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毕业论文 > > 发现式教学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微探_初中化学
化学毕业论文

发现式教学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微探_初中化学

摘要: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如何有效复习呢?从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看,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特殊性这三个方面展开,要通过例题的选择让学生掌握规律性、递变性和特殊性。如何组织呢?笔者认为
关键词:发现,教学,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微探,初中,化学,

《战狼2》全集在线观看,托福网校,11届全运会开幕式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如何有效复习呢?从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看,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特殊性”这三个方面展开,要通过例题的选择让学生掌握“规律性、递变性和特殊性”。如何组织呢?笔者认为应该精选例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发现。
  一、发现理由
  “理由”即原因,往往与现象及本质相联系,找到理由,往往可以牵带出各种原理。下面,笔者在和学生复习“氯水”这个知识点时,将2014年江苏卷的一道高考题进行了改编,要求学生对应现象,发现“理由”。
  例1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实验现象,试分析由现象能够得到怎样的结论。
  现象1:为什么氯水的颜色会呈浅黄绿色?
  现象2:将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滴入氯水中,发现有白色沉淀,为什么呢?
  现象3:将NaHCO3粉末加入氯水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为什么呢?
  现象4:将氯水滴入FeCl2溶液中,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样的例题设计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却和最本质的性质相联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化学原理。
  “现象1”的分析与发现:水是无色的,Cl2与水反应的生成物HClO和HCl也均为无色,那么为什么氯水的颜色会呈浅黄绿色呢?唯一的理由就是氯水中溶解了Cl2的缘故。
  “现象2”的分析与发现:Cl2与水反应的生成物HClO和HCl,因此有Cl-,和学生讨论至此,学生自然发现将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滴入氯水中有白色沉淀的原因了。
  “现象3”的分析与发现:有气泡产生,气泡是什么呢?是怎么产生的呢?NaHCO3与氯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有气体生成呢?从此处思维,学生会发现H+与NaHCO3反应有CO2生成。
  “现象4”的分析与发现:氯水中HClO与Cl2共存,而这两者都可以将Fe2+氧化成Fe3+,而使得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所以这个“理由”不唯一。
  二、发现特例
  物质的特殊性有很多,在复习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将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例子”设置在选择项中,通过例题的呈现给学生进行记忆上的强化。
  例2下列关于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可以用纯碱来清洗油污
  B.实验室可以用玻璃容器长期盛放各种酸
  C.工业上可以用Na2S来清除污水中的Cu2+
  D.生活中可以用浓氨水来检验氯气管道漏气
  设计意图:例2中的ACD这3个选择项学生都可以从正面找到反应原理,实现化学与生活的联通,排除法可以得到B选项,不过有部分学生还是心存疑惑的,为什么呢?因为,通常情况下酸性氧化物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玻璃是SiO2是酸性氧化物,为什么不可以长期盛放各种酸呢?这个选择项恰好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SiO2的特殊性上了,SiO2可以与HF发生反应生成SiF4气体,玻璃会溶解,所以错误的选择项是B。
  三、发现方法
  很多学生怕解化学难题,尤其是综合应用题,而且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是解题的“方法”没有被找到,其实在“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中,能够寻找的方法有很多,方法就藏在题目中的关键词中,就藏在题目所给物质的特殊性上,就藏在问题前后关系中,需要学生联系最基本的性质进行推导就能发现突破口和方法。下面,笔者以2014年新课标的一道高考题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进行分析。
  例3铅及其化合物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耐酸设备、蓄电池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工业领域。根据你所学知识内容,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请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铅的位置为第周期,第族;将PbO2与CO2的酸性进行比较,是(填“PbO2”或“CO2”)的强。
  (2)PbO2与浓盐酸共热有黄绿色的气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可以得到PbO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工业上也可以电解制取PbO2,电极为石墨,电解液为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写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在阴极上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如果仅仅以Pb(NO3)2作为电解液,写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将其与加入Cu(NO3)2进行比较,不加的主要缺点是。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图(略)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即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组成表示为PbOx或mPbO2·nPbO,列式计算x值和m∶n值。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题的呈现,引导学生提高分析信息、发现方法的能力,对于例3这道高考题有诸多陌生的信息又应该如何突破呢?下面以其中几问的解答为例分析如何发现解题的方法。
  方法1:从已知物质入手进行推测,如从题干给出的信息来看,元素周期律是从已知物质“碳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进行分析,学生不难推测出铅的位置为第六周期ⅣA族,再根据递变规律可以推测出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要弱。
  方法2:从题目自身提供的信息入手进行推断,如“PbO2与浓盐酸共热有黄绿色的气体生成”这实际上就给出了重要的信息,思考“黄绿色的气体”是什么?继而与“实验室制氯气”联系起来,完成问题的解答:PbO2+4HCl(浓)△PbCl2+Cl2↑+2H2O。
  方法3:刨根问题、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如果仅仅以Pb(NO3)2作为电解液,写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将其与加入Cu(NO3)2进行比较,不加的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考点被迁移到如果仅仅以Pb(NO3)2不加入Cu(NO3)2,那么,阴极发生的则是Pb2+得电子变为Pb,而原来的出发点是什么?两者相联系,发现不加入Cu(NO3)2就不能有效利用Pb2+,在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同时,也感悟到化学知识的工业价值和学科智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202/167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