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毕业论文 > > 纪青山教授三叉神经痛临证经验_养生与健康论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

纪青山教授三叉神经痛临证经验_养生与健康论文

摘要:纪青山,国家名老中医,现任吉林省针灸学会顾问,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纪老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贯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辨病和辨经相结合的理念,并擅用特定穴。在治疗面瘫
关键词:青山,教授,三叉神经痛,临证,经验,养生,健康,论文,

被放逐的萨图科,专科和本科的区别,敞口费

 纪青山,国家名老中医,现任吉林省针灸学会顾问,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纪老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贯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辨病和辨经相结合”的理念,并擅用特定穴。在治疗面瘫、面痛、脱发、腰痛、坐骨神经痛、不寐、耳鸣、痹证、痛经、颈椎病等方面甚有造诣。笔者特将纪老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选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与中医学者共同学习、进步。 
  三叉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根据病因可以分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常见。疼痛呈针刺样、刀割样的剧烈疼痛,疼痛感从身体的痛点开始,通过神经呈区域放射;会让患者的面部肌肉出现反射性抽搐。疼痛一般固定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者两支上,在第二支或者第三支发病率最高,在第一支发病率较少。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不仅会增加第一支的发病率,还会出现3支同时发病的情况。 
  辨证求因。整体论治 
  纪老认为治病必求其因,方能得其果。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的范畴,其主要病机在于阳明经热。 
  《证治准绳·杂病》中有:“面痛皆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证治汇补·上窍门》中记载:“面痛皆属于热……手足阳明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张氏医通》指出,“面为阳明部分,故面痛皆因于火,高者抑之,郁者开之,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夫足阳明胃也,胃中腥臊五味,无所不纳,其腐熟水谷之毒皆聚于胃。” 
  《景岳全书》中载,“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有腐熟水谷之功能,若再多食辛辣、油腻之品,腥臊五味积热于此,胃腑之火循经上逆,壅塞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又火性炎上,面部为诸阳之会,阳明经热熏蒸于上,故可致经络循行部位的剧烈疼痛。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而胃主降浊,胃之热气不降,浊气升之于头面;降浊又为受纳之前提,浊气上升,受纳不得,周身营养失调,面部先之,则面部经筋不容则痛。 
  辨病、辨经相结合,局部、远端相呼应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三叉神经痛所病之处为面颊部,而面部分布经络非常丰富,以手足三阳经为主,而阳明经循行范围最大。由经脉循行可知,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迎香);足阳明胃经“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夹承浆、大迎、颊车、下关、头维);手少阳三焦经“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丝竹空)。 
  纪老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各支疼痛时,巧妙地选取与痛支相交、相符的上述穴组进行针刺,尤以阳明经穴居多。在远端手、足三阳经辨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内庭、解溪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等来治疗三叉神经痛。 
  擅甩阳明经特定穴 
  合谷穴 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实践中,纪老往往选取合谷穴,是因为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大肠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手部的部位。如,《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大肠主肺之客记载:“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大指次指为一统。”《针灸甲乙经》也有记载:“目痛暝,头痛,龋齿,合谷全之。”《铜人》亦云“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痿痹”。均充分说明,合谷对头面五官疾患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即《四总穴歌》中的“面口合谷收”之意。该穴不仅清热解表,还可通调气血,气行则可化瘀,故合谷为治疗面口疾患的特效穴。 
  内庭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之荥穴,“荥主身热”,内庭属水,刺内庭有以水抑火之功效,泻阳明之火可以达到上病下治循经远刺止痛之效。 
  解溪穴 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经穴,五行属火。火能生土,故又是足阳明经之母穴,有通畅疏导足阳明胃经的作用;同时解溪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运行的枢纽,具有疏经通络、清降胃火、舒筋利节之功用。因此,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上病下取”之法,首取胃之经穴解溪穴,清泄阳明,和络止痛。 
  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之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之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阳陵泉穴具有舒筋活络和壮筋补虚的作用,泻阳陵泉,可疏通少阳经气,清泻火热之邪。《灵枢·脉度》也有经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故选择善于疏理气机之阳陵泉穴以疏通经脉、濡润经筋,达到舒缓三叉神经痛的作用。 
  结语 
  纪老深谙中医理论之精髓,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数不胜数,其经验以及方法于笔者受益匪浅。纪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辨证求因重治阳明,阳明经火热上炎,壅塞经络不通致痛,阳明经胃热不降,浊气上升于面,不容致痛。纪老以清泄阳明经热为根本治则,以“通经”“荣络”为根本治法,整体论治综合选穴。 
  根据解剖学理论,三叉神经为第5对脑神经,以感觉神经为主,分3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黏膜及深部各器官组织。第1支眼神经的终支眶上神经经过眶上缘中点稍内侧的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向上分布于额部;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称眶下神经,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的眶下孔处浅出于皮下,分布于眼睑以下区域;第3支下颌神经的主干经颅底的卵圆孔出颅,其分支下牙槽神经穿人下颌骨后,其终支顺神经过颏孔浅出至下唇两侧下部。 
  纪老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选取之鱼腰、四白、夹承浆3个穴恰为眶上孔、眶下孔以及颏孔所在之处。而四白、夹承浆亦为阳明经穴位。 纪老将解剖学作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选穴的理论基础,也使其疗效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可。根据解剖学理论的引导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纪老在面部选取与痛支相交、相符的腧穴(阳明经居多),在肢体远端选取清泄阳明火热之阳明经特定穴,通过针刺远端合谷、内庭、解溪、阳陵泉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与面部所选穴位遥相配合,使面部郁滞之经气得以疏通,气血得以调和,故能针至病所,循序而渐致病除。 
  案例举隅 
  患者,女,48岁,2013年9月20日初来纪老门诊就医。主诉“左面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周”。疼痛呈阵发性、针刺样剧烈疼痛。患者曾以为是牙痛牵连导致了面部疼痛,故来我院口腔科检查,牙科检查未见异常病变。纪老通过望、闻、问、切,查知患者微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紧,诊断为左面疼痛(外感风寒型),西医诊断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治法为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近端选取患侧下关、颊车、大迎、夹承浆,即与三叉神经下颌支径路相符的阳明经的腧穴。远端选合谷、曲池、风池,其既能清泄阳明经之热,又能疏散外感之风寒。诸穴共取,达内外兼顾、标本兼治之效。留针20nin并用神灯照射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针刺第5天,患者自述疼痛已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患者自述疼痛感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链接 
  三叉神经痛与其他面部神经痛的区别 
  牙痛:持续性钝痛或跳痛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初期,常常到口腔科就诊,被误诊为牙痛。一般牙痛特点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局限在齿龈部,不放射到其他部位,无颜面部皮肤过敏区,不因外来的因素加剧,患者不敢用牙齿咀嚼,应用X线检查或CT检查可明确牙痛。 
  三叉神经炎:持续性疼痛三叉神经炎,可因急性上颌窦炎、流感、额窦炎、下颌骨骨髓炎、糖尿病、梅毒、伤寒、酒精中毒、铅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疾病引起。多有炎性感染的历史,病史短,疼痛为持续性的,压迫感染的分支局部时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有患侧三叉神经分区感觉减退或过敏。可伴有运动障碍。 
  中间神经痛:发作性烧灼痛中间神经痛患者表现特点:①疼痛性质:为发作性烧灼痛,持续时间长,数小时,短者也数分钟。②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一侧外耳道、耳郭及乳突等部位,严重者可向同侧面部、舌外侧、咽部以及枕部放射。③伴随症状:局部常伴有带状疱疹,还可有周围性面瘫,味觉和听觉改变。 
  偏头痛: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偏头痛临床表现特点:①青春期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②诱发原因,多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不安时诱发,每次发作前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幻视及偏盲等。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之久。③疼痛性质,为剧烈性头痛,呈搏动性痛、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反复发作,每日或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作一次。伴随有恶心、呕吐、大便感、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发作过后疲乏嗜睡。④查体时颞浅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压迫时可使疼痛减轻。在先兆发作时就用抗组胺药可缓解症状。⑤偏头痛还有普通型、特殊型(眼肌麻痹、腹型、基底动脉型)、偏头型,均需要进行鉴别。 
  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吕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