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毕业论文 > > 无差别杀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及预防机制
法学毕业论文

无差别杀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及预防机制

摘要:摘要 :无差别杀人犯罪, 是一种多发于现代社会的独特犯罪类型, 在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我国的无差别杀人犯罪在近些年也多有发生。将无差别杀人案进行类型化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研究, 以探索行为人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关键词:无差别,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预防,机制,

机械舞视频教学,男佣伴奏,d73动车

  摘要:无差别杀人犯罪, 是一种多发于现代社会的独特犯罪类型, 在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我国的无差别杀人犯罪在近些年也多有发生。将无差别杀人案进行类型化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研究, 以探索行为人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关键词:无差别杀人; 人格结构; 形成机制; 预防机制;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论文配图

  1 无差别杀人的概念与特征

  1.1 无差别杀人的概念

  无差别杀人犯罪, 是指无犯罪组织依托的行为人, 出于较为明显的社会不满情绪, 针对不特定的被害对象, 采取具有较大杀伤力的手段, 肆意杀害无辜他人, 造成严重社会恐慌的刑事违法行为。21世纪以来, 在日本街头发生了一系列的无差别杀人案件, 引发了社会的极大震撼。我国近年来也先后发生多起针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的无差别杀人案件, 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心态更复杂的阶段。

  1.2 无差别杀人的特征

  (1) 无差别杀人犯罪的行为人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 只是缺乏完全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2) 其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单独作案, 行为人所实施的无差别杀人行为并不代表着某个犯罪组织的行为。 (3) 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 此类犯罪往往是由于某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导致的, 或者是行为人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极度窘迫或者不利, 因此行为人通过杀害无辜的人, 制造严重的社会影响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紧张与不满。 (4) 行为人大多是对生活陷于绝望, 试图通过死亡来解脱、发泄自己的极度紧张情绪, 进而无所顾忌地肆意杀戮他人, 有的行为人甚至希望以进行这一犯罪来获得死刑的最终结果。 (5) 行为人的犯罪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人, 有的也会针对存在某种特征类型的人, 比如幼儿园学生、小学学生等。 (6) 无差别杀人的“无差别”不仅体现在对行为对象的不作区分, 同时也意味着呈现出在同一个时空中的多个不同受害人之间。 (7) 行为人选择的是人群聚集较多的公共场所, 并且是在公众的注视之下毫不自我掩饰地进行杀害行为, 一直到被来自外部的力量所制服或者造成了自己所期望中的重大伤亡结果。 (8) 该类犯罪采取的是足以造成巨大破坏和杀伤力的方法, 由此, 其所造成的杀伤场面恐怖, 具有较大的恶劣社会影响, 在较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上述无差别杀人的特征中, 犯罪行为对象的无差别性与在犯罪动机上所体现出的行为人对社会的巨大不满性, 是最显着的特征;此外, 行为人的行为是个人意志而没有一定的犯罪组织意志、犯罪对象是在同一时空中的多个不同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公开进行而毫不掩饰等, 也就将无差别杀人与其他具有部分类似特征的犯罪相区分。

  2 无差别杀人的犯罪心理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正是由于无差别杀人罪犯的人格结构上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才导致行为人产生了危险性人格。本我是个体遗传所得来的性格特征的反映。从内外向的维度来说, 无差别杀人犯罪主体有很大的可能性被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琐事引发心理与生理反应, 因而导致行为人更倾向于内向。与本我不同, 自我是一种从本我的表象化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是现实化、社会化了的自我。本我代表的是一种相对原始的激情, 而自我所代表的则是进化一步的理智。自我的这种相对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如果一个人想调节好自身情绪的稳定, 以适应处在不断发展的外部社会结构, 就必须要求自我具有比较强大的适应能力。超我则是指导自我进行合适的调节, 以对本我进行应有的限制, 这样才能达到人格的最高层, 也就是所谓的理想自我。

  无差别杀人案的犯罪主体都是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谓社会边缘人, 这使得行为人在其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巨大而激烈的冲突。可是由于无差别杀人犯罪主体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明显缺乏。本我的情绪脆弱性及性格缺陷导致他们无法从反观自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审视自己生存状态的认知能力。在一系列的负性状态中, 自我在本我的不断逆向的引导以及不正常的超我的围困之下, 又受现实中的巨大排斥, 最终被自我和超我击倒。这时, 无差别杀人犯罪主体就会产生相当的人格障碍。当行为人内心中出现了消极的外部环境评价, 就会使得行为人个体所原有的自我意象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如果行为人进一步排斥外部环境的评价, 并维持内心中原固有的负面自我意象,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对外部环境的攻击性反应。

  3 无差别杀人犯罪的预防机制

  长久以来, 国家和社会将经济改革的成果放到了第一位, 而忽视了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得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很大一部分边缘群体的自我意识产生了严重的割裂, 这种慢慢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无法在传统的社会制度框架中进行化解。作为具有庞大数量级的群体, 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员本身有着独特的制度属性和历史背景, 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诉求非常复杂, 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巨大影响。我们应当从这些底层、边缘群体的内心的真实态度出发作为出发点, 合理、真实地做出相应并且合适的政策反馈。所以, 应当从个体与社会整体两个方面来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

  3.1 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压力环境下控制本能和情感, 减轻压力, 应对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心理过程。无差别杀人的行为人在与自己所处的不良环境的互动中极度缺乏个人抵抗压力和快速自我调整的能力。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建立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防御机制, 即整合身体资源、心理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 以应对危机和应对压力的一种积极人格特质。个体一旦形成了这种特质, 就获得在面临压力事件时快速恢复自身积极心态的能力, 有效地化解危机。一个人只有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地进行主动的增长和发展, 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

  3.2 社会的预防机制

  (1) 对社会弱势群体建立起更有效、更合适的社会支持系统。这里所谓的社会支持, 是来自于他人的特定的或一般性的支持行为, 它能够使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使个体减少不利环境所带来的伤害。而无差别杀人行为人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当薄弱, 单位支持功能丧失或者极度弱化;在理解社会支持方面, 无差别杀人的行为人是社会结构网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 他们往往被社会主流精神生活所排斥, 得到进入良好的社会制度结构的机会非常渺茫。无差别杀人的行为人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权利。因此, 要解决问题, 必须要了解这些弱势群体的要求, 从他们的基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建立起一种以单位支撑和家庭支撑网格为基础, 以社区的支撑为核心的支撑网格体系。一方面, 从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益为出发点进行社会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 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在提高弱势群体经济来源的基础上, 使得受到社会正向影响下的无差别杀人行为人感受到被他人尊重、被社会理解的情绪感受, 从而减小逆向压力所带给行为人的负面心理效果。

  (2) 建立起基层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可以按照刺激来源的不同分为外源性危机和内源性危机。外源性危机是一种被外部事件刺激所引发的危机, 内源性危机是一种成长过程中从内部所感受到的危机。无差别杀人是一种处在群体底层的人群所实施的突发性的犯罪, 行为人面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缺乏较强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因此, 建立起一种合适有效的帮助处在困境的行为人恢复内心本我、自我、超我达到一种平衡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成为非常必要的措施。这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当由危机评估、危机预警、危机控制和危机恢复四个重要部分所构成。危机评估是对行为人心理危机的有无、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所进行的评价。危机预警是经过危机评估后, 对发现的无差别杀人高危对象和重点对象发出一定的危机警报, 此时, 就需要特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在行为人的危机活动期和心理情绪的脆弱期, 帮助行为人制定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解决方案。危机控制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按照制定的解决方案, 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技术, 以实现无差别杀人行为人的心理情绪控制。危机恢复是在总结危机发生原因的基础上, 找出症结, 对症下药, 将行为人不正常的心理秩序恢复正常。总体上, 需要在各个社会生活的社区建立起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并以此为基础, 形成一种立足于每个社区, 将每个家庭囊括进来的, 同时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层次的危机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2]邱国梁.犯罪与司法心理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3]彭清燕.校园无差别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学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4]张小虎.我国无差别杀人犯罪的现实状况与理论分析[J].江海学刊, 2011 (1) .
  [5]彭清燕.论校园无差别杀人的预防机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
  [6]张小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
  [7]程金生.社会分层与治安善治[J].政法学刊, 2009 (6) .

无差别杀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及预防机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