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盐城现象探析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盐城现象探析

摘要:摘要: 淮剧, 是绽放在苏沪大地之上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梨园之花。近年来, 传统戏曲为寻求发展出路, 将传统艺术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渐渐架构起来。同样, 淮剧在现代戏发展中无疑是难以规避的现象级剧种。作为淮剧现代戏发展高地的盐城, 也成为淮剧发展重点研究的
关键词: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盐城,现象,探析,摘要,淮剧,放在

c'est,南京皇朝博美犬舍,十三电音

  摘要:淮剧, 是绽放在苏沪大地之上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梨园之花。近年来, 传统戏曲为寻求发展出路, 将传统艺术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渐渐架构起来。同样, 淮剧在现代戏发展中无疑是难以规避的“现象级”剧种。作为淮剧现代戏发展“高地”的盐城, 也成为淮剧发展重点研究的地带。本文通过历史比较、实地考察等法初探“现代戏”发展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文化现象产生的诸多原因。

  关键词:淮剧,现代戏,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戏曲论文

  盐城之所以成为全国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高地”绝非偶然。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后分析, 将成就“高地”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板一眼诉真情

  淮剧和京剧一样, 都确立了规范化的板式音乐体系。所谓板腔体声腔, 是指“以整齐的上下句赞系词格作为唱腔基础的, 通过节拍、节奏、速度上的变化, 逐渐衍生出整、散、快、慢等表情不同的板式, 再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组织唱段, 用来陈述故事内容和抒发人物情感, 以达到服务于戏剧的目的”[1]的声腔形式。与曲牌体声腔相对应, 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相比曲牌体对于句数、字数、用韵、平仄的严格要求, 板腔体则以上下对句为基本结构单位, 相对自由, 灵活度高。此外, 板腔体戏曲表演当中的“过门”也是曲牌体所不具备的, “过门”是指贯穿连接首句、曲尾和句、逗之间唱腔中段处的器乐伴奏, 具有补充情感、增强气势、联接动作的作用。板腔体以上的两个特点使得板腔体的曲文大都质朴、通俗、本色, 这与曲牌体戏文的华丽、典雅、饰藻不同。现代题材的戏剧戏文往往内容量大, 要求突出人物内心, 彰显主题, 通俗易懂, 展现时代特色。这种情况下, 自然是板腔体声腔系统更适合现代戏的创作, 创作出的剧本的质和量自然也都颇为可观, 并具有较强的渗透力。

  任何剧种想要发展现代戏, 都要注意对传统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既要继承也要革新。淮剧也不例外, 虽然板腔体唱腔有上述的优势与长处, 但是作为为古装戏量身定制的唱腔, 如若生搬硬套进现代戏题材的内容, 就显得十分生硬。于是, 淮剧工作者与艺术家们针对现代戏的需要, 对淮剧音乐唱腔体系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创新, 使唱腔形式更加自由, 更加适合表现现代题材。淮剧音乐唱腔的创新主要包括:腔调创新、板式创新、旋律创新、形式创新、唱法创新。比如在《海港的早晨》中, 宗海南首创出接近有板无眼类的领唱与群唱的“流水板”, 《太阳花》《祥林嫂》等剧中对于重唱、伴唱、帮唱、合唱的重叠运用, 均为淮剧音乐声腔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丰富了淮剧表情达意的方式, 同时激发了观众新的审美意趣。再如王书龙在《十品村官》《秋天的怀念》等剧中, 很多部分以真假声结合取代本嗓直声, 曲风时而清亮辽阔, 时而又悠扬婉转, 使得整部剧的音乐表现力极富弹性, 增强了淮剧音乐的美感。

  在审美感知中, 对于力度的感知十分重要。感知力度, 是人们以审美方式感知世界和感知自身的一个重要坐标。生活中本有各种力的组合, 但大多处于抵牾、杂乱、耗散状态, 戏剧对它们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 使舞台出现一种足以使观众陡然醒目、感奋、震动的力度。[2]与这种力度相伴的往往是审美上的震撼, 心灵上的启迪。这一点, 淮剧做的很好。

  淮剧现代戏的唱腔或铿锵有力, 震撼人心, 浑厚悠远, 引发深思。比如, 按照结构形态, 可以将板式分为导板、摇板、回龙、连环等。淮剧现代戏将“连环”艺术可谓运用得淋漓尽致。所谓连环近似京剧板式中的“垛板”。它是一种以排比的形式加进若干的小的短句, 相垛在一起连唱的板式。[3]多用于情节集中, 情感激昂的唱段中, 抒发强烈的情感。往往可以将一台戏剧推向高潮, 是淮剧观众最喜爱, 最能获得审美快感的板式形式之一。越是激昂的情绪, 往往启迪性作用越为强烈, 越是激昂的情绪, 也越需要音乐节奏的推动。由此可见, 揉和了美感与力度的淮剧板腔体唱腔不仅使淮剧现代戏具有了较强的渗透力, 还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和启迪作用, 十分适合对于现代题材的演绎。

  二、淮地养淮剧, 淮人唱淮戏

  语言是戏曲的核心标识。建国后, 淮剧逐渐确定了以建湖方言的语言音韵为基础的淮剧标准舞台用语, 具备盐淮地区的“声、腔、韵、调”, 表现盐淮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使得淮剧已经成为盐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也使得淮剧在盐城拥有了大批的忠实观众。“老淮调”几乎成为外地的游子们难忘的乡音。观众的数量是评判戏剧发展的重要标准。笔者分别对由盐城市淮剧团于2016年5月12日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菜籽花开》和由江苏省淮剧团于2016年10月11日在同场地上演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行了现场观众调查。调查项目包括:观众人数、观众类型分布、观众年龄分布, 盐城当地居民比例。

  《菜籽花开》的观众总数为:975人。观众类型分布为:退休职工609人, 在职员工132人, 农民117人, 大学生25人, 其他92人。观众年龄分布为:90岁以上2人, 80~90岁11人, 70~80岁46人, 60~70岁365人, 50~60岁191人, 40~50岁160人, 30~40岁55人, 20~30岁31人, 10~20岁14人。盐城当地居民比例达到92%。

  《小镇》的观众总数为:1040人。观众类型分布为:退休职工643人, 在职员工139人, 农民131人, 大学生45人, 其他82人。观众年龄分布为:90岁以上3人, 80~90岁13人, 70~80岁41人, 60~70岁401人, 50~60岁308人, 40~50岁137人, 30~40岁84人, 20~30岁53人。盐城当地居民比例达到87%。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两场演出中:观众年龄在50~90岁以上的观众分别占到了63.07%和73.65%;观众类型中退休职工分别占到62.46%和61.82%[4]。

  盐城是青壮年人口输出大市, 相应盐城的中老年人口也相对较多。据2011年的人口报告, 盐城市65岁以上人口达到63.01万, 老年人口比例重达7.93%, 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 大量盐城本土的中老年淮剧观众成为了淮剧的忠实“铁粉”。由此可见“盐城现象”离不开盐城大批老龄观众的支持, 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

  三、土厚根深, 光足水富, 孕育今日淮剧硕果

  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一座崇德向善, 崇文重教的生态文明城市, 人文历史丰饶厚重。东汉“建安七子”陈琳文雄海内, 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曾先后在东台担任盐官, 人称“西溪三杰”, 南宋丞相陆秀夫抱帝投海, 以身殉国。

  剧本作为“一剧之本”, 在整个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盐城现代戏的成功与剧本的高质量密不可分。作为盐城淮剧事业的“领头羊”, 盐城市淮剧团有自家的“御用编剧”, 他就是———陈明。陈明, 1957年10月出生, 江苏省盐都人, 国家一级编剧, 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淮剧《鸡毛蒜皮》获文化部“文华”剧作奖、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十品村官》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12年, 淮剧《半车老师》、扬剧《丹阳湖畔》代表江苏同时进京参加十八大献礼演出;滑稽戏《雁过留声》获江苏首届文华编剧奖;扬剧《最后一票》、锡剧《烟村三月》等多部剧目先后获得江苏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精品称号。另有《烟村三月》《青春渡》、12集淮剧电视剧《十品村官》、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着有短篇小说集《雾韵》。

  好的戏剧作品一定会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而代入感的强烈与否, 靠的就是其真实性的强弱。一个真实的事件到了剧场里, 极有可能变成“不真实的真实事件”。虚构的故事搬上舞台, 观众也未必不“买账”, 这就看编剧对剧本素材的处理能力如何。陈明的剧本作品, 从生活切入, 切口既小又深。《十品村官》捕捉了乡村“男的外出打工, 女的留守种田”的现象, 创造了一系列风趣的故事。古代官分九品, 如今却出现了一个“十品村官”。“十品村官”深入民众, 几乎与民众一体, 以此为媒介, 将乡村的大事小情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真实感十足。除此之外, 《半车老师》中的田老师, 《菜籽花开》中的顾双成, 《鸡毛蒜皮》中的尤三, 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人物。盐城市淮剧团长期以来坚持“三小” (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 的创作思路。人物之小, 彰显人性之真。事件之小, 彰显故事之真。制作之小, 方便还戏于民。“三小”不仅是盐城市淮剧团的成功经验, 更是“乡村现代淮剧”成功的原因。除陈明之外, 徐新华、冯国才、徐恒斌、袁福荣、邵秀华、王友理等优秀编剧人才都为“淮剧高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盐城不仅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中国东部沿海新兴城市, 是一座承载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重要战略的节点城市, 更是拥有一方厚德崇文的文明沃土的历史名城。这一方文明沃土, 或为淮剧提供直接的创作素材, 或将其独有的文化气度贯穿淮剧创作始终, 或将崇文重教的美德通过淮剧带进观众的视野。政府部门坚持“以文化民”, 投入30多亿元, 建成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淮剧博物馆等一批重点设施;2014年人均文化事业费37元位列全省第6位, 居苏中、苏北第一;就盐城市淮剧团来看, 盐城市盐都区财政支持3年就累计投入超千万元。除此之外, 为推动淮剧发展, 盐都区财政还对剧团与地方高校联合举办淮剧班给予支持, 对首届30名具备淮剧表演专业学习条件的学生今后六年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代办费 (每生每年1.5万) 全额拨付, 并建立奖学金制度, 重奖品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5]。政府财政的强大支持, 垫实了淮剧发展的基础, 大大带动了其发展。总之, 淮剧生长于这片滋育它的沃土, 并反哺着它的家乡, 这种良性的循环也正是淮剧现代戏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淮剧现代戏是以戏剧传统的程式化表演方式与现代题材的不断冲突合、协调的过程为动力源泉的。通过淮剧现代戏近几十年的发展史和对淮剧现代戏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板腔体音乐体系所独具的力度与美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审美方式, 能够淋漓极致地展现戏剧的思想灵魂;高水平的剧作家, 把脉社会动态, 独运选材匠心, 手法精到, 将“真实”的故事嵌入淮腔淮调;本土大量的忠实观众支持着剧场的繁荣, 引领着淮剧回归剧场, 回归观众, 回归人民;盐城独具的历史题材的故事, 历史文化的底韵, 崇文重教的美德充实着淮剧的内容, 升华现代戏的思想;政府强大的财力支持以及对淮剧学子的鼓励和帮助等等。这些, 无不催生着淮剧现代戏的繁荣, 使之成为全国现代戏创作的标杆。相信, 未来的淮剧现代戏必将会长期伫立高地, 绽放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杨东.对板腔体声腔的艺术分析[J].大舞台, 2014, 7
  [2]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3]何亚雩.中国淮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4]堵怀东.统筹江苏盐城人口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 2012, 3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200111/170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