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明清时期俳优戏的语言特点研究
音乐学毕业论文

明清时期俳优戏的语言特点研究

摘要:摘 要: 俳优戏是一种以诙谐嘲弄的语言逗人笑乐的表演艺术, 对戏剧、曲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明清俳优戏在继承先秦古优戏、唐参军戏、宋杂剧、元曲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以现挂为核心, 以讽刺为精神, 以逗笑为宗旨, 灵活、广泛地运用双关、比喻、引用、夸张
关键词:明清,时期,俳优,戏的,语言,特点,研究,

61005com财神图库,野野村智美,霸道教父的专属恋人

  摘    要: 俳优戏是一种以诙谐嘲弄的语言逗人笑乐的表演艺术, 对戏剧、曲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明清俳优戏在继承先秦古优戏、唐参军戏、宋杂剧、元曲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以现挂为核心, 以讽刺为精神, 以逗笑为宗旨, 灵活、广泛地运用双关、比喻、引用、夸张、精警、析字、三翻四抖等语言技巧, 以达到讽刺和娱乐的目的, 为相声等曲艺的表演结构和艺术技巧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

  关键词: 明清俳优戏; 语言艺术; 讽刺娱乐;

  俳优是以表情动作或诙谐嘲弄逗人笑乐的一类演员。1俳优戏则是以诙谐嘲弄的语言来逗人笑乐的表演艺术。俳优的任务, 主要是歌、舞、说笑话, 或是一段滑稽表演, 侍奉在统治者左右, 在嬉谑滑稽中谈言微中, 在聪言慧语中让君思考与选择。2这种机智幽默的语言技巧先秦时已初具萌芽, 明清时期日臻成熟。明清俳优戏在继承先秦古优戏、唐参军戏、宋杂剧、元曲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以讽刺为精神, 以逗笑为宗旨, 广泛运用双关、比喻、引用、夸张、精警、析字、三翻四抖等语言技巧来达到讽刺和娱乐的目的。

  一、巧思妙连, 一语双关

  双关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光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3明清俳优戏多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 进而产生幽默感, 形成含蓄美, 拓展想象空间, 制造讽刺效果。

  (一) 谐音双关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1477) 至十九年 (1483) 间, 太监汪直领西厂, 设官校刺探臣民隐事, 屡兴大狱, 仇杀诬陷无所不为, 夺占民田达二万顷, 又巡边监军, 威势倾天下。成化十九年 (1483) 六月, 为御史所讦, 罢西厂, 降直奉御, 但其党羽王越、陈钺尚在。于是, 优人阿丑演戏讽之:

  丑作直, 持双斧, 趋跄而行。或问故。答曰:“吾将兵, 惟仗此两钺耳。”问:“钺何名?”曰:“王越、陈钺也。”后二人以次坐谪。 (明文林《琅玡漫钞》) 4

  表演中, 优人阿丑利用“钺”“越”的谐音来达到讽刺目的。钺为古代的一种兵器, 青铜制, 像斧, 比斧大, 圆刃, 可砍劈。优人巧妙利用“钺”“越”谐音, 借指汪直党羽王越、陈钺二人, 一语双关, 意为汪直党羽尚存, 依然会危害朝廷, 祸害百姓。一语惊动皇帝, 后来其党羽均被斥逐。
 

明清时期俳优戏的语言特点研究
 

  甲申之变, 大司马某迎降。此人后入清朝, 官浙中。偶赴宴西湖, 伶人表演《铁冠图》:

  手持朝笏, 匍匐, 隐藏于道旁, 大呼曰:“臣兵部尚书吴年齿迎接圣驾”。 (近人蒋芷侪《都门识小录》) 5

  伶人巧妙使用谐音双关, 用“吴年齿”影射不能忠君守节的“无廉耻”大司马, 其听后惭愧沮丧, 不终席而去。

  清穆宗同治十年, 两广总督瑞麟, 资格应升殿阁大学士。开寿宴, 表演跳加官, 加官冠上两翅, 松弹将要脱落, 非常不吉利。此刻, 鬼门内扮演内监的优人急捧黄诏、红黄绫出来, 跪到加官面前, 说:

  奉上谕:赐太师冠上加冠。 (近人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6

  表演时出现冠上两翅即将脱落的紧急情况, 优人临危不乱, 献上红黄绫捆扎两翅, 既机智解围, 又献谀成功。“冠上加冠”即“官上加官”, 两广总督瑞麟大喜, 认为大利市, 后每次跳加官, 必选此伶人。

  清德宗光绪年间, 于夏日演堂会剧, 客座全是武员, 盛服端坐, 面色庄严, 堂下站扇扇子、袒露脊背的奴仆。伶人看到此种场景, 现场抓哏, 插科打诨:

  一伶指着台下观众, 问刘赶三:“此何炎炎, 而彼何凉凉者?”三答曰:“各位老爷们是吃过冰的。” (近人红树《萝池谈荟》) (7)

  夏日看戏, 座位上是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的武员, 后面则是衣冠不整、露脊扇扇的奴仆。武员感觉凉快, 奴仆炎热难耐, 伶人明白正是身份地位的差异导致着装的不同, 因此巧妙使用“冰”“兵”谐音, 一语双关, 揭开谜底。京师俗称“啖冰”, 即武人侵兵饷, 一语道破武员真面目, 使其威严扫地, 沦为笑柄。

  清德宗光绪年间, 一日, 内廷侍戏, 演《尼姑思凡》。优人赵仙舫饰老尼, 瞻礼罗汉场时, 见诸位王公皆在座观戏, 于是现场抓哏, 遥指在座王公依次罄折曰:

  此某某天尊, 末至侍立帝后某太监, 赵合掌和声曰:“阿弥陀佛!此善人也。” (近人刘蛰叟《论戏剧改造社会之能力》) 7

  “善”与“芟”同音, 谐音双关。俗谓阉割驴马曰“芟”, 此处指站在皇帝后面的“芟人”———太监。语义双指, 构思巧妙, 帝与诸贵大笑。

  (二) 语义双关

  明宪宗初年, 嘉善知县林某, 捶死一家13人。郓城侣钟按浙, 将彻查此事。林某厚赂镇守中官李文, 让李文宴请侣钟, 延迟其事。侣钟知道后, 事先让优人做滑稽语拒绝:

  因扮一官赏雪, 作雪狮子, 令藏阴处, 以俟后赏。曰:“何处可藏?”一卒曰:“山阴可乎?”曰:“不可。”卒又曰:“江阴可乎?”曰:“不可。”其官高声曰:“但藏在嘉善县可也。”卒云:“此地无阴, 何以藏之?”官曰:“汝不见嘉善林知县打杀一家非死罪十三人, 不偿命, 岂非有天无日头处?”一座皆惊, 文亦不敢启齿。 (清褚人获《坚瓠五集》三) 8

  此俳优戏使用语义双关, 制造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阴”, 本指不见阳光的地方, “山阴”, 即山的北面, “江阴”, 即江的南面, 均为背阴的一面。把雪狮子藏在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官员一开始看不到, 后来见到会很高兴, 隶卒们也将会得到赏赐。与此同时, “山阴”“江阴”还可用作专有名词, 指地名。山阴, 明清为绍兴府治, 因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江阴, 明清属常州府, 因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优人正是巧妙利用双关语表层义 (词语义) 与深层义 (地名义) 之间的联系, 引出杀人凶手林知县藏身无阴凉处的嘉善县便可逃脱法网, 可谓有天无日头。这种语言技巧既含而不露, 又不显晦涩, 震慑了受贿并准备为凶手说情的镇守中官李文, 使他无法启齿, 同时也表明了官员的态度, 维护了法律的威严。

  清宣统年间, 优人赵仙舫表演《浣花溪》, 其中有一句道白:

  倘被贼兵抢去, 我的“前途”何堪设想啊! (近人张肖伧《燕尘菊影录》9

  在《浣花溪》中, 唐西川节度使崔宁娶宦官朝恩侄女鱼氏。鱼氏奇悍, 崔买妾任蓉卿, 鱼氏妒而贬为婢女, 苦加凌虐。后崔宁携家眷出游浣花溪, 部将宣抚使杨子林据城反, 二人惊慌失措, 鱼氏裸跣, 不能脱, 被掠。杨恨鱼氏平素淫妒, 命劙其私。崔妾任氏亲自赴敌, 其父任元助之, 削平乱事, 鱼氏得救。优人赵仙舫以丑旦饰鱼氏, “前途”二字一语双关, 表面指崔妻鱼氏恐被乱兵所辱, 命运悲惨, 实则暗讽朝廷命数已尽, 危机难解, 国家命运与百姓生活“何堪设想”。

  二、比喻引申, 形象生动

  比喻是俳优戏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用与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有时加以引申发挥, 形象生动, 活泼有趣, 易于理解, 令人印象深刻。

  明孝宗弘治年间, 帝王亲族张鹤龄封拜侯爵, 侍饮禁中。酒过三爵, 倚仗酒意, 佩戴皇冠, 几有“太阳同物”之意。伶人现场抓哏, 表演猴戏, 乘高跳弄, 指之曰:

  者 (这) 猴子爬得高跌得重! (明陆粲《说听》) 10

  伶人巧妙使用比喻手法, 将张鹤龄封侯后内心膨胀、觊觎皇位的心理比作乘高跳跃的猴子, 爬得越高, 摔得越重。借由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猴戏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明正德年间, 张鹤龄获罪被逮, 病死狱中, 正如伶人所言“爬得高跌得重”。

  明世宗嘉靖年间, 吴默泉太宰免官归故里。正值甲子岁, 倭寇攻破明兴化府, 当地乡绅康砺峰大司空避难来到吴默泉家乡, 两人原就交往密切, 于是借吴默泉别宅居住, 已数年。正值迎春之际, 两公垂帘同观, 命优人佐酒共邀春住。优人为俪语云:

  “吴爷擎天碧玉柱, 康爷驾海紫金梁!”语未毕, 一青衫从旁云:“柱耶!梁耶!斫材时, 须防截去梁柱头。” (明沈德符《野获篇》二六“康吴二尚书”条) 11

  优人把吴默泉、康砺峰比作“擎天碧玉柱”“驾海紫金梁”, 皆为国之栋梁, 吹捧至极。另一优人话锋一转, 反唇相讥, 梁柱如果没有用处, 小心砍材时削掉。此处运用比喻, 巧妙指责二人在国家危难时未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就如同这梁柱一样没有用处, 应被砍头。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 清军战败, 慈禧太后剥夺了赏赐给李鸿章的黄马褂, 以示谴责。当时京城内文昌馆表演《水斗》:

  优人杨鸣玉饰演水族龟形丞相, 传令:“娘娘法旨:虾将鱼兵, 往攻金山寺!”适有鼈形大将穿黄马褂, 杨临机讽刺, 令其奋勇当先, 喝曰:“如有退缩, 定将黄马褂褫夺不贷!” (近人杨啸谷《竹屏闲话》) 12

  甲午战败,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割地赔款求和, 引来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优人杨鸣玉现场抓哏, 用比喻手法讥讽李鸿章。

  比喻的恰当使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并将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于感染力。

  三、引用典故, 古事今说

  在修辞学中, 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 叫做引用。 (14) 在明清俳优戏里, 多使用隐喻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用语、社会现象等掺杂在古代典故中, 以古人话影射现代事, 组成笑料, 以达到振聋发聩的目的。

  明宪宗十六年, 大臣朱永掌管十二营, 差遣士兵修缮私人住所。于是, 阿丑以优戏予以讽刺:

  丑作儒生, 诵诗, 因高吟曰:“六千兵散楚歌声。”一人曰:“八千兵散。”争之不已。徐曰:“尔不知耶?二千在保国公家盖房。” (明文林《琅玡漫钞》) 13

  此次演出, 优人阿丑扮儒生, 高声吟诵古诗“六千兵散楚歌声”, 引出项羽兵败乌江、四面楚歌的典故。另一优人马上纠错, 应是“八千兵散”, 两人故意争执。紧接着, 阿丑抖出包袱, 说另外两千士兵在保国公家盖房呢!此处引用唐代诗人胡曾的《咏史诗·乌江》, 原诗“八千兵散楚歌声”言项羽带领的八千兵士听到四面楚歌人心散, 最终导致失败。这里着眼“八千兵”三字, 故意说错, 古事今说, 起到了幽默的讽刺作用。

  明神宗万历初, 内廷演剧, 穆公皇后陈氏和贵妃李氏登上座位, 神宗陪侍左右, 一起观看新编的《华岳赐环记》。剧中权臣骄横, 宋宁宗无可奈何, 感叹道:

  政归宁氏, 祭则寡人。 (明蒋之翘《天启宫词》注) 14

  “政归宁氏, 祭则寡人”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卫献公在外流亡已久, 希望回国, 于是派遣子鲜同卫国权臣宁喜商量, 说如果让我回国, 国家政事由你决定, 祭祀礼仪由我管理。此处引用该典故, 借古人之口点明今日政局, 神宗就像卫献公、宋宁宗一样, 只是主持祭祀一类的仪式罢了。

  典故的恰当使用既可精炼语言, 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与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 具有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故弄玄虚, 荒诞夸张

  叙述事情时故意夸张, 引发众人的好奇心, 然后层层铺垫, 抖出包袱, 最后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使人大笑。

  明世宗嘉靖间, 王室设宴, 有一段优戏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使人发笑:

  王邸置宴, 优伶有呈戏者, 以文锦冒一宝椟, 置几案间。伶前作夸语云:“内所蓄古物, 自开辟之初, 暨洪荒之世, 人文未通, 制作未备, 此物固先具焉。夏鼎、商盘, 盖不足论也。”旁一伶号博古, 请启观之。伶作矜靳态。凡请再三, 乃许。群往出之, 乃破书一卷, 检之, 则三皇五帝纪也。众哄堂一笑。 (明陈霆《两山墨谈》六) (17)

  此段俳优戏中, 一优人先让众人猜测几案上用织锦盖住的宝盒内所藏何物, 然后故弄玄虚, 极度夸张地加以形容, 吊足观众胃口。旁人多次请求他打开一看, 方才允许。优人打开宝盒, 为破书一卷, 仔细翻阅, 原来是《三皇五帝纪》。谜底揭晓, 众人哄堂大笑。这里就是使用故弄玄虚、大肆夸张的手法, 先把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 再层层铺垫, 抖出包袱, 最后不按常理出牌, 抛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荒诞十足, 使人发笑。

  五、含义深刻, 精警动人

  在确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后, 采用既简练又深刻的说法, 使其成为“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的警句, 这叫做精警, 也称警策。 (18) 精警在于使用凝练的语言反映某些客观现象和规律, 对人产生启示、警醒的作用。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前, 一日, 优人刘赶三在某巨珰家演《请医》, 其饰医生, 与苍头者对白:

  苍头谓医生曰:“先生这可到了, 留点儿神, 别叫狗咬了。”赶三遽指台下座客曰:“这门儿里头, 我早知道, 是没有狗的, 有的都是走狗!” (近人优优《梨园丛话》) (19)

  这里借戏中的“狗”作引子, 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象。朝廷中多走狗, 耀武扬威, 欺负百姓, 此段表演就深刻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 在座诸人听完后脸色大变, 不知所措。

  清德宗光绪年间, 上海优伶何家声, 以善滑稽名。一日, 演《清溪洞》, 何扮孙悟空。扮演这个脚色的演员在追逐妖魔时向来变换百出, 令人眼迷, 但这次何演孙悟空, 摇身三四, 安然不动, 优人抖出包袱:

  旁有一人问之曰:“人人皆要看汝变法, 汝何以竟变不出来?”何指座中诸人曰:“你看!诸位大人没有一个想变法的?如何你单教我变起来?” (清醉醒生《庄谐选录》引失名撰《素隐漫录》) (20)

  光绪帝主张的维新变法动摇了传统党派的利益, 因此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优人以孙悟空变法戏作引子, 借台下诸大臣现场抓哏戏谑, 对他们阻挠变法的行为进行了巧妙讽刺。

  清宣统二年, 优人黄润甫演《法门寺》, 饰大太监刘瑾, 罗寿山饰小太监贾贵。演出前两日, 御河桥正好发生爆炸事件, 于是台上的优人们临场发挥:

  (头场) 刘对贾贵道:“贵儿!你知道昨日的事吗?”贾道:“不要紧!咱们不走御河桥就是了。”刘道:“傻小子!老鸦不见得老在现窝里叫。吩咐下去:格外小心!” (近人劳子卫《梨园旧事拉杂谈》) 15

  “老鸦不见得老在现窝里叫”, 以此嘲讽清朝廷的日益衰败, 已不可挽回。

  六、巧析文字, 曲折有致

  析字, 即根据字的形、音、义, 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 (22) 析字能使语言曲折有致, 耐人咀嚼, 富于趣味性。

  清宣宗道光年间, 有一侍郎名平恕, 蒙古人, 曾督学江苏, 贪污受贿, 经常被舆论指摘。吴中梨园将他的故事演成杂剧, 托名“干如”, 其开场白为:

  忘八丧心, 下官干如是也。 (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一) 16

  “忘八”, “平”字去八, 是“干”, “丧心”, “恕”字去心, 是“如”, 此处巧妙讥讽平恕贪污受贿、丧尽天良。优人拆字离合, 颇具匠心, 观者粲然。平恕后遭弹劾, 奉旨革职, 流放边疆。

  清光绪甲戌会试, 题目为“君子坦荡荡”。会试后, 戏园例行将试题公开讲解, 优人刘赶三表演。其时, 伶人十三旦名声大噪, 堂会非他不欢, 于是刘赶三就拿他戏谑:

  “君子”者, 京官老爷之称, 拆“坦”字为十一“旦”, 两“荡”字中, 各藏一“旦”字, 合之“坦”字, 为十三“旦”。“君子坦荡荡”, 乃谓京官老爷以昵十三旦之故, 至于罄其资, 而典质及衣物耳。盖“荡”“当”同音也。 (近人柴萼《梵天庐丛录》) 17

  “君子坦荡荡”本为《论语·述而》中句, 说的是君子心胸宽广, 能够包容别人。其时, 唱秦腔的十三旦侯俊山大红, 京官老爷为之倾倒, 优人刘赶三对此进行调侃。拆“坦”为十一“旦”, 拆繁体字“荡”中部件为一“旦”, 故“荡荡”藏两“旦”, 全部合起来就是“十三旦”。“荡”, 谐音当铺之“当”, 所以“君子坦荡荡”就被优人戏讲成京官老爷们为亲近、结交十三旦宁可倾尽家产, 即便典当衣物, 成为浪荡子也在所不惜。

  七、三翻四抖, 引人入彀

  三翻四抖, 相声组织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 经过再三铺垫、衬托, 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 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的方法。18其实, 早在明清俳优戏中, 三翻四抖的语言技巧已臻成熟。

  明宪宗时, 优人阿丑擅讲笑话, 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杂剧, 颇有东方朔谲谏的风范。当时, 太监汪直当权, 势倾中外, 阿丑通过使用三翻四抖、引人入彀的方法, 成功劝谏了皇帝, 使皇帝对汪直的宠幸渐衰。

  丑作醉人酗酒状。一人佯曰:“某官至!”酗骂如故。又曰:“驾至!”酗亦如故。曰:“汪太监来矣!”醉者惊迫, 帖然。傍一人曰:“天子驾至, 不惧, 而惧汪直, 何也?”曰:“吾知有汪太监, 不知有天子也。”自是, 直宠渐衰。 (明文林《琅玡漫钞》) 19

  此俳优戏中, 阿丑作醉酒状, 一人假装说某官员来了, 照样酒醉骂人 (一翻) , 又说皇上来了, 还是照骂不顾 (二翻) , 说汪太监来了, 醉汉惊吓起来, 贴地趴伏 (三翻) , 旁人问及原因, 醉汉说知有汪太监掌管朝政, 不知还有天子 (四抖) 。此处就使用了三翻四抖的语言技巧, 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 将矛盾反复强调, 加深观众的印象, 引人入彀, 最后巧妙转变, 以揭露事物真相。

  注释

  1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年版, 第182页。
  2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 第19页。
  3 (14) (18) (2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 第77、85、151、118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9) (20) (21) (23) (24) (26) 任中敏:《优语集》, 凤凰出版社, 2013年版, 第188、218、237、268、302、183、309、193、197、270、186、200、198、267、283、305、233、247、184页。
  5 于万海、王决:《笑谈相声》,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 第101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130/167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