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国际化抑或本土化?
历史学毕业论文

国际化抑或本土化?

摘要:?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作者简介:赵飞(1970-),男,安徽太和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吴先华,湖北省荆州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
关键词:国际化,抑或,本土化,

勇者之路2双人无敌版,网站如何推广,濑亚美莉番号

   ?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作者简介:赵飞(1970-),男,安徽太和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吴先华,湖北省荆州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孟克(1972-),安徽寿县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战略与发展、高等教育原理。
  国际化抑或本土化?
   ??
  摘要:西方的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由于中西方现实条件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必然要走本土化道路,必然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发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在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本科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大学生文化自觉及主体意识的唤醒是关键一环。?
  关键词:人文教育;本土化;主体意识;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149-004??
  构建人文教育体系、重塑人文精神理想已成为我国大学面临的紧迫问题。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问题,因为它与国家发展的前景密切相关。杨振宁先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上就曾指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个非常及时的题目;今天是史上罕见的大时代,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鉴于此,国内很多大学也在对人文教育进行探索,致力于在大学教育中塑造“完整的人”,致力于承担中华文化的崛起与复兴的历史使命。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在复兴新型人文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但他们的经验毕竟是建立在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道路的先在性并不能保证其具有唯一性和必然性。??(1)?作为一个古老的人文大国,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完全有能力走本土化的道路。?
  一、人文教育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国家。《周易》曾云:“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欲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均是以人文学科的教育为主,科学教育是不受重视的。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各国依靠科技兴起工业革命,这种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做法就显得落后了。从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五四”民主、科学大旗的扛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发展科学教育,崇尚科学精神。?
  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西方的强势文化在欧风美雨中日渐东进,民主、自由、科学等成为大批中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西方民主主义和实用主义思维给他们以很大的启发,很多急于救国的仁人志士都曾寄希望于用西方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理论来拯救陷于落后泥潭的中国,在他们看来,只有借助于西方思维,更改中国传统落后的观念,才有可能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大学在这样的社会思潮的渗透下难免不受影响。近代以来,不管是在教育制度亦或教育内容方面,中国的大学在学习西方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选择:清末民初,我们曾学习日本,以其为中介,初步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由于日本自身也在模仿西方,中国对日本的模仿并没有学到西方的真谛,反而还学来了不少日本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五四”以后,我们从学日本改为学美国,学分制、选课制等美国开先河的制度开始在中国频繁出现,但由于两国文化背景的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很难吸收这些学制所带来的教育精神。1927年,我们又模仿法国,在全国建立学区制,这种完全不顾及国情的做法不到两年就被取消了。20世纪的50年代,全国范围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大学改革浪潮――引进苏联模式。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到教育管理,我们几乎对苏联大学模式进行了全盘照搬,依模刻板,实行了人文和科技分家的错误政策,在着重发展的科技院校中一律取消人文和社会科学系的设置。于是人文院系、学科几乎消失殆尽,六亿的人口大国居然出现了只办一个哲学系的咄咄怪事,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地削弱了人文学科,而且还使广大主修科技方向专业的大学生在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刻失去了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这种歧视人文的错误登峰造极,便出现了“理工科大学还要办”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2)?对苏联模式不正常的推崇直接导致了重工轻文理,推崇工科治国,轻视、弱化人文社会学科的局面。?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味的模仿和照搬别国的经验,对中国来说不见得是适合的,建构大学人文教育的道路还得从本国的现实中去寻找。人文主义教育在西方和东方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西方人文教育的复兴,在西方近代大学中所兴起的新型人文教育,不仅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神学的垄断地位,更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所以现在很多论者所谈的,就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但是,西方人文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尽管包含着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内容和意义,但其毕竟是根源于西方自身的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它从诞生到发展都不可能为移植它的非西方国家设想过一条能与之相融合的道路。?
  更何况,西方的文化价值本身也蕴含着危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推动了西方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使其如虎添翼,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了西方文化中极为推崇的价值原则。但是,物质财富的丰富、理想价值理念的追求并没有都造福于人类,相反,间接不断的战争所造成的人类互相残杀,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引发了普遍的道德危机,连不少西方人士都不得不对自身的文明产生了怀疑。??(3)?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一味地跟从他们呢??
  西方国家的人文价值观虽然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其与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毕竟是大不一样的,在这个急需弘扬人文精神、建构人文教育的时代,中国的大学若只是一味地照搬、模仿西方模式,注定是走不出自身发展道路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了大学建构人文教育的必然之路。?
  二、人文教育必须回归中国优秀文化体系?
  所谓“本土”即是指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中国大学教育的本土化不仅要吸收外来的优秀人文传统和文化,更要对中国自身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加以发扬和创新。?
  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种优势文化。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传承下来的文明,曾为全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学要建构人文教育、推广人文精神,就必须得以此作为源泉和基础。?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推崇“家族至上,家外有家”、“唯古是法,以法为宝”、“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等,形成了一个注重人情、血缘、正统、阶层、名分的社会,固然有其不合理和值得我们改进的地方。但是,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几千年而依然生机蓬勃,以中华文化为突出代表的东方文化始终能独立于世而不被它者同化,就一定有其合理而值得我们借鉴、发扬并加以创新的方面。?
  每个国家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发扬光大该国文化的重任。中国的大学就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职责,即:要从这些优秀文化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保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并要提炼出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之上适合于大学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除了这种传承、评价和选择功能之外,大学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创新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加以整合及创新,以形成文化创造的“扩散效应”??(4)?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学术“共同体”,有着一大批科学和文化的精英,具有良好的求实、创新氛围,在推广人文教育,挖掘和创新本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教育机构难以具备的优势。?

  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人的发展问题,即人生的意义绝不能为功利所完全包括,人性的全面发展、道德理想的追求、精神境界的开拓乃至审美价值的实现同样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传统儒家所推崇的人文教育,其根本点就是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都指向人,具体而言就是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杜维明在评价到儒家人文主义的时候曾指出,儒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如何使人深入到身、心、灵、神各个层面进行通盘的反省,在于促进人格无穷无尽的发展,从个人修身,一直到成圣成贤。儒家有着兼容并包的气魄,它的排他性不强,有着一种求同存异、殊途同归的胸怀,它所讲的做人道理可以适合于全人类。?
  传统文化已经为我们思考人文精神提供了这样独特的视角。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精神乏缺的时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性肢解所造成的伤害,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大学身上来。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建构、人文精神理念的追求应该以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发展的思考作为基本点,应该更关注社会变革时期道德理想和生命意义的独特价值,这也是大学弘扬人文传统的关键点、创新点所在。走本土化道路,融合传统文化的思维是新时期大学建构人文教育的必然之路。??(5)?从现实来看,北京大学的元培班、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南京大学的文理科强化班都是我们的大学在人文教育本土化道路上的探索和尝试。就北大开设的“元培班”来说,他们是本着“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面向文理院系一二年级学生,实行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以及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加强“通识教育”。这对全校的教学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性影响,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受到文学的熏陶,还得到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的浸染,这很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这样的人文教育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厚度,还做到了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当然,回归本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不加选择、一概接受。大学建构人文教育要对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加以扬弃和改造。同样,对待西方的人文主义,大学也应该谨慎对待,不能将之完全束之高阁、一概不应,可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走汇通中西之路。在开寻一条人文主义的道路上,中国的大学建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人文教育要能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框架,坚决摒弃一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观。?
  大学的人文教育回归本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和基础,它才不会轻易丧失自身的民族特性,而这也是建立一个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之路。中国的大学推行本土化、民族化的人文教育还要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时代巨变所得来的经验、教训介绍给全世界的雄心壮志。对于本土传统文化,中国的大学不仅要有这种思维,更要有这种自信。??
  三、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必须要唤醒大学生的?
  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我们大学教育调整着自身的目标。目前,我们高等教育界广泛讨论并实施的大学人文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狭窄的专业中走出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价值、传统,把自己培养成为“受过教育的人”(an educated person),??(6)?从而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和品质。?
  就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是现阶段实施教育的难点,也是从根本上办好教育的重点,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已成熟的个体,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树立一种主体意识,应该唤醒自己内心的文化自觉。作为一个个体,大学生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当他们开始研究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他们才真正地是一个主体性的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人,他们需要不断地开发、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有能力驾驭自我,学会独立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要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就需要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外进一步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发自内心地重视大学人文教育,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本民族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认知、理解与诠释,更加科学地评价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的价值,以便更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个人的成才以及社会的发展服务,成为既“有能力”又“有教养”、既“道问学”又“尊德性”的人。?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说,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追求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必然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都是要走本土化的道路,需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大学本科教育的理念,尽可能地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唯如此,我们构建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人文教育的美好蓝图才会转变为现实。??
  注释:?
  (1)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3)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4)刘海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5)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6)黎国华,杜建华,从人文教育的兴衰发展看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