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是留住乡愁的新途径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是留住乡愁的新途径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传统村镇是区域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存,是自然和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新型城镇化一定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传统村镇所蕴含的乡土文化也在加速消失,乡
关键词: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留住,乡愁,新途径,旅游产业,论文

宝马女发飙骂人遭灭门,2010世界杯32强,唯美图片收录

传统村镇是区域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存,是自然和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新型城镇化一定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传统村镇所蕴含的乡土文化也在加速消失,“乡愁”注定成为人们的时代记忆和文化需求。保护传统村镇,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安身之地,为“乡愁”留下立命之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手段是留住乡愁和体验乡愁的有效手段。

一、乡愁记忆为什么需要传统村镇数字化?

传统村镇数字化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它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是提供虚拟体验与乡愁寄托的物质载体;二是提取文化基因,解决文化内涵的延续与传承问题。因此,数字化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乡愁的记忆。

(一)传统村镇作为文化遗产需要数字化保护

作为农耕文明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村镇,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类型,必须善加保护。但是目前的保护方式面临两难:一方面,若要活态保护,则大多数传统民居的采光、通风、排污、修缮等“先天不足”问题往往导致村民住不惯、修不起、拆不得,但他们又有过上更好生活的权利,无视这个合理需求,保护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若没有人住、缺少人气,圈起来保护也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博物馆”,难逃衰败的命运[3]。而且,实物保护有它固有的缺陷,比如生命周期的限制使它不可能长久保存;而数字化保护则是更为廉价有效的方式,还可永续传承,展示和传播也更为方便快捷。所谓数字化保护是综合利用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物理和化学等高科技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现状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重建,恢复其原状,实现数字存档[4],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传承。事实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逐渐成为一种解决与缓解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新常态”,并且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大力推崇。

鉴于传统村镇这种珍贵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及其不可再生性、变迁性及其价值多重性,我们不仅要保护其外在的“筋骨肉”——实物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提取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保护。

(二)传统文化作为精神食粮需要数字化传承

传统村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包含了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一方地域的乡风民俗、宗教信仰、节庆礼仪、民间艺术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乡土文化的博物馆”“民间收藏的国宝”,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村镇文化遗存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建设性”破坏,致使其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消失速度日益加快,文化同质化趋势日趋明显,并且这种势头不可遏制、不可逆转。但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又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果所有文化遗产的实物保护变得不可能,那么数字化保护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将是不二选择。

作为乡愁的载体,除了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数量锐减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继乏人、传承受阻的现象也为乡愁记忆的延续带来了困难。据统计,国家级1986名技艺传承人中,目前已经去世188人;建国初期,我国地方戏曲种类有370余种之多,而目前仅余260多种。散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大多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也许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通过某种形式的重建让乡愁得到部分寄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便难以重现,因此它更需要数字化传承。特别是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可以说是“听得见的乡愁”,目前对它的数字化仅停留在声学数据库层次。在新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如用语音多模态的方法采集语音信号、面部视频信号、嗓音EGG信号、呼吸信号、气流气压信号、高速数字成像声带振动信号、X光动态声道信号、核磁共振(MRI)声道信号等[8]。这样就能更真实、更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留给下一代更真切、更正确的虚拟体验感受。

(三)乡愁作为精神家园需要数字化记忆

“记得住乡愁”是关系一代人精神家园的时代命题。然而,眼下传统村镇保护总是疲于与推土机赛跑、与时间赛跑,传统村镇最终沦为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人们又将何处觅乡愁?所谓乡愁是潜藏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依恋性情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亲友、乡亲、同胞的思念;第二层是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的怀念;第三层是对历史文化的眷恋。它不仅是对生活过的故乡、故居、故人的爱恋,同时又是对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的承担,是一种浓缩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故园时空、精神家园。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镇急剧损毁。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到271万个,仅仅10年内就减少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现代人眼下大多正面临回不到故乡、找不到乡愁、失去精神家园的窘境。当在物质世界较难找到乡愁的载体的时候,那么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至少可作部分代替;况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所营造的虚实结合的混合现实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更“全息”的观赏方式,能够将重建的传统村镇融合至实际环境中,弥补现有实物缺失或破损的遗憾,因此所能带给我们的体验可能还超越我们在真实的物理世界的感受。

二、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如何实现乡愁记忆?

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情感,传统村镇是其依附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物质文化景观飞速损毁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日渐消逝的背景下,数字化的传统村镇虚拟形态成为一种乡愁记忆的新途径。

(一)面向乡愁记忆的虚拟旅游体验

网络拓展了人们的体验空间,面向乡愁记忆的网络化虚拟旅游体验能够满足人们的乡愁文化向往。旅游主要是因为主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客体的差异性和吸引力而产生。目前的旅游客流较多地表现为城市向农村的单向流动,现代的城市居民往前推三代,90%以上都是农民,所以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向往、对乡愁的文化需求要远大于农村居民,特别是对传统村镇这种乡愁要素的“富集地”更加情有独钟,有时甚至主动或被动地把它当成自己的“精神原乡”,而不管它是不是自己的实际“故乡”。但潜在旅游者往往因为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不一定能将所有旅游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虚拟旅游形态就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这部分需求;而且,实际旅游行为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对于虚拟旅游产品也有相当大的需求。如出行之前虚拟浏览旅游目的地的三维场景,旅游当中对比虚拟景区与实地的差别或是从不同角度——如在实地不可能得到的宏观视野——来全方位观察兴趣点,旅行结束后借助虚拟景区来重拾美好回忆等等,在这些方面虚拟旅游皆能给游客带来更全面、更深入的旅游体验。[http://www.001lunwen.com/help/48915.html 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传统村镇通过数字形态进行的虚拟体验旅游,让人们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虚拟现实环境,通过手势、语音等操控传统村镇数字景区等虚拟场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虚拟地回到“故乡”,让乡愁得到部分慰藉。

(二)案例:中国传统村落中田村数字化乡愁记忆实验

传统村落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市庙前镇中田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目前仍保留了从康熙四十八年到民国年间的旧宅100多幢、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整体建筑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既有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有独特的本土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因此,我们选择它作为数字化乡愁记忆的实验对象。

基于中田村传统民居及其周边的“中国印山”3A级景区、财神洞、石马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其虚拟旅游系统,第一期以基于规则的建模软件——CityEngine为平台,完成了中田村古建筑群及其周围环境的三维建模,并使用WebGL标准发布其核心区数字场景到互联网上,实现了相应的浏览、查询与分页显示、光照分析等功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愁记忆初步提供共享资源和体验平台。第二期则将CityEngine三维数据导出为3D MAX模型以构建更逼真的三维场景,然后渲染成固定路线的虚拟漫游视频或制作成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场景,两者均发布到网页或上传到云服务平台。该系统最直接、最直观的一个应用就是提供虚拟旅游体验,通过互联网为外地游客提供虚拟游览,也为本地的远行游子和后代子孙提供乡愁的“栖息地”。

中田村除了传统建筑很有特色之外,还保留有较多精美的雕刻,主要以木构件和石构件为主,多数图案反映着地方文化特色,凝结着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乡愁情结。在完成这些精美雕刻的三维数字化后,我们尝试将其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初步选择“如意穂”“龟背图”这两种代表性图案,然后再融入本地其他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设计出钥匙扣样品。此外,针对该村蕴藏着的军事防御文化基因,再加上其附近的“中国印山”彰显着的印章文化,我们利用该村巷道处处散布着各式军棋棋盘图案,开发成系列军棋产品,其中尤以印章的形式最为典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旅游纪念商品均以数字形态的三维模型存在,可通过3D打印变成实物。(如图1)

三、结语

传统村镇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寄托乡愁的最后一块文化堡垒,除了实物保护之外,数字化保护对于乡愁记忆也别具意义,它不仅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常态。“乡愁”之“乡”不仅是狭义的故乡,更是精神的原乡,即传统文化滋养的精神乐土。如果说传统村镇的物质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筋骨肉”,那数字形态则是它的“精气神”,虽然它最终也要还原成实物形态,并且还不能完全取代实物,但它的优势就是可以跨越时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乡愁记忆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