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雷雨》与《天边外》的相似之处探究
当代文学论文

《雷雨》与《天边外》的相似之处探究

摘要:摘要: 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 显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巧合绝非偶然, 似说明《雷雨》对《天边外》有所借鉴与承袭。不过, 曹禺在创作《雷雨》时, 已对此进行了妥善处置, 即根据创作主
关键词:雷雨,天边外,相似,之处,探究,

东营人才招聘网,孙红雷微博晒合影,郑清心

  摘要: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 显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巧合绝非偶然, 似说明《雷雨》对《天边外》有所借鉴与承袭。不过, 曹禺在创作《雷雨》时, 已对此进行了妥善处置, 即根据创作主旨, 把我国传统戏剧的传奇性与国外戏剧中的一切有益成分, 诸如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巧合性等予以很好地融合。这种对国外戏剧成功的借鉴、吸收与本土化, 最终成为助推《雷雨》成为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合力之一。

  关键词:曹禺; 奥尼尔; 《雷雨》; 《天边外》; 比较文学;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Beyond the Horizon and Thunderstorm

  ZHAO Li-ping ZHANG Shu-mian

  Editorial Office Shandong Women' s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understorm by Cao Yu and Beyond the Horizon by O' Neill, especially outstanding in the theme, plot, characterization. This coincidence is not an accident, which seems to indicate that Thunderstorm has some reference and inheritance from Beyond the Horizon. However, when Cao Yu was writing Thunderstorm, he had dealt with it properly. That is to say, according to the creative gist, he integrated the legenda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 with all the beneficial elements in foreign dramas, such as the contingency and coincidence of characters destiny. The successful reference, absorp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drama eventually become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understorm to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drama in China.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529,以浪漫化理想特色与悲剧感确立了20世纪美国戏剧的新精神[2]300。《天边外》创作于1918年,是奥尼尔的成名作,1920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为其带来国内外盛誉。曹禺是我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深受西方戏剧,尤其是奥尼尔剧作的显著影响。曹禺曾坦言,自己早在中学时代就拜读过《天边外》[3]157,深为两兄弟的不幸遭遇所打动。现以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为例,从题材、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在揭示其剧作深层意蕴的同时,对《雷雨》创作过程中的借鉴、吸收及本土化等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一、家庭生活剧作题材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正如约翰·霍华德·劳逊所指出的那样:“戏剧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点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应是以导致冲突到达危机的顶点。”[4]213以此观之,家庭无疑就是最适合上述条件的场所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家庭生活和家庭伦理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反映社会及其文化的本质。正是在家庭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环境、传统与道德等的冲突以最微妙,最富有戏剧性,通常也是最痛苦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正是在家庭生活中,人最基本的要求和愿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直接、最充分地显现。因此,家庭中的人物关系常被视为社会关系的写照,家庭的兴衰往往反映着社会的嬗变,而家庭生活则堪称社会本质问题的指示器。奥尼尔和曹禺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这种题材,并通过这一平台,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使他们的创作理念得以最充分的体现。

  奥尼尔的《天边外》只写了两个小小的家庭,甚或只能称为一个家庭——罗伯特一家。通过这一家庭的悲欢离合,主要描写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与之相比,曹禺在《雷雨》中反映的问题更为深刻、广泛。该剧不仅反映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描写的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本家大家族的毁灭。这一方面是因为曹禺生于此,长于此,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自然对此种题材的运用易于把握与驾驭;另一方面,家族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基础结构,与中国的小农经济和对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5]75。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族制度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通过揭露193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家族的罪恶历史和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与没落便昭然若揭。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显现出曹禺欲冲破封建礼教与封建束缚的决心。

  二、悲剧主题范式

  奥尼尔对悲剧情有独钟,在其一生创作的二十多个剧本中,古希腊悲剧的痕迹俯拾皆是。这既与其早年的创伤记忆有关,更与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联[6]89。奥尼尔出生于戏剧之家,从小在戏院长大,对古希腊悲剧十分崇尚。而早年家庭生活的苦难经历,给奥尼尔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也植下了其悲剧人生观的基因。奥尼尔开始戏剧创作之时,恰逢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迅猛增长之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7]60。然而,伴随美国社会急剧变迁而来的社会失衡与贫富差距的拉大,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众的精神生活日渐贫瘠和荒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浩劫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而是最大的失败;它试图占有人的灵魂,结果所占的却是别的东西[1]545。加之受西方非理性主义如欧洲叔本华、尼采等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内心日益感到孤独、苦闷和迷惘。作为一位有正义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戏剧家,奥尼尔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深表怀疑,对那不顾一切追逐财富,疯狂占有金钱的欲望表示憎恶。因为这些都会使美和价值的意义丧失殆尽。他也十分讨厌商业化戏剧中的假乐观主义,认为真正悲剧所包含的,要比全部带有圆满结局的喜剧所包含的东西丰富得多。正如奥尼尔在《论悲剧》中所言:“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有意义的美,而这种美就是真理。悲剧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永远是最具有悲剧性的。”[8]129于是,奥尼尔对美国的社会规范进行反叛,把失败戏剧化,用艺术家和诗人的如椽巨笔去真实地反映生活,精心创作美国现代戏剧舞台上的悲剧。《天边外》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主人公罗伯特总是生活在欲望与现实的对立冲突中,其悲剧具有三重性:具有诗人气质,却生于蒲柳农家;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抉择,抱憾终生;至死都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一切的一切都在那遥望未知的“天边外”。至于剧中其他两个重要角色:露丝和安德鲁,也同罗伯特一样,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又是为命运所左右的悲剧人物。

  1930年代的中国依旧未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虽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洗礼,但封建思想的禁锢仍然阴魂未去,争取民族生存的奋争成为社会普遍的心理。因此,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广泛地产生西方世界由于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极端贫乏而引起的人的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但也面临着人类的真正解放这一重大的贯穿人类始终的社会问题。曹禺的生母早逝,母爱缺失且压抑的家庭生活使生性细腻敏感的曹禺对时代、人生和社会具有一种总体性的悲剧体验。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年仅23岁的曹禺创作了《雷雨》。曹禺对个体生命在社会、宇宙中的地位的探索是这出悲剧的核心。他所描写的痛苦是清醒的可意识到的痛苦,是人物的心灵在痛苦中的彷徨与挣扎,是想摆脱不幸和痛苦,最后却发现无法逃避,无路可走。恰如曹禺在1936年1月《雷雨·序》中所言:“在《雷雨》中,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跳这黑暗的坑。”[9]183正是这残酷的井,吞噬了周萍、周冲、鲁四凤三条鲜活的生命,使执拗不驯的周蘩漪发疯;使备受凌辱的鲁侍萍失去了儿女;使道貌岸然,自认为成功,实际上“仿佛是自己来主宰着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9]182的周朴园感到力不从心,倍感“累得很”[9]143,唉叹“我老了”[9]172。同奥尼尔深受叔本华悲剧哲学思想的影响一样,曹禺在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人与命运之间强烈的悲剧性冲突。

  三、古老的故事情节

  《天边外》和《雷雨》都承袭了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相恋而毁灭的古老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主要依托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来推动剧情发展,并赋予剧作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晚期的戏剧淡化情节不同,奥尼尔早期的戏剧比较注重情节。《天边外》的剧情主要通过对罗伯特性格的描绘,特别是围绕兄弟俩与邻家女孩的恋情而展开的。罗伯特不懂现实世界,以为理想的东西与现实的生活之间不存在什么距离,甚至对生活实际方面的事情,连一分钟都没想过。然而,他却从小就怀有到天边以外世界去的梦想:“美在召唤我,遥远的未知的美,东方的神秘和魅力,它在我读过的书中诱惑着我。”[10]31他和哥哥安德鲁都爱上了邻家姑娘露丝。正当他要跟舅舅去航海时,却得知露丝爱的原来正是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德鲁负气航海远去,罗伯特留下来和露丝结了婚。不久,露丝方知自己的真爱是安德鲁。三年过后,不懂农事的罗伯特把农庄搞得一塌糊涂,又患上了肺病。恰好安德鲁一度返回,但他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露丝发觉安德鲁已不再爱她,罗伯特发现安德鲁是个实利主义者,没有给他带来他想知道的天边外的消息。又过了五年,安德鲁赶回家,此时的罗伯特已病入膏肓。临死前,罗伯特遥指东方,仍向往自由出海航行:“记住,安迪——只有通过牺牲——那以外的秘密——。”[10]350-351全剧结构严谨,情节性强,展现了错位的爱情造成的巨大破坏力,揭示出如罗伯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理想匮乏的社会里注定要失败的命运。同时,正如剧终时正在升起的太阳,罗伯特的死也暗示了理想主义者必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诗和远方”的梦想可使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雷雨》通过三条交织的线索: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与蘩漪,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周萍、周冲、鲁四凤三人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而展开。周冲爱恋着侍萍的女儿——四凤,而侍萍的儿子周萍(周冲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却使四凤怀了孕。一场爱情纠葛在雷雨之夜最终彻底毁灭,预示着腐朽社会如同残破的周家一样,随着雷雨的到来终将逝去。《雷雨》注重戏剧冲突,强烈的戏剧性主要通过外部强烈的戏剧冲突促成。一连串多由爱情而生的悬念、巧合、误会、陡转等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使全剧波澜起伏,也使整个剧本的情节更富传奇性,冲突场面极具紧张感,呈现出比较浓重的“佳构剧”的痕迹。

  四、相似的人物形象

  有比较才有鉴赏,才有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度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深化对参与对话的各方及其各自的社会、文化与文学背景的理解,而文本中的人物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阐释与深度解读。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得真切的是周蘩漪,其次是周冲。”[9]184现把这两个人物同《天边外》的露丝和罗伯特做一番比较。

  周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社会、家庭、爱情有许多憧憬。他不能理解社会,也不能认清自己和别人,如其母周蘩漪所言:“把什么人都看得太高了”[9]44。最终,周冲发现他与父亲、母亲、鲁大海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可逾越的鸿沟。在他梦想中,他所钟爱的女子——四凤,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只是一个抽象美丽且渺茫的梦。他对四凤说:“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同你,我们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的,没有……”[9]118是的,周冲的那个梦幻的世界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也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理想如一串一串的肥皂泡,荡漾在他眼前,一根现实的铁针便轻轻地逐个点破。”[9]187丑恶的现实把周冲连同他的梦一起毁掉了。

  同周冲一样,罗伯特也是一个整天沉浸于白日梦的人。他有着自己对不可知自由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天边外”的美。他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同周冲扮演的角色相同,都在追求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感生活,真可谓是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必定要破灭梦的“世外人”。

  周蘩漪是个果断阴鸷的女人。造成她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她“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9]115。她一直不遗余力地反抗着限制她自由的环境:无论是与周萍的乱伦之爱,还是对周朴园当面的抗议和蔑视。她向往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通过真正的爱情寻回失落的自我。然而,她却被情爱之火烧得迷迷昏昏,陷入情感的囹圄中不能自拔。所以,她明知周萍对她已没有情爱却仍要死死地抓住他不放手:“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人跑。”[9]66蘩漪的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很具有戏剧性。事实上,这一形象不尽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却得到当时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认同。这固然与那个已渐觉醒的时代有关,更可能与那种反映出的对人生命运的抗争这一普遍的民众心理的永恒主题相联。曹禺在剧中对蘩漪性格中具有的积极、进步的因素,诸如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与婚姻自由等,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她遭受命运的残酷折磨寄以深切的同情。

  露丝也对命运进行了抗争,极力追求一种真正爱情。她同我国古代劳动妇女既欲与命运抗争,又无可奈何,最终只能随遇而安,认其天命的形象颇有相似之处。露丝的悲剧根源主要在于她的错误选择。她本可以跟务实的安德鲁结合,却偏偏看上了充满天真幻想的罗伯特。为了追求这份浪漫爱情,露丝身穿在西方象征纯洁爱情的白色裙子,赢得了罗伯特的爱。然而,不务实际的罗伯特婚后给她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失望,她便把芳心转向了安德鲁。三年后,安德鲁偶然回家,重新又点燃了露丝的爱情之火。可精心打扮,再次身穿白色衣服,“看起来很漂亮,脸色红晕,充满生气”[10]233,“为悦己者容”的她却大失所望。其后五年的艰辛生活已使她彻底绝望,只得屈从于命运的摆布。“她的心已经沉入精疲力竭的宁静,再也不用任何希望干扰自己了。”[10]353奥尼尔通过对露丝个人生活的描述,反映出在以男权为中心文化的社会中,妇女欲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过上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尚需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同时,也暗示了选择这一难题将永远使人类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并对人类同命运进行的乏力、无效而失败的抗争发出了无奈的感喟。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不难看出《雷雨》确实与《天边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这在两剧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显得尤为明显、突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曹禺在刻意地模仿,至多只能视为受到了某些暗示。一部作品是否成功,不在于是否承袭了前人的东西,而在于是否能有独到之处,能否有所突破与创新。这种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不胜枚举。王实甫的《西厢记》并不因承袭了元慎的《会真记》、董解元的《西厢记》的素材而招人非议,它仍旧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1]240。同样,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则完全模仿了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但却十分成功,并在世界文学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言:“其实偷人家一点故事,几段插曲,并不寒碜。同一件传述,经过古今多少大手笔的揉搓塑抹,演为种种诗歌、戏剧、小说、传奇,也很有些显著的先例。”[9]180毕竟,充满中国元素的《雷雨》最终总是由中国人创作完成的。

  曹禺因家庭原因,从小就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戏剧,也很感兴趣。《雷雨》中的情节的曲折、巧合、悬念等的设计无疑同中国传统戏剧有明显的联系。在成长的过程中,曹禺又接触到不少国外戏剧,如古希腊悲剧,易卜生、斯特林堡、奥尼尔等的一些剧作。他勇于汲取外来戏剧中一切有益的营养,却不生搬硬套,而是善于将国外戏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巧合性,同我国传统戏剧故事的传奇性相结合,很好地熔为一炉[12]71。例如,《雷雨》发生的时间从郁热的早晨到次日凌晨两点钟,时间不超过24小时,动作、时间、空间整一,西方戏剧三一律的影响清晰可见。然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曹禺能摆脱其程式化的束缚,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充分发挥了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又如,曹禺在《雷雨》中探究人物悲剧根源时,并没有生吞活剥地将奥尼尔《天边外》中人物的悲剧主要由上帝主导的宿命论,作为主要原因,而是更强调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因果报应”“父债子还”等理念的作用。毋庸置疑,这种处理方式更为中国化,并因契合中国民众的欣赏趣味而更易为普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凡此种种,都助推了《雷雨》这出悲剧获得成功。

  最后,得出这样的论断似不可避免:曹禺的《雷雨》的确受到了奥尼尔的《天边外》的某些影响。但他并非有意仿写,而是在我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吸收国外戏剧中诸多有益成分,并尽量使之本土化,终于创作出这部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雷雨》。

  参考文献

  [1]吴富恒.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 (第四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2] 车吉心, 朱德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传[M].济南:明天出版社, 1997.
  [3]王青.追求理想, 探索生命——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 1998, (6) .
  [4]【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创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8.
  [5]张弘, 张为民.简论中国古代宗族宗法制的演变与特征[J].济南大学学报, 1999, (4) .
  [6]丁超峰.创伤记忆与悲剧思想的升华——简析尤金·奥尼尔戏剧《天边外》[J].戏剧文学, 2018, (4) .
  [7]陈英.曹禺和奥尼尔的悲剧人生观的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8]刘茵.露丝的爱情——从《天边外》评析奥尼尔悲剧的爱情观及其原因[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9]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0]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王海若,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11]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中国文学史 (三) (修订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12]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