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困惑与出路
历史学毕业论文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困惑与出路

摘要:摘要:30年来,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已近20种,其中,“原始记录性”说为主流观点,余为非主流观点,大致反映出六种不同立场的基本认识,通过解读,深感研究工作面临诸多困惑,从认识基点、共识平台、共识界面、认识方法四个方面提出破解困惑的策略选择。 下载论
关键词: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困惑,出路,摘要,30年,档案,本质

兵不血刃造句,艾琳,刁后外传

  摘要:30年来,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已近20种,其中,“原始记录性”说为主流观点,余为非主流观点,大致反映出六种不同立场的基本认识,通过解读,深感研究工作面临诸多困惑,从认识基点、共识平台、共识界面、认识方法四个方面提出破解困惑的策略选择。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困惑;策略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about 20 kinds of ideas abou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archives have come out, among which its “nature of original record” is regarded as its mainstream idea. The ideas nearly reflect the fundamental cognition from six different standpoints. After unscrambling them,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has realized there ismuch confusion in the research. The paper is about to deal with the strategy choices to clear the confus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gnition basepoint, common-view terrace and boundary, and cognition method.
  Keywords:essential attribute of archives; ideas; confusion; strategy
  
  自1981年初,姚史清先生提出“原始记录是档案质的规定性”,[1]揭开新时期档案本质属性探索序幕至今,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已近20种,其中,“原始记录性”说为主流观点,其余皆为“散户”之见。30年来,各种观点在论争中不断爆发,又在爆发中不断论争,呈现出一种奇特景观:既见不同观点相互论争,又见“散户”共同挑战主流,此起彼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也透露了矛盾错综的学术乱象,令人喜忧参半。本文以文件和档案非同一事物为前提,讨论档案本质属性研究。
  
  1档案本质属性观点简析
  1.1档案形成过程解析。欲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必先了解档案从何处来、为何而来、向何处去、为何而去等基本问题,即档案形成过程。为此,笔者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档案形成过程的基本路线解析如下:
  
  1.1.1本图主要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解析档案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略作修改之处,是文件的工具作用和前档案的凭证作用既有共生关系,也有承续关系。即,一方面,文件为处理事务提供工具,前档案为处理事务提供凭证,同为处理事务的必然产物,只不过前者是完全的,后者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按照人类处理事务规律,文件工具作用发挥在前,前档案凭证作用发挥在后,并为验证文件作用是否发挥、怎么发挥、发挥怎样等提供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实据。
  1.1.2如图所示,档案形成过程中,先有文件和档案,后有文、档管理工作,即文、档在前,其管理工作在后,而不是相反。且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前档案(半现行文件)及其管理工作(属文档形成者职能,为其提供办事凭证和验证实据,可自管或托管),后阶段为档案(非现行文件)及其管理工作(属社会档案部门职能,为社会提供历史文化信息),可见,前者在于“利己”(为形成者服务),后者在于“利他”(为社会服务)。
  1.2档案本质属性观点基本解读。以档案形成过程解读档案本质属性诸观点,大致反映出六种不同立场的基本认识,笔者试撮要简析,以商同仁。
  1.2.1以文件本质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代表性观点是原始记录性说。此说建于整个文件运动的认识基础之上,根据各阶段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性,确定不同阶段文件都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共同本质属性。这种只见各阶段文件共性而抹杀其个性的无差别观,反映了早期广义文件概念(即文件包含档案)泛化的粗放型认识。当然,从广义文件概念来看,此论显然无可非议。但从我国社会分工来看,广义文件概念并未得到社会认同,根据主要有三:一是管理体制不同,文件和档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机关;二是法规制度不同,文件没有专门立法,现行规定只有行政性规章,档案既有专门立法,还有以档案法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社会属性不同,文件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事业,档案已是一项独立的社会事业。再说,档案学已是一门独立二级学科,文件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可见,用文件涵盖档案于理不合。如果无视我国国情,一厢情愿地主张,以致泛化广义文件概念,不仅无益于档案学理论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而且,势必造成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不利于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最终导致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被边缘化”,以致档案人看不清未来前途(绝非危言耸听)。基于此,笔者不主张用广义文件概念取代我国传统文件概念和档案概念,故不敢苟同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本质属性的观点,因其未将文、档区别开来,质言之,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它所揭示的是文件本质属性,而非档案本质属性。但因其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故不少人一时难以接受质疑者意见。
  1.2.2以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保存备查性、备以查考性、归档和集中保存性、鉴定和整理、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等说。诸说均建于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之上,即将管理工作的环节或目的作为档案本质属性。其令人难以接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乏实践依据,前述已知,先有档案后有档案工作,换言之,没有档案就没有档案工作,因此,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只能从档案本身出发,才能抓住根本。否则,从档案工作出发,岂非缘木求鱼?二是不符合逻辑规律,如前所析,档案和档案工作之间既为因果关系,又非同类概念(档案为事物,档案工作属行为),因此,若用档案工作来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岂非因果颠倒、逻辑混乱?如此观点,既然缺乏实践和理论的依据,就不可能科学合理地揭示档案本质属性,欲令人信服,愚以为难矣。
  1.2.3以文件本质属性和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三属性的交集说、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该说看到了前两类观点的认识局限和理论缺陷,试图扬长避短,吸收其合理的思想因素和理论成分,以综合归纳方式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令人遗憾的是,该说看似优化了前两类观点,实则继续并集合了其思维短板,反而距离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更远,完全有违立论者更新观念、发展科学之初衷。
  1.2.4以档案一般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信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该说虽看到了档案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并非专属档案,不足以将档案与非档案区别开来,故未能准确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其可信度不足道也。虽如此,但它们立足于档案本身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思维角度、路线和方法,却值得充分肯定。倘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使视点再准确一点、视域再扩展一点、透视再深刻一点,其认识和发现将会距真理不远矣。

  1.2.5近似于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非现行性、历史再现性、可追溯性等说。笔者以为,较之其他观点,它们更有助于揭示档案本质属性。理由如下:从档案发展史来看,档案不仅是“一个历史经验基因库”,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思想基因库”,它具有“实用性+记忆性”的价值特性。[2]这些观点,正是基于对档案价值特性的认识而形成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档案本质属性,或者说,距离档案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也许仅有一步之遥。虽如此,但这一步之遥的目标,据笔者看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想准确探寻出来,尚需博采众长的胸怀、透视云雾的眼力、艰苦跋涉的毅力和勇攀高峰的胆识,否则,只能留下“寻隐者不遇”的遗憾。
  1.2.6以文件本质属性及其后续作用定位档案本质属性。其观点有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两说。它们从考量文件后续作用入手,来定位并揭示档案本质属性。虽然,其论述用语及含义不尽相同,但其论述方式却完全一致,即通过文件本质属性(直接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性)链接后文件特性(事后有用性、潜在有用性)的论述方式,对档案本质属性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倘以上解读未有违两说原意,则启示我们:研究档案本质属性应立足档案本身,文件本质属性只是认识档案本质属性的参照系,而非档案本质属性,更不能取代档案本质属性。因此,在档案本质属性研讨中,两说无疑对理论创新和深化认识有所助益。只不过,两说尚存两点疑窦:一是所谓“事后有用性”与“潜在有用性”,稍嫌活泛和玄虚,不便把握;二是将文件本质属性作为档案本质属性的论述成分,似画蛇添足,有嫌冗余。
  
  2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困惑
  解读档案本质属性诸观点,笔者对其研究甚困惑:
  2.1研究对象的确当性与不当性。何为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对象?有人认为,这并非问题,即使当做问题,也是伪命题,因为,答案本已清楚:“档案”。其实,除“档案”外,还有四种答案,笔者分为以下两类:
  2.1.1研究对象确当。这是指研究者以档案为特定指向,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档案与非档案的质的规定性,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使档案和非档案区别开来的认识过程。如此观点,有非现行性说、信息性说、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历史再现性说、可追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等。
  2.1.2研究对象不当。这是指研究者以档案相关事物为特定指向,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一定的档案相关事物与一定的非档案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试图揭示档案本质属性,使档案和非档案区别开来的认识过程。如此观点较为复杂,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一种以文件本质属性代替档案本质属性,扩大了研究对象,如原始记录性说;一种以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异化了研究对象,如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鉴定和整理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一种以文件本质属性和档案管理行为代替档案本质属性,扩大并异化了研究对象,如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一种将文件本质属性、档案一般属性等混为一体来认识档案本质属性,混乱了研究对象,如三属性的交集说。
  2.2研究思路的循环性与不循环性。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可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研究中或反映了相同的思维模式,或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现分析如下:
  2.2.1研究思路循环。这是指研究者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探索被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范围内,所形成的观点或大同小异,或实同名异,即所得结论基本上根植于同一认识基点,或者说,其思维路径围绕着一个相同的认识范畴作环形运动。如,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均以档案管理行为作为其思维模式;再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均以文件后续作用作为其思维模式。因此,研究思路的循环性亦可谓之研究思维的同向性。
  2.2.2研究思路不循环。是指研究者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探索不为某一种思维模式所局限,其观点与其他观点或迥然不同,或大异小同,即其结论与其他观点不根植于同一认识基点,即其思维路径围绕着不同的认识范畴作放射运动。如,原始记录性说、历史再现性说、非现行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其思维模式均不相同。因此,研究思路不循环性亦可谓之研究思维异向性。
  2.3研究层面的明确性与模糊性。档案本质属性研究过程中,各种观点在认识层面上有所不同,出现了宏观层面(广义档案,下同)、微观层面(狭义档案,下同)、宏观与微观结合(广狭兼具)三种认识平台。
  2.3.1研究层面明确。这是指研究者或从宏观层面,或从微观层面探索档案本质属性,虽然观点大相径庭,但认识层面明确,论述过程清晰。如原始记录性说、历史再现性说、非现行性说、凭证性说、信息性说等,均从宏观层面认识档案本质属性;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均从微观层面认识档案本质属性。
  2.3.2研究层面模糊。指研究者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认识层面不明确,既非宏观,也非微观,由于认识层面不清,论述过程犹如“雾里看花”。如三属性的交集说、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其研究层面令人难以把握。
  2.4研究视角的一定性与不定性。综观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各种观点,大致可分为“自然”形成、“人为”形成、综合形成三种认识视角。
  2.4.1研究视角一定。这是指研究者或从自然形成,或从人为形成的视角来探索档案本质属性,虽然立场和观点对立,但视角清楚,论证集中,结论明确。如,原始记录性说、非现行性说、信息性说、历史再现性说、可追溯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凭证性说等,均体现了档案本质属性自然形成的基本认识;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等,则反映出档案本质属性人为形成的基本认识。
  2.4.2研究视角不定。这是指研究者探索档案本质属性的视角不确定,既全非自然形成,也全非人为形成,由于视角不一定,其论证和结论显得有些勉强凑合或生搬硬套。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三属性的交集说、原始记录与归档保存备查性说等。
  2.5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与综合性。在档案本质属性探索中,学者们独立或综合运用了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2.5.1研究方法单一。这是指研究者主要运用某一种学科基本原理或某一种理论观点来研究和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如,原始记录性说主要运用档案学基础理论;凭证性说、保存备查性说、备以查考性说、归档和集中保存性说、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性说主要运用档案管理学应用理论;非现行性说主要运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信息性说主要运用信息论学说等。
  2.5.2研究方法综合。指研究者运用多种学科原理或多种理论来综合研究和揭示档案本质属性。如,直接历史记录事后有用性说、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的潜在有用性说综合运用了档案学、信息学、预测学理论,历史再现性说、结构性说、内在有机联系性说则综合运用了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理论,等等。
  以上论析的对立关系并非绝对的,一是相对于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特点比较而言的,二是相互之间或有某些交叉之处,三是为简便论述以期引起关注。

  
  3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策略选择
  随着档案理论和实践发展提速,档案本质属性的基础理论作用和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出来,虽然,研究历经卅年并成就斐然,但冷静思量,面对困惑,笔者以为,现在正处继往开来的“瓶颈”阶段,继什么、如何继与开什么、如何开,需要档案学界举力聚智,谋划方略,破解难题,走出困局,开创未来。
  3.1科学定位认识基点。档案本质属性认识基点就是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的逻辑起点,综观诸观点,其逻辑起点较为复杂,或信息,或文件,或档案,或档案管理,或文件兼档案,或文件兼档案管理,等等,意见纷繁,莫衷一是,争论频发,各执一词。当此之时,科学定位认识基点,确定研究逻辑起点,应是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第一要务。笔者以为,研究一事物本质属性,当以该事物本身为对象,以挖掘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认识基点,故此,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就应以档案为对象,以档案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认识基点,否则,舍本逐末,其结果必画虎类犬。
  3.2着力搭建共识平台。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应先认识档案,当前,档案概念则有广义、狭义、广狭兼具三种层面的定义。广义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称“档案”,狭义者如李荣忠先生所谓档案是“办理完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3]广狭兼具者,如王岚先生所言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或得到,并经过鉴定、整理的文献记录”。[4]这些定义层面的差异,反映了作者不同的认识平台,决定了作者探讨档案本质属性时,在认识视域、思维走向、理论抽象、语言表述等方面必然出现一定趋异性,产生对于档案本质属性的不同看法,成为各种观点纷争的分歧所在。为增强论辩科学性,使学术争鸣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充当理论建设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档案学界应着力搭建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共识平台。笔者提议,建立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广义档案概念的档案本质属性认识观,这样,既可将此事物(档案)与彼事物(非档案)区别开来,也可避免将事物(档案)和行为(档案管理)混为一谈的逻辑错误,还可使档案概念周延性更强,做到应档尽档涵盖完全。
  3.3积极形成共识界面。探讨档案本质属性应了解档案产生的原因和目的,现有观点反映了自然形成、人为形成、综合形成三种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界面的差异,正是学者争论不休甚至无谓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无谓争论,档案学界应积极形成共识界面。笔者以为,档案来源于人类处理公、私事务的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工具作用和凭证作用,有着共生与承续的密切关系,既为处理事务提供工具,也为处理事务提供凭证。只是工具作用在前,凭证作用在后;当且仅当处理事务的作用发挥完毕,才从“利己”者内部流通领域进入“利他”的社会公共流通领域,转而发挥历史文化作用。[5]由此可见,就广义档案而言,凡文件均可随着其作用依序转变为档案(自然形成)。就狭义档案而言,文件转变为档案的过程经历了两次选择(鉴定),第一次在工具作用发挥完毕,从中拣留只具凭证作用的文件;第二次在凭证作用发挥完毕,再从中拣留只具历史文化作用的文件。而这两次选择,看似纯人为,实则人为和自然兼而有之,例如,选择标准虽为人定,但构成标准的内容,却是一定的主观认识与客观需要有机结合的产物,绝非凭空想象出来的纯主观性东西。再如,选择工作虽是人为,具有一定主观性,但绝非任意或随意的个人行为,因为,必须遵照一定的客观鉴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质量。笔者认为,虽档案形成过程无处不有人为痕迹,但倘以人为形成观为指归,一是难免见仁见智,恐怕难成共识;二是树立“人为”标杆,难免以人治档之嫌和误导不当人工干预,不利于档案标准化建设。故笔者主张,以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自然形成观作为探讨档案本质属性的共识界面,这样,才能合理反映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增强理论科学性。既可消解认识主观性,尽量避免无谓争论,又可加强实践客观性,尽量减少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等管理工作中的不当人为因素,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促进档案理论与实践健康、科学发展。
  3.4合理创新认识方法。探讨档案本质属性,既要以科学认识论为指导,又要用创新方法去开路。现有观点在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异彩纷呈,不拘一格,提供了不少可借鉴之处,也存在一定局限,引发了纷争。笔者以为,档案本质属性作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可谓档案学基础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其探讨,可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一项微型系统工程,现已进入探讨“深水区”,问题已充分暴露。此时,正是重新审视30年研究史,设定未来研究路线图的良机。为此,有必要借鉴“顶层设计”的理念和方式,跳出局部认识的束缚,改变此前“散兵”突击的研讨方式,重新设计和制定探讨方案。[6]具体而言,作为客观事物属性的档案本质属性,其研究应以唯物认识论和现代思维科学为指导,努力在现有同向性和异向性研究成果中,优选并整合出确能科学反映档案本质属性的标本性观点,充分运用哲学、信息学、管理学、档案学等学科的认识方法,开展以同质性为主的档案机理研讨。从这个角度认识和探讨档案本质属性,虽然,仍将遭遇各种波折,但可以肯定,“顶层设计”必将有助于未来研究廓清思路,减少失误,科学有序地向前推进。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虽历经30年,但仍方兴未艾,其原因,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很灵活,所以,不会僵化;又很确定,所以,人们才能为之奋斗。”[7]
  
  参考文献:
  [1] 姚史清. 什么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 档案工作,1981(1).
  [2][5]王仁秋,邹吉辉.略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阶段[J].档案与建设,2010(8):32~34,35.
  [3]李荣忠.“档案”定义之我见[J]. 档案工作,1980(4).
  [4]王岚. 论档案定义的逻辑表述[J]. 档案学研究,1999(2).
  [6]巩峤.“顶层设计”不仅是概念[N].青岛日报,[2010-12-20](6).
  [7]梁衡.为什么不与毛泽东争?看周恩来总理的争与让[N]. 北京日报,[2008-03-16].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来稿日期:20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