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古典舞云手的来源和形态特点分析
音乐学毕业论文

古典舞云手的来源和形态特点分析

摘要:摘 要: 云手是中国古典舞中十分常见的动作之一,是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之一,探析中国古典舞云手的形态特征,能够更清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动作规律,从而在以后的表演中更加准确地演绎和诠释,在以后的教学和创编中,更好地将其运用。 关键词: 古
关键词:古典,舞云手,来源,形态,特点,分析,中国,古典,舞中,十分

保险皇后 雅君,接电话,boxker

  摘    要: 云手是中国古典舞中十分常见的动作之一,是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之一,探析中国古典舞云手的形态特征,能够更清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动作规律,从而在以后的表演中更加准确地演绎和诠释,在以后的教学和创编中,更好地将其运用。

  关键词: 古典舞; 身韵; 圆;

  云手是今天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它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武术和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扬弃,并经过李正一、唐满城等老一辈舞蹈工作者们的不断提炼、加工和创造,从而形成的富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动作之一,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典舞的课堂训练和舞蹈表演之中。

  一、中国古典舞云手的来源

  云手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当中的一个典型动作,其形态的雏形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武术和戏曲舞蹈,二者当中虽然都有关于云手的训练,但在其做法和运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中国古典舞中云手的形成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一)武术艺术之云手

  “云手”最早是一种招法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武术艺术,是以搏击格斗为主要功能。它是武术中十分常见并且十分重要的动作之一,无论是在长靠还是短打,或者交戏里穿箭衣的都有用到云手这个动作。动作风格较粗犷和豪放,常常与风火轮连接在一起使用,因此动作幅度相对较大,且速度很快。

  (二)戏曲艺术之云手

  宋元时期,随着瓦舍、勾栏的建立,各类表演技艺在同一场所进行表演,他们之间既相互切磋和竞争同时也相互吸收和融合,就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戏曲艺术的表演当中融入并延展了武术云手的动作。在戏曲艺术的表演中,云手是作为一个程式化的动作而存在的,它包括“整云手”“晃云手”“点云手”“小生云手”“旦角云手”“老生云手”“花脸云手”和“武生云手”等云手程式。其中“整云手”是平时操练时的一种不分单双、方向的整体云手,它只作为一种训练的方式并不在舞台中呈现。而其他的云手程式是根据舞台上角色和内容的需要而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式化动作来演绎的,它们都是在“整云手”的基础上拆分和变形的。
 

古典舞云手的来源和形态特点分析
 

  不论是在戏曲还是武术中,云手都作为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动作存在着,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却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和使命。因此,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始人之一的唐满城老师,用他睿智的眼光发现了云手,在将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改造之后,纳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材之中,成为今天我们培养中国古典舞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学习的身韵课程中主干教材的典型动作之一。

  二、云手的形态特征分析

  “云”从物理角度讲,它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古代人们对云是极为崇拜的,有屈原作《九歌·云中君》1中“与日月兮齐光”道出了云因日月而生辉,且云团映日的形象。而“云手”的精华之处就在于一个“云”字,他有“云团”般的圆润饱满,也有“云海”般的广袤开合,可将“云手”的形态特征概括性地归纳为“万变皆圆”的姿态造型、“圆流内收”的路线动势和“逆行起动”的动作规律三部分,给人以云蒸霞蔚、行云流水般的审美感受。

  (一)“万变皆圆”的姿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围绕着“圆”的形态而变化着。我国古汉代就有“翘袖折腰”的风格传统,以身体向后弯曲下腰的动作形成身体的弧线,即是一种圆形态的呈现。再如今天中国古典舞中已归纳好的八个手位里,山膀、托掌、按掌等动作都充分且鲜明地体现了手臂上圆的姿态。可以说每一个动作无论如何变化却都“万变不离其圆”,云手正是其中非常典型的动作之一。

  首先,从云手的单一手臂形态分析,它的每一次出臂都是以圆的姿态,从肩膀—肘关节—腕关节—指尖,手臂的每一个关节处都不应出现棱角,就像天空中飘浮的云朵没有棱角一样,在云手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手臂既不能是僵硬的直线状态,也不能是凹凸有致的棱角分明,它在经过的每一个位置上呈现给人的都应是似直微弯没有棱角的椭圆形姿态。

  其次,在大开大合云手中,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它除了双臂的运动之外还需要头、胸、腰等上身的配合得以完成。双臂在“大合”时要配之以身体的“含”,双臂在“大开”时要配之以身体的“仰”,双臂在从“大开”到“大合”或是从“大合”到“大开”的过程中要配之以身体的“拧”。而这里所提到的“含”“仰”“拧”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圆的表现形式。

  所以笔者认为,云手这个动作虽然有四种不同的做法,但无论是从单一手臂还是从整个上身的运动过程分析,都呈现给人一种圆润饱满的视觉效果,在姿态的展现、造型的塑造上可以说是“万变皆圆”。

  (二)“圆流内收”的路线动势

  茹富兰先生曾说“拉一个云手要画五个圆”,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无论什么角色,动作开始前总是要先拉一个云手,而这样程式化的动作也有其十分严格的规范要求,即是“圆”。中国古典舞中的云手在动作做法和形态上与戏曲云手相比都有所改变,可是对于“圆”的追求却始终未变。在动作路线上,云手遵循着“圆起”“圆行”“圆止”的规律,讲究“大圆”套“小圆”,双臂呈揉球状运动并配之手腕的自转,形成立体的8字圆路线,周而复始、往复循环。正如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于“环形结构”中一般,中国古典舞所讲究的也与其如出一辙,如“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圆弧轨迹”的运行方式等,因此云手在动作路线上处处围绕着“圆”,并在动作的衔接过程中体现着“流”的畅美。

  在动势上,云手则表现为向心内聚之动势。如大开大合云手中“走上身留下身”过程里的“拧”与“倾”,在每一个重复云手动作时含、旁提、仰过程中的“圆”与“曲”,这其实都是内收型动势的一种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为它是一种画圆艺术,而画圆即需要有核心的力量得以支撑。就像圆规一样,它的动力腿在画圆过程中要以主力腿为中心,没有主力腿的支撑则无法画出完美的圆。云手亦是如此,在云手的整个运动中也有着一个隐在的中心,在不断循环运转的“大圈”套“小圈”过程里,以“拧倾圆曲”的身体姿态向内心凝聚力量,使动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圆流”里“内收”,在“内收”中“圆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舞“形神兼备”的动作特征。

  (三)“逆行起动”的动作规律

  在中国许多的传统艺术中都有逆向起动的运动规律,比如书法艺术中用笔时的落笔、转折、收笔,无一不遵循着“反其道而行”的原则。王朝闻先生曾在《门外舞谈》中提出“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的动作姿态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2,而这里所提到的“形式方面的联系”即表现为我们常说的“十欲”法则:

  (1)欲前先后,欲后先前;(2)欲左先右,欲右先左;(3)欲上先下,欲下先上;(4)欲放先收,欲收先放;(5)欲快先慢,欲慢先快;(6)欲直先弯,欲弯先直;(7)欲正先斜,欲斜先正;(8)欲高先矮,欲矮先高;(9)欲提先沉,欲沉先提;(10)欲重先轻,欲轻先重。3

  比如大开大合云手加十字步,首先动作本身是在双臂交叉中打开云手,欲曲臂交叉于是先两侧拉开双臂做起范儿,即“欲弯先直”。同时在起范儿动作中呼吸配之以提气,故在动作伊始先经过了一个沉气的过程,即“欲提先沉”。而之后双手展开完成大开大合云手过程中,脚下十字步步法第一步为低,第二步为高,即是与上身动律相配合“欲高先低”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舞所讲究的“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动作规律。

  不仅如此,在“十欲”法则中的每一法则里都含有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一正一反,且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云手中的逆行起动规律并不仅仅表现在动作的起范儿当中,如气息在动作运动过程中“欲提先沉”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欲沉先提”,云手的圆弧运动也是在不断“欲开先合,欲合先开”的手臂开合中相互转换变化而来的。这种由正向转为反向,反向变为正向之后再转为相反方向的运动规律一直贯穿动作的始终,我想这些都是王朝闻先生所提出的“形式方面的联系”。

  这种“逆向起动”的运动规律,也是动作不断运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云手动作中处处渗透着“逆行起动”的原理,再加以节奏的巧妙处理,从而给人以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视觉效果,使它更具有艺术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云手是极具中国古典舞特点的一个动作,它遵循了中国古典舞之运动原则,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之审美特征,发扬了中国古典舞之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姿态造型、路线动势还是动作规律等方面,都鲜明地传递着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民族风格、韵律语言和审美内涵,它用自身的形态特征很好地向世人表达和诠释了它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典型动作之“典型”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份典型,才使它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典舞的课堂训练与剧目表演之中,它通过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在舞者的训练与广大观众的视野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注释

  1一首祭祀云神的诗歌、歌舞辞,云中之神为一男性,号“云中君”,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
  2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3.
  3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130/167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