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历史学毕业论文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摘要:摘 要: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题的,基本,经验,

国联期货办公系统,commandargument,北京青年23

  摘 要: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问题;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5-0026-04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命题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逐渐被提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基于此,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启示性的理论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
  
  理论是一面旗帜,掌握正确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交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关键在于掌握了一个科学的民生理论,这个理论不是什么别的理论或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民生问题的内涵、本质、特征、价值等,也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原则和途径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却从不将这一理论凝固化和教条化。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始终以民生建设的实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运用,善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相结合,总是致力于民生理论与民生实践的完整统一。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地把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将其提升为中国化的民生理论,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既实现民生理论的创新又促进民生实践的发展,使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牢固的理论根基。
  
  二、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从表面来看是社会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却是利益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试想在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财富极其匮乏的社会,无论怎么样调配资源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曾说:“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不顾人民生活是不对的,但是重点还是要放在生产建设上。”[1]邓小平通过总结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以及“***”的深刻教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并强调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先富带后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逐步解决人民群众温饱、小康和富裕的民生问题。江泽民则从执政党执政的高度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提升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民生性,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发展的科学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党始终关注发展问题,善于在发展中来解决民生难题,原因何在?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发展才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特别是与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更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民生之依,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可能解决民生问题。那是不是只要发展民生问题就会自动解决呢?回答是否定的,关键还得看是“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发展?怎么样发展?”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和保障,否则不但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甚至还会加剧已有的民生问题,还可能不断制造新的民生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拉大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可能引起城乡、区域之间的对立等,所以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以增强发展的民生性是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逻辑。正如胡锦涛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
  
  三、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与各种制度、体制、机制安排密切相关,有些制度、体制、机制的落后性与滞后性是产生民生问题的直接原因,我们只有坚持革命和改革,不断调整与民生相关的落后、滞后的制度、体制、机制,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毛泽东曾总结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原因,指出:“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4]他强调前者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所以要解决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认为必须通过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解决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且为后来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可惜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简单照搬模仿了极度僵化的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致使民生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人们群众生活极度艰辛,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面临深刻挑战。所幸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各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被彻底“革命”,代替以新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各种民生问题也不断得以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执政根基也更加牢固。实践经验充分证明:革命和改革是发展民生的基本动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善于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是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党,党的领导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其基本的任务和责任。除此以外,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就需要充分对人民群众负责,尽力实现善治,“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化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公共服务和投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改善民生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住房、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基本民生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党和政府不断向社会“输血”的同时,更善于引导社会自身“造血”。民生问题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群体性等特征,决定了党和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解决所有的民生问题,满足所有的民生需求,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以积极的引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作用,增强社会自身的“造血”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总之,善于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是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五、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
  
  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积极热情的参与,也要善于构筑解决民生问题的相关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民生能够持续稳定平衡的健康发展。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16日答记者问时也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就不会轻易改变,就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从实践层面来看,我们党和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关系民生的制度和法律,比如:《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民生理念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将民生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匹配、相互衔接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来解决民生问题,使民生获得更加稳定的长效发展。
  
  六、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采取科学的民生工作态度和方法。首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具体到民生工作中,就是善于把好的民生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民生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实际的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问题。其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在民生工作中始终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决不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主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在民生工作中,党善于总结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教训,注意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建议和经验教训适度校正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求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不断提高执政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执政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七、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任何一个政党和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现时代处于一个民生政治的时代,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以及民生问题解决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政党和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基本标尺。基于此,许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一些福利国家也十分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并在民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阔视野,积极借鉴别国探索的有益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向前人学习。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资源,而且也有许多贤明君主在改善民生实践方面成绩斐然,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也有一些暴君横征暴敛,忽视民生问题,弄得民不聊生,最后被人民群众、被历史所抛弃,留下历史的悲歌绝唱。积极借鉴别国和前人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一定切忌简单照搬模仿,而是要立足我们的基本国情,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为我所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决民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10-10-28.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责任编辑 何成学
  
  CPC’s Basic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GAO fu-jian HE fang-bi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CPC‘s basic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points :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rocess of theory innovation ,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 of the combination of old and new concept ,of the building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systems and mechanisms , of the working undertaking vie the scientific ways , of taking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ll these basic experiences provid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
  Key Words : CPC , people’s livelihood , basic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