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毕业论文 > > 绩效工资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_会计审计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绩效工资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摘 要: 本文着重论述绩效工资制度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阐明绩效工资在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论证和建设,对于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发
关键词:绩效,工资,科学,发展观,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关系,会

支付宝钱包部分免单,不扣钮的女孩快播,富迪骗局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绩效工资制度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阐明绩效工资在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论证和建设,对于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绩效工资制度,使之完善化,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绩效工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 绩效工资与科学发展观
  我们研究绩效工资问题,必须与党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根本精神,并成为落实科学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7月28日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求全国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1
  从研究绩效工资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注意“以人为本”。
  在高校工作中,人就是高校中的全体人,高校实行绩效工资的积极作用应该充分体现所有人身上,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高校工作中的人各有不同的工作,这包括教师(含科研人员)、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各类辅助工作人员等,从事教学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问题,所以本文讨论以人为本与绩效工资的关系,主要是指以高校教师为中心的绩效工资问题,暂不涉及其他类别的高校工作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通过绩效工资落实到全体教师身上,让他们感受到绩效工资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将“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绩效工资的目的是激励人,而不是以物的发展为目的。具体来说,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通过绩效工资激励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从中获致教学科研的乐趣,并不断取得成就,从而获得相应的绩效工资。此外,通过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而使得大学生在高校所受的教育中,也得到更大的收益,这也是通过绩效工资而实现的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的绩效工资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直接可以使教师本人以及他们所教育的学生提高绩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于此就得到了实现。从另一方面说,人的绩效提高了,则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物的方面的绩效也就会相应提高,所以以人为本,最终会促进物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通过绩效工资首先激励人的发展,然后促进物的发展,由此亦可见以人为本,以物为末,是完全合乎科学理念的。
  就上面这层含义进一步推论,则是指绝多数人的发展,而不是少数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进来”的说法,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目标,因为当时的条件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没有能力和条件让绝大多数人富起来,所以这口号所反映的思想绝不能看成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如果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个口号上,就是退步,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实行绩效工资也是水到渠成,名正言顺的事情。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绩效工资制度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亲身体验到改革开放的成就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们的努力劳动,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通过绩效工资得到相应提高,否则,改革开放和绩效都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也是一句空话。
  第三,绩效工资也完全与以人为本的第三层含义——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是所有的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人的发展——完全一致。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人,这是重视个人的发展。没有每一个个人的发展,也不会有全部的人的发展。所以全部的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每一个个人的发展来体现。其次,这些个人,他们都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权利,这意味着没有什么人是特殊的。在这个意义上,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也就要一视同仁,予以同等对待。这意味着高校的绩效工资对于全体教师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对于以人为本以上三层含义的理解,必须是整体的,不能对其中任何一项加以轻视或忽略,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也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最后也必将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一根本目标。
  关于科学发展观,还要注意其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校实行绩效工资,也完全符合这一观念。即是说,高校绩效工资应该对于高校工作起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而所谓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工作中就是指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及其中的人——教师得到全面发展。而党要求全国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包括其中的教学科研事业的全面的和科学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校绩效工资与科学发展观的解读,可以做如上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绩效工资制度,在管理上激励高校教师积极工作,通过绩效获得相应的收入,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最终也就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绩效工资制度,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可忽视,这就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丰富效用。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这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任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综合起来,就是激发高校中的教与学两方面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层重要含义。而这一点,又需要绩效工资加以激励和促进,为此绩效工资必须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这就要通过绩效工资激励教师的教学科研,再进一步通过老师的教学科研提高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在这方面,通过绩效工资可以让教师体验到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因此绩效工资完全可以融合到这种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提高高校师生的人格尊严和地位,让他们一方面看到自己工作与学习所收到的绩效,另一方面则享受到自己的绩效所带来的在精神、经济、物质、人格、世界观、价值情感等诸多方面的进步,而这正是所谓绩效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绩效工资与高校教育的关系,从中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绩效工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探讨绩效工资问题,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所谓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核心思想是要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则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2
  高校实行绩效工资,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关系。根据上述的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以及本质内容,可以看出,在高校实行绩效工资,目的就是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落实到在高校工作的“人”的身上,具体而言,就是要使高校的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完全统一起来,一方面通过高校的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则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高校教师的薪酬收入包括绩效工资上得到体现。也可以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高校工作中应该是高校富强(富指高校工作人员的收入高、强指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高)、高等教育振兴(指高等教育本身得到振兴和发展,这与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高也是一致的)、高校工作人员幸福(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感到幸福)。所以从本质上说,高校实行绩效工资与党的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从理论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在高校中实行绩效工资正是为了促进高校中的全体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就体现的绩效上。各得其所,则体现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上,这与各尽其能紧密相关,因此即使出现分配上的差距,也完全是合理的,因为它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基于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则使和谐相处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又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重点则是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实行绩效工资则正是为了具体有效地解决好高校工作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问题,因此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
  在实行绩效工资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高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中的具体矛盾,因此需要具体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更好的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保证。
  为此需要完善与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服务和管理网络,这种网络需要行政管理功能与高校教师自治功能互补、行政管理力量与高校教师集体力量互动,由此形成适应高校工作特点和实施绩效工资需要的基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还要为此而健全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机制。这包括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高校各部门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最终达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还要为了落实绩效工资而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实效。牢固树立“教师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凡是涉及教师的绩效及其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倾听高校教师的呼声,反映他们的诉求,保障他们的权益。这都是绩效工资最终得以落实并且取得教师信任的关键,任何时候不要忽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中,还“充满活力”的内容,为此需要通过绩效工资而不断增强高校的创造活力。十六大报告提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在高校工作中,如何落实四个尊重,绩效工资制度是重要的一环。即是说,通过绩效工资使高校中的知识分子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劳动、知识的尊重,对他们作为人才的尊重,对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创造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充满活力”落到实处,才能使绩效工资激励高校教师搞好教学科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高校工作中得以实现。
  而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灵魂,党和国家现在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思想。而这与绩效工资又有密切关系。如何在高校的绩效工资制度中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完全符合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则是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从而为落实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比如,要思考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差距,应该从劳动的本质上考虑绩效的评定和考核,而不能只从量化指标上评定绩效,坚持以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效率与公平统一思想在绩效工资中的重大问题,还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地进行科学的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