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如何全方位传承川剧艺术
音乐学毕业论文

如何全方位传承川剧艺术

摘要:摘 要: 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弘扬川剧艺术,各地一批川剧传承人,他们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值得称赞。但川剧的传承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对川剧艺术的传与承等问题谈一点认识,以使川剧艺术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如何,全方位,传承,川剧,艺术,川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乃伊魔咒,二嫁嗜血八王爷txt,365电影院

  摘    要: 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弘扬川剧艺术,各地一批川剧传承人,他们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值得称赞。但川剧的传承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对川剧艺术的“传”与“承”等问题谈一点认识,以使川剧艺术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川剧艺术; 非遗文化; 传与承;

  一、川剧艺术的“传”“承”关系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当下,川剧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不仅那些神奇的技法面临失传,而且还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为抢救、保护川剧,“传”与“承”的担子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川剧人的肩上。

  传承虽说是一个词,却是两个概念。传为传授,承乃继承。如果把它比作排球比赛的彼此对手就是发球手、接球手。如果只是有人发球、没人接球,比赛就无法进行。现在川剧传承多有发球手,少有接球手。传者不知这川剧艺术之“球”往何处发。我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否在尚存的川剧院团中,把那些有条件从事川剧艺术又立志于弘扬川剧艺术的青年演员梳理一下作为承者,再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把传人、承者撮合到一起,才能有的放矢。

  四川有两个国宝———熊猫、川剧。为保护繁衍熊猫,政府和相关机构建有卧龙、碧峰峡熊猫基地。我认为,政府应该把相关单位作为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班,把传人、承者聚在一起,传授技艺,利用每年一度的“非遗”节作为平台,让传承的剧目在节会上展演,使民众了解振兴川剧的成绩,请领导专家检验研究传承所取得的成果。

  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物,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物质文化的保护是静态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动态的。一个物、一个人,一个静、一个动,概念不同,措施不一,作为“非遗”的川剧艺术当然应该在人和动字上做文章。

  先说人,这里有用人、教人两个层面。用人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一要创造条件关心、保护传人,勿使他们为各种原因放弃传承。二要关注传如何传,传的过程中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三要及时检验传承成果,总结经验,让传承活水长流不竭。

  教人,这便是传人的社会义务了。教人首先要识人,应该看到传者和承者之间思想禀赋,艺术条件的差异,因材施教。在教的同时还要体现一个“动”字(变动、改动)。艺随时变,不能像修缮古建筑必须“修旧如旧”,或只当“二传手”。即便是川剧艺术的精要,也不能拘于一招一式依样画葫芦。传人也要传中学,传中承。在传授本流派精华时要知晓其它流派的艺术精髓,相互吸纳为我所用。只如此还不够,还应向那些未被命名为传人的艺术家去学习、继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切勿小瞧那些没有传人身份的人,这其中不乏有一身技艺的真才实学者,须知师多技广,博学才丰。
 

如何全方位传承川剧艺术
 

  现时还有一批退了休的川剧野老,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常怀振兴川剧梦。可惜他们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向人传授。若承者有心,不妨登门求教,待之以礼,以心换心,他们会将毕生所学的看家本领,义无反顾和盘托出,悉心相传。承者切不可守株待兔,坐地等花开。

  二、全方位传承川剧艺术,重视台前幕后

  戏曲是综合艺术,涵盖了其它艺术门类以及各种技艺行当。鼓师、琴师在戏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过去在川剧演出中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川剧鼓师是川剧演出方舟的舵手,艺人们用“船到江心掌舵一人”比喻,可见鼓师地位之重要。鼓师是舵手,我以为琴师犹如“前领江”。过去川剧在农村演出,开戏前要“三吹三打”招揽观众,演出时无论昆、高、胡、弹、灯都离不开琴师吹拉弹奏,技艺全面者方可胜任。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鼓师、琴师可能比培养一名优秀演员还难,因为他们不仅要熟知各种戏路,还要掌握大量的锣鼓和曲牌,熟知各流派演员怎么演、怎么唱,见多而识广,饱学而功深。但他们身居幕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弱化淡化了。这两行专才近些年来被误认为是可以替代的行当,以至于在剧团体制改革中把他们改掉了。试问没有鼓师、琴师,川剧怎么演、怎么唱,川剧还能传承吗?一位鼓师、琴师谢世对川剧艺术的损失不低于一个演员。过去川剧表演艺术家有天籁、张德成、康芷林、阳友鹤、陈书舫等,只因有刘汉章、王官福、苏步青、何百川、刘泉等名鼓师、名琴师的配合,这才演绎了一出出人间好戏。

  (一)高度重视川剧锣鼓、声腔的传承

  川剧锣鼓声音特别,表现力极强。锣鼓曲牌,铿锵有致,节奏鲜明,轻重有别,韵律考究,能传递戏剧的场景氛围,人物的心理情态。传统戏中一声干鼓,一击大锣边的余音,“丑”的一声大钵响,能与台上的表演浑然一体,妙趣天成,可谓戏曲之真艺。不少锣鼓曲牌如[二项子][霸王鞭][清板][元元]等在配合表演身段时都起到了烘云托月之用。如《别洞观景》一剧,当白鳝出场时用的武打锣鼓,具有强烈的舞台气氛。而在白鳝出水面划船时,仅打了几下锣边子,这种富有音乐性的效果锣鼓结合演员的表演,就给人以水连天际的感觉。在白鳝“耍路”的一段戏中,有赏景、采花、过桥、扑蝶等情节的穿插,而在表现这些情节时,全是用的锣鼓,这里主要用了“元元”和“小赶捶”的连接变化,并始终紧密地结合表演,随着人物的心情和舞蹈动作的缓急起伏时快时慢。锣鼓时而阴打(即轻打),时而阳打(即强打),时而打外部动作,时而打内在感情,与人物的心情和表演配合得非常巧妙。

  川剧声腔、五音连台为诸剧中所独有,川剧高腔最能体现川剧的声腔艺术。不少高腔曲牌如[二郎神][驻云飞][二犯一江风]等,词格规范、词藻华丽、旋律优美,把川剧锣鼓、唱腔、帮腔三者融在一起,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帮、打、唱艺术,由此演绎了《刁窗投江》《幽会放裴》《打神》《挑袍》等经典剧目。我以为一支锣鼓曲牌的演奏有如一段威风锣鼓,一支高腔曲牌的演唱即为一首民歌,一支唢呐、笛子的吹奏便是一支民乐。

  戏曲音乐工作者大量搜集素材,编印出《川剧高腔曲牌》《川剧锣鼓曲牌》《川剧唢呐曲牌》等专着,为川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曲牌存活于戏中,若这个戏不演了,这支曲牌就被人们遗忘了,久而久之就消亡了。曲谱是静止的,专业的谱曲高手都不能完全把其中韵味写出来,只有通过演唱、演奏方能闻其音知其味,因为这样的艺术精华只存在于艺术的活态中,若能将其中的一部分锣鼓、唱腔用录音的形式保留下来传承后人,功莫大焉。

  (二)川剧“后勤”,被淡忘了的技术行当

  川剧后勤(大衣箱、二衣箱、四扎头、七宝箱)人员被人们关注重视的程度远远逊于演员和乐队,被认为是一群只知洗折、熨烫、修修补补的勤杂工。其实他们是川剧演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含量不可小视。戏曲的服饰、头帽乃至道具具有象征意义,是极具个性化的舞台美术部分。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戴什么帽、捆什么头都是有学问、有讲究、有规可循的。为什么孔明穿“八卦衣”、寇准穿“天官蟒”,武生一般扎白靠(如杨宗保、赵子龙),花脸一般穿黑靠(如张飞、王彦章),都是因剧中人物身份、性格和行当属性而为。同是王宝钏,为什么《三击掌》中捆花头、穿花帔,《武家坡》中捆苦头、穿苦褶子,《算粮登殿》中戴凤冠、穿女儿蟒?因为在不同时段王宝钏的身份变了地位变了,戏装当然亦要变之。过去只要戏报一出,管箱的师父们便会根据剧情、人物、行当为演员准备好不同色彩的戏衣,不同样式的帽子,不能张冠李戴,贫富不分,严格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完成一剧的演出工作。现在川剧后勤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成为剧团体改时首当其冲的裁撤对象。其工作由不懂行的或演员兼任,演出时闹出不少错穿、错戴的笑话。

  川剧后勤管理人员与演员、乐队相比虽然有主次之分,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行当,在川剧传承中应该保留这一行的地位。

  (三)唱腔设计中的流派传承

  川剧出现音乐(唱腔)设计是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批新音乐工作者为川剧设计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唱腔,为川剧声腔艺术的传承、改革、弘扬起了巨大作用。川剧艺术发展史上应浓墨重彩书上一笔。尤其在振兴川剧的许多剧目中,好唱段层出不穷,成绩斐然。在众多的唱段中,似乎流派特色不易辩识,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属于川剧个人的流派研究不够之故。如果对某着名艺人的特色唱腔缺乏足够的挖掘研究,那么对川剧艺术的传承也是很大的损失。宣传文化部门应予关注,广大音乐工作者要重视这一课题。

  (四)川剧声腔传承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段好的唱腔是几代音乐人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和其对剧情、人物的深入理解,在反复实践中求变、创新而形成的有流派特点的经典唱段。现在在新剧目排演时,唱腔设计者把创作出来的唱腔做成碟子,排练、演出照碟子唱,不能动也不好动,把本该在演出过程中“动”起来的唱腔艺术变为静止的了,这不仅严重束缚了导演、演员手脚,也违背了艺术的发展规律。

  三、充分认识川剧传承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戏曲的生产流程复杂,参与的艺术门类和技术人员众多,更具综合性。一出戏,编、导、演、音、舞等人员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应在共同创造中彼此磨合,不能相互替代。打击乐、弦乐虽同属乐队,但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可是个别唱腔设计者越俎代庖,把打击乐有意无意地取消或变成从属关系,锣鼓录成音后,改变了固有的节奏,有些不伦不类,严重削弱了川剧锣鼓的表现力及风格特色,这对完整的传承川剧艺术极为不利。

  一出戏的出炉要经过“冷排”(牵线子)、“响排”(与乐队密切磨合)、彩排(综合灯光、布景、穿服装、带道具)、“演出”(观众参与、共同创造)方算完成。而参与人员要旗鼓相当、目标相向,方能生产一出好戏。以上流程中的各个艺术门类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生产链。而现在一些剧团剧院没有了乐队配合,生产止步于第一流程,所排剧目仅仅是半成品,很难进入市场面向观众,严重影响了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弘扬川剧艺术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川剧艺术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要共同努力,持之以恒。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205/167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