法律为保障。努力实现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不断推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边界;社会转型;执政安全?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02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代表任期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BDJ020);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研究系列” ?
   〔作者简介〕丁忠毅,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4;?
  刘 华,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博士,山东 济南 250022;?
  石本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编审,四川 成都 610071。
  
  边界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隔的节点,所反映的是该事物的功能限度及其所必须遵守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性。探讨事物边界的重要价值,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认清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约束性,准确认识事物的功能限度,更重要的还在于从方法论上思考如何实现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有机统一,从而不失时机地拓展事物的发展边界,使其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作为其关键环节的党内民主建设,也必须深入研究其边界问题。?
   一、研究党内民主建设边界问题的重要意义及分析视角?
  同任何其他事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明确的边界。首先,党内民主有其自身的功能限度,而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莫里逊氏丸”,党内民主建设并不能解决党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这就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决定了不能将党内民主泛化。其次,“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作为“好东西”的民主必须是有序、可控和优质的民主。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时期,党内民主建设存在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如果忽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和中国政治生态的现实规定性,直接将社会民主的一般理念、模式和其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做法,运用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则可能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危害党的执政安全,从而导致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合意性转型。这又从另一方面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再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主体对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认知、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也从另一个方面规定了其边界。探讨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有效把握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具体分析党内民主建设的主体条件和时空环境,科学认识党内民主建设的功能限度,从而为有效抵制党内民主建设中的各种极端民主化倾向,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增量式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从而有效提升党内民主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本文力图在党与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坚持以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为主线和基本目标,从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政治社会生态这两大维度,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问题,以期理论界和决策层更加重视对党内民主建设边界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而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考察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
  党内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根据其功能限度和社会转型期特殊时空条件的约束,合理确定其边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首先搞好自身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以有效化解党的执政风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基本出发点。党内民主建设同其他任何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必须将成本风险可控作为党内民主建设持续推进的必要条件。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四个考验”、“四大风险”,(1)保持自身性质,实现组织宗旨,完成其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内在地要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为前提,以遵守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为保障。?
  (一)以有效化解党的执政风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边界?
  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对于转型社会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尤为复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效化解各种社会风险,是推进经济社会合意性转型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和弘扬民主,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将党内民主建设、人民民主建设作为党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国唯一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不仅对党的自身建设,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民主化过程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运动的实践证明,许多国家的民主转型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和经济滑坡。亨廷顿指出,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秘鲁、土耳其、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大多数东欧国家,民主政府掌权不久便出现民众对其普遍失望的现象。(3)张维为也将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非西方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从希望到失望的国家,如泰国、蒙古、菲律宾、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另一类是从希望到绝望的国家,如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海地、伊拉克、阿富汗。”(4)这些国家民主化的遭遇有力地证明了民主化过程的巨大风险。党内民主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如果不能有效防控这些风险,便可能导致新的社会风险,并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限制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的改善,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危害党的执政安全。?
  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很多,大体上可简单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风险;二是由此诱发的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党自身建设和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因党内言论开放而导致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和重大政治决策方面的分歧,以及由此造成的思想危机;党内民主选举过程中因选举制度和程序的不完善而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选举结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从而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党内思想交锋和利益冲突的公开化,容易导致党内民主派别林立,宗派活动严重,引发党的组织危机甚至党的分裂;(5)党内民主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的失误,导致党内建设的成本高昂;党内民主建设相对低下的制度化水平,不能有效适应广大党员和民众民主参与需求,导致对民主的“消化不良”和“参与式爆炸”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简言之,对党自身建设和发展而言,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党的团结统一,从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危害党的执政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所诱发的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风险,可能诱发一系列其他次生社会风险,并最终影响人民福祉的实现和党的执政安全。因此,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必须一方面高度重视控制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引发其他更大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也必须防止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波及和冲击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一方面不能因为其面临诸多风险而停滞不前,甚至将其作为反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必须走渐进式、增量型民主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发展的可控、有序和不断深化,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种社会风险,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执政安全。?
  (二)以成本可控为边界持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党内民主建设并不是无成本的运转,而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只重视党内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而忽视了其代价和成本。(6)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有限性约束更加突出,广大党员和民众对资源使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深化,使党内民主建设面临更加明显的成本约束。有效控制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本,不断改善党内民主建设的绩效,是促进党内民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边界。?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有限性约束,要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重视成本约束问题。党内民主建设需要大量的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政治成本主要包括广大民众对党的认同和支持、党的形象、政治稳定等方面;经济成本是指党内民主建设所耗费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则主要包括执政资源、党与其他政党、社团的关系等方面。(7)一般而言,党内民主建设的投入越大,其发展成效也就越明显。在党内民主建设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具有扩大党内民主建设投入的内在动机。但除了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性和可累积性”外,(8)物质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消耗具有不可逆性,而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这就要求更加注重改善党内民主建设的绩效,更加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建设对党自身建设的优化功能,及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广大党员和民众对资源使用合法性关注度的日益提高,要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重视成本约束问题。党内民主建设的经济资源除了普通党员缴纳的党费之外,主要来自于广大纳税人所缴纳的税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广大党员和民众对党在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使用情况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党如果不能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并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便容易引起广大党员和民众的质疑,甚至反对,从而诱发资源使用的合法性问题,并限制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因此,在党内民主建设中,逐步树立成本―收益意识,切实提高党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和改善资源使用效益的能力,是在成本约束条件下持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的内在要求。?
  再次,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重视成本约束问题。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日益突出的资源瓶颈,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实,这种节约型社会理念还应扩展到社会关系再生产领域。党内民主建设在本质上是对党内权力和权力关系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的生产也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并通过必要的制度措施来减少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内耗,以更好地节约其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本,从而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持续发展,并通过节约型政党建设来带动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深入。?
  (三)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为边界?
  对政党组织而言,组织的团结统一是其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维护组织的团结统一是维持和培育政党能力、优化政党功能的重要任务。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是其重要的边界。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基层党组织389?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8?7万个,总支部24?2万个,支部346?3万个。(9)对于规模如此庞大、成员如此众多的组织,如果不能有效维护其团结统一,便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从而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危害党的执政安全。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采用以压制和命令为主的垂直管理方式;一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方式。在民主化和信息化浪潮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前一种方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有效性不断降低。因此,必须勇于和善于采用党内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有利于通过民主的方式形成党内思想共识、协调党内利益冲突和统一党内行动,从而为党的团结统一提供制度保障。但民主化过程一方面是不同思想认识公开辩论和争锋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放大利益冲突的过程,(10)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党内各种思想的交锋、各种利益的冲突问题,民主建设本身所具有的离心作用就容易造成党内派别林立和党的分化,从而冲破边界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甚至危害党的执政安全。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突破了边界。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允许党内成立不受党委统一领导的观点不同的党组织、党的俱乐部,造成党内派别的公开化,事实上在党内形成了具有不同政治纲领和领袖人物的政治派别。(11)在西方多党制体制下,党内派别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同一政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政治舞台,从而为其长期执政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日本自民党便以党内派别的轮流掌权实现了长期执政的目标。但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存在根本的不同。如果实行以党内派别为基础的党内民主运作模式,则容易导致党的民主边界突破造成党的分裂,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
  亨廷顿在比较各国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12)这一论断也适合处于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期的中国,而能够肩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党也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更好地完成党所肩负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使命,客观地要求以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因此,进一步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对党的自身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度,必须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内民主的内涵,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并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作为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边界。?
  (四)以遵守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为边界?

  党规党纪是在坚持党的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而制定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称。党规党纪因其明确规定了党员行为范围和违背相关规定的惩戒措施而具有明确的激励和惩罚功能,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党内民主是受党规党纪约束的民主。这种约束首先表现在“入党誓词”之中。“入党誓词”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永不叛党”。作为党内宪法,党章具体规定了党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特别强调党员应“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在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13)从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党内民主往往受到专制主义和极端化民主倾向等两种极端思想的干扰和破坏。专制主义者往往采取各种方式阻挠和破坏党内民主建设的推进,是深化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障碍;而极端民主化倾向则以反对专制主义为名,推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对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抵制这种专制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的有效途径是:“以高度民主克服反民主的专制主义倾向,以完善有效的纪律克服极端民主化倾向”。(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刻认识党规党纪在规范党组织和广大普通党员的行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维护党规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5)从而为有效防范和规避党内民主建设的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离开法治土壤,民主便难以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党内民主的发展也是如此。依法治国是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动党内民主建设法制化,是党内民主建设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推动党与国家、社会关系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16)在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使党内民主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并在必要的时候对现有法律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更好地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法律保障。?
   三、实现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有机统一的路径思考?
  在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看似难以协调统一。但实际上,坚守边界是为了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序可控,而超越边界也是为了使党内民主迈向新的层次和水平,二者内在地统一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党内民主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满足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客观科学地认识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问题,努力实现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有机统一。首先,党内民主建设的现有边界具有被超越的可能性。党内民主建设边界既具客观性,又具主观建构性。边界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内民主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二是党内民主建设受制于特定的主体要素和时空条件,党内民主建设不能超越具体的主体要素和时空条件。而边界的主观建构性,是指边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实践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在很大程度上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中央和党的主要领导人所建构。党内民主建设边界的客观性和主观建构性特征又衍生出稳定性和变动性特征。变动性特征就在理论上赋予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具有被超越的可能性。其次,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具有被超越的必要性。从党内民主建设边界的历史演变来看,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和惯性作用。受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既有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甚至阻碍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如受传统“党管干部”理念的影响,竞争性选举被视为党内干部选拔任用的禁区,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逐步突破这一禁区,逐步将竞争性选举作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又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应有重视,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这两大制度的试点范围。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和拓展,必须对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传统边界进行必要的突破。再次,党内民主建设的边界已有被超越的现实例证。从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来看,当前党内民主建设的某些边界已经在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中被超越,并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生长空间。以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为例,按照传统的观念认知,党内民主建设只能局限党组织的内部范畴。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唯一的执政党,党内重大事务的决定绝非一党之私事,(17)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意,便容易导致党在基层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有效化解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在党内选举过程中,增加了普通民众授权环节,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票制”、“公推直选制”,从而打破了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原有边界,推动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衔接互动,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总之,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背景下,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遵守国家法律和党规党纪的基本前提下,努力实现坚守边界与超越边界的有机统一,不断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合意性转型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
  〔参考文献〕 ?
  〔1〕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3〕〔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309.?
  〔4〕张维为.中国震撼〔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6.?
  〔5〕许耀桐,赵麟斌.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防范风险问题研究〔J〕.新视野,2009,(4).?
  〔6〕孙景峰,郝燕飞.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政党政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9,(2).?
  〔7〕季建林.执政成本八论〔J〕.社会科学,2006,(4).?
  〔8〕〔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8.?
  〔9〕李章军.全国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N〕.人民日报,2011-06-25,(1). ?
  〔10〕 柴宝勇.党内民主的政治学审视:功能及其限度〔J〕.理论与改革,2007,(1).?
  〔11〕祁刚利.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的新思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程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6,341.?
  〔13〕〔15〕中纪闻.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N〕.人民日报,2011-05-25,(4).?
  〔14〕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Z〕.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59-360.?
  〔17〕黄金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7,(5). ??
  (责任编辑:郭 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