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效率的统计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效率的统计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旅行社数量和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旅行社业发展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值得关注。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评价了中国旅行社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及省际差异,通过与区域旅游化指数的对应分析,探讨了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业整体
关键词:基于,DEA,Malmquist,模型,中国,旅行社,发展,

老人下海捡物摔伤,ajviewer,百融

  [摘要]随着我国旅行社数量和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旅行社业发展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值得关注。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评价了中国旅行社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及省际差异,通过与区域旅游化指数的对应分析,探讨了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业整体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间,中国旅行社业技术效率逐步提高,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高。(2)其间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上升3.3%。其中技术进步年均提升2.6%,是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力。(3)东部和中部地区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变化是西部旅行社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各省域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对应关系存在同步变化和背离发展两种情况。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旅行社业;效率特征;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5-0023-08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行社数量和经营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行社数量达2.5万家,营业收入达3374.8亿元。同时,以中旅、中青旅、康辉、广之旅和宝中等为代表的大型旅行社集团的空间扩张趋势明显。目前,全国旅行社的数量分布和经营状况呈现较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因此,包括旅行社业在内的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之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样提出,要加强研究和实现旅游业区域布局及结构的合理性。
  总体而言,我国针对旅行社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着眼于旅行社数量和规模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王蓉蓉、王逸然和楼嘉军分别以省级行政区和28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为单位,分析了全国范围内旅行社空间结构特征、演变趋势和影响因子;黄秀娟分析了国际旅行社在行业规模、企业规模等方面的省际差异;张佑印等运用区位熵指数研究了国内旅行社业的区域结构特征及演变情况。随着我国旅行社数量和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旅行社业的发展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应引起重视。
  近10年来,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研究我国旅游业整体效率的文献逐渐增多。朱顺林和张根水等分别采用不同单一年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国内各省域旅游业的生产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陈许生、顾江等,陶卓民等及金春雨等则利用不同时间段的连续数据,分析了我国旅游业整体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但是,运用DEA方法分析我国旅游业分支行业的发展效率及区际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生延超和钟志平认为,宏观分析旅游业生产效率变化和区域差异,虽有助于认识旅游业整体增长质量,但无助于深入了解微观尤其是分支行业的问题。他们研究了中国饭店业1997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增长特征和省际差异;徐波和荣毅利用DEA方法对国内29个地区的旅游景区运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目前,尚无研究旅行社发展效率的国内文献,但运用DEA方法分析旅行社发展效率的国外文献已不鲜见。Wober探讨了DEA在旅行社业效率比较和管理标杆识别中的运用;Fuentes分析了西班牙阿利坎特地区22家旅行社的技术效率,探讨了技术效率与所有权、区位条件及服务体验等要素的相关关系;Barros和Dieke分两阶段分析了葡萄牙旅行社效率变化趋势和造成低效率的环境因素;Koksal和Aksu比较了独立运营和品牌化连锁运营两大类旅行社之间的运行效率差异。遗憾的是,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和研究视角的选择,上述研究多以旅行社个体为对象,研究旅行社个体之间的效率差异和影响因素。本文拟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利用2000-2009年全国31个省级区域旅行社业的面板数据,分析旅行社业发展效率的总体特征和省际差异,并通过与省域旅游化水平的对应分析,探讨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研究方法
  1978年,Charnes等提出非参数的数据包络方法(DEA),用线性规划模型评价相同类型的多投入要素和多产出要素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是否有效率。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几何空间投影,比较同一时点不同决策单元加权的投入和产出数量,确定有效生产前沿(即最低投入或最高产出),并衡量各DMU与最佳前沿之间的距离。当某DMU落在生产前沿上(距离为0),则视该DMU为最有效率,其技术效率值为1。如某DMU技术效率值在0和1之间(如0.85),则指该DMU在产出不变条件下可降低15%的投入,或在投入不变条件下增加15%的产出。考虑到规模收益可变的情况,技术效率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公式为: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其中,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特定DMU在规模一定(最优规模)时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规模效率反映的是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差距越小意味着规模经济性发挥程度越高。
  为进一步测算和比较不同时期各DMU生产率变化情况,基于Caves等提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Fare等构建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率。TFP指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以外的要素投人引起的经济增长,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TFP增长率则指产出增长率超出有形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3部分。公式:
  TFPch(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变化TEch×技术进步变化Tch
  技术效率变化TEch=纯技术效率变化PTEch×规模效率变化SEch 本文使用DEAP2.1软件,分两个步骤进行数据计算。首先,将2000-2009年每年中国旅行社业整体视为独立决策单元,采用多阶段DEA求解,计算历年旅行社业效率指标(表1)。其次,将2000-2009年各省份旅行社业视为独立决策单元,采用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得到旅行社业总体和分省份的年度效率变化指标和Malmquist指数(表1和表2)。
  2指标选取与资料来源
  2.1指标选取
  选取恰当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是旅行社DEA分析的关键。在前人研究中,雇员人数、经营支出、工资支出、技术投入、固定资本存量、服务潜能以及接待人数、旅游者人均支出和营业收入等,曾被选取作为旅行社投入和产出指标。然而,鉴于统计口径和指标设计的原因,上述部分指标仅适用于旅行社个体分析。
  鉴于此,本文选取省域旅行社营业收入和服务游客数量为产出指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中,营业收入被广泛采用作为衡量旅行社业的货币产出水平。其次,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将旅行社服务游客数量定义为省域范围内旅行社组团、接待国内游客和外联、接待入境游客的数量之和,作为衡量旅行社非货币产出的指标。在投入指标方面,借鉴前人研究,用从业人数表示劳动力投入,用资产总额表示资本投入。本文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总数为4,DMU(观测年度和省级区域)数量分别为10和31,满足DEA模型中DMU数量应为指标总数两倍以上的适用条件。
  2.2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2001-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选取包括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内的区域面板数据(未涵盖港澳台地区)。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利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以2000年为对比基期)将旅行社营业收入转换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
  3结果分析
  3.1旅行社总体效率特征
  首先,从总体效率指标看,2000-2009年中国旅行社业相对效率最高年份为2007年和2009年(技术效率值为最高值1),最低年份为2000年(0.597),表明该年与2007和2009年相比,在产出不变条件下可降低40.3%的投入或在投入不变条件下增加40.3%的产出。期内技术效率均值为0.844,表明期内旅行社业的相对效率水平较均衡,即各年份生产效率与生产前沿年份的距离较小。其次,从时序变化趋势看,除2003年和2008年出现明显波动外,2000-2009年纯技术效率值均等于1或接近1,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呈逐年上升态势,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表明期内旅行社产业规模过小,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即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缩小,规模经济性发挥程度提高。
  上述总体效率特征与相关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一致。第一,2000-2009年旅行社两项产出指标(服务游客数量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6%和13.9%,两项投入指标(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和7.3%,表明旅行社业产出增长速度快于投入增长速度,从侧面验证了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收益逐步提高的结果,表明中国旅行社业规模经济性程度逐渐提高,正逐步走出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模式。
  第二,在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先后受到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陶卓民等和生延超等的研究表明,2003年我国旅游业整体和饭店业的技术效率均显著下降。旅行社业也不例外,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出现较明显的相对效率低谷,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明显下降。从统计数据看,2003年旅行社资产总额和从业人员人数保持上升,但服务游客总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下降22.5%和9.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导致旅行社产出水平出现了小幅下滑,服务游客总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2%和4.3%。随着2009年相关指标数据的恢复性增长,使2008年成为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的一个低谷年份。
  3.2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
  从年度效率变化指标看,首先,Malmquist指数均值为1.033,表明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3%,呈上升态势。其中,技术效率年均提升率仅为0.6%,一方面验证了期内旅行社业总体的相对效率水平较均衡的分析结论。技术进步年均提升2.6%,是期内旅行社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结合期内旅行社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以集团化为特征的组织创新、以渠道建设为特征的生产创新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技术创新等。其次,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明显阶段性。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为2001-2006年,期间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提升趋势。其中2003年增长率低于其他年份,仅为2.0%。可能原因是受到SARS事件影响,虽然同期纯技术效率增长5.8%,技术进步提升12.2%,但规模效率降低14.0%。第二阶段为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等3年,其间Malmquist指数小于1,表明该3年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降低趋势。究其原因,随着2008北京奥运建设周期渐近尾声和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显现,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大量新设施投入使用,从业人员和旅行社数量等快速增长,同时游客数量增长和旅行社营收增长趋缓,造成各项指标陷入微弱增长、停滞甚至下降。这一现象在2009年表现最为明显,技术进步变化和规模效率分别出现6.1%和0.3%的负增长。
  3.3旅行社发展效率的省际差异
  从表2可看出,首先,2000-2009年间,吉林、山东、四川、青海、西藏和宁夏6个省区的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究其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吉林、山东和四川,其技术进步变化均大于1,纯技术效率变化微弱,规模效率负增长,表明其规模效率变化的负效应超过了技术进步变化的正效应,即在规模收益不变情况下上述省份旅行社业规模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之间的差距扩大,导致区域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二是西藏、青海和宁夏3个自治区,均是技术效率停滞或微弱增长,技术进步变化负增长,表明上述省份在采用电子商务等技术创新、旅行社集团化等组织创新和旅游产品创新方面滞后于发达省份是导致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北京等25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正增长,可分为3种情况:一是北京、河南和陕西等9个省市,技术效率不变或下降,全要素生产率正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正增长的贡献;二是山西、辽宁、江苏、重庆和新疆等15个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的综合作用;三是甘肃省,其技术效率提升正效应超过了技术进步相对滞后的负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微弱增长。 从东、中、西3大区域的效率指标均值可看出,3大区域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00-2009年间呈现正增长趋势,分别为年均增长4.5%、3.9%和1.8%。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分解指标看,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呈现负增长(-0.6%),表明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等方面,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是制约西部旅行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4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作为旅游业传统的支柱部门之一,旅行社业是否与旅游业整体同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钱磊等提出“区域旅游化”概念来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选取了4个规模指标(国内旅游人数、人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和2个质量指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百分比),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0年和2010年两年的全国分省区旅游化水平指数。考虑到该文与本文研究时间段较一致,本文通过以各省域旅行社TFP年均变动幅度和旅游化指数变化年均值为坐标轴绘制散点图(图1),可观察出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对应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二者同步变化或背离发展。
  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同步变化具体表现为同步增长(第Ⅰ象限)和同步负增长(第Ⅳ象限)。首先,多数省区均处在第Ⅰ象限中,表明期内多数省区的旅游业整体和旅行社业保持了同步的高速度、高质量的健康增长态势。其中,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的中西部省份如贵州和湖南,旅游化水平分别从2000年全国排名第28和第25位上升到2010年第16位和第12位,同时旅行社TFP保持了5.3%和11.2%的年均增长率,表明随着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其后发优势显著,旅游业和旅行社业同步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均较高。同时,江苏、辽宁和浙江等东部省份,赶超传统旅游业先发区域(北京、上海)的趋势明显,区域旅游化水平提升较快。尤其是在旅游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例如,上述3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10年间分别上升了3.91%、9.24%和4.34%),并且其旅行社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技术进步导致的行业经济增长率位列全国前茅。其次,在第Ⅲ象限中,青海和宁夏呈现旅行社TFP变化和区域旅游化水平“双负增长”,均远落后于全国水平。虽然两省区的多数统计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增长的总体形势下,单体指标的慢速增长导致了总体水平的相对退步。这种发展滞后现象的出现,与两省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乃至地方政策扶持力度都有一定的关联关系。
  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背离变化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第Ⅱ象限中,在旅行社TFP增长的同时,区域旅游化水平相对降低。尤其是海南省旅行社TFP年均增长4.8%,但其旅游化指数从2000年的4.13降低到2010年的3.45。结合海南旅游的发展现状,在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等规模指标快速增长和以旅行社为代表的分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百分比等质量指标不升反降,表明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深入推进,海南省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明显滞后。其次,第Ⅳ象限中,各省区旅游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旅行社TFP有降低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山东和四川等省在资源独特性、资源组合和规模等方面特色鲜明,过去10年间在进人性改善、A级景区创建和区域旅游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发展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区域旅游化水平分别从2000年的第13位和第15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7位和第9位),而其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与区域旅游化水平同步提升,意味着旅行业在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投入相对不足,创新相对欠缺,行业由此获得的增长动力不足。从长远看,如上述省区旅行社业不能相应快速推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则旅行社业将成为制约区域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分析了2000-2009年我国旅行社业发展效率特征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省际差异的原因,以及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对应关系。具体结论及相关讨论如下:
  首先,2000-2009年间,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上升3.3%,其中技术进步年均提升2.6%,表明以集团化为特征的组织创新、以渠道建设为特征的生产创新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技术创新等非生产要素方面的技术进步是旅行社业TFP上升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技术效率年均提升0.6%,主要贡献因素是规模效率的提高,表明行业规模经济性程度逐步提高。在未来发展中,旅行社业应同时重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应贯彻落实《旅游法》,推动旅行社摆脱“招徕靠低价、盈利靠购物”的传统营收模式,改革和完善导游管理制度,避免大量导游“持证不从业”的人员冗余现象,进一步提升旅行社业技术效率水平。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开放性变化时代,随着传统旅行社业务向广义旅行服务的转变,旅行社技术进步动力将继续来源于行业内部的传统形式,如建立旅行社集团、建立官方网站、开发定制产品和开展微营销等,也将更多得益于基于互联网、以融合为特征的关联产业跨界、服务流程延伸和技术平台融合。主动融入互联网资本的扩张战略,搭建基于非传统业务的网络服务平台(如以提供旅游攻略为业务核心的马蜂窝)或深耕传统业务的细分市场(如以门票线上销售为主业的驴妈妈),都将是未来旅行社业的技术进步方向。
  其次,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是西部旅行社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加大技术进步的创新投入和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将是我国旅行社业实现区域均衡增长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支撑技术进步的创新人才、风险资本和龙头企业更倾向于首先布局在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西部旅行社业要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必然受到人力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此,  本文由wwW. 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西部旅行社业的技术进步途径可包括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利用后发优势,主动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资本扩张和技术扩散,借助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建立基于单一资源体系(如景区或酒店)的区域性旅行服务批发商或一体化目的地服务供应商;依托占据产业链终端的销售网络优势实施组织创新,培育跨区域的旅行社集团;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实施线路产品创新等。
  再次,旅行社发展效率与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对应关系分为同步变化或背离发展两种情况。以贵州、湖南、江苏和广东等省份为代表,旅行社TFP和区域旅游化指数保持了“双快”的同步增长趋势;青海和宁夏的旅行社TFP变化和区域旅游化水平“双负增长”;海南省在旅游业规模和旅行社发展效率提升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质量亟待提升;以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为代表的区域旅游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的同时,旅行社业发展效率提升相对滞后。可见,作为核心产业部门之一的旅行社业并不必然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保持同步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在旅游业持续增长和互联网冲击传统旅行社业务的背景下,要使旅行社业能够支撑旅游业的整体增长和分享旅游业整体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必须提高旅行社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进一步推动其由以规模效率提升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创新型增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